(共37张PPT)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
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
最是风流 ? ”
袁隆平
沈英甲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最高科技将获得者袁隆平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讯基本的特点。
2.掌握选取典型的事例展现人物精神品质。
3.把握人物精神的时代意义。
壹
作家作品
初读文本
研读文本
拓展练习
贰
叁
肆
一.知人论世
二、背景资料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 36 个国家
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粮食严重短缺的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 1/5 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
600 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
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
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
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了解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了解袁隆平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奖项。
■ 知识链接: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200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次出现空缺。2015年第二次出现空缺。
根据2019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官网显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 。截至2019年1月,共有31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了解袁隆平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文体介绍:人物通讯
1、概念
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中心报道对象(写人为主,即使写事也围绕人来写),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物才有了灵魂、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文体介绍:人物通讯
2、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
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检测预习
稻菽( )一蔸( )饥谨( )
花蕊( )早籼( )捍卫( )
茎秆( )蕴藏( )分蘖( )
授予( )挽起( )撒籽( )
检测预习
稻菽(shū)一蔸(dōu)饥谨( jǐn)
花蕊(ruǐ)早籼(xiān)捍卫(hàn)
茎秆(jīnɡ)蕴藏(yùn)分蘖(niè)
授予(yǔ)挽起(wǎn)撒籽(sǎ)
研读课文,回答:
1.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正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
稻菽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三字经》
研读课文,回答:
1.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 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记者沈英甲借用该诗句为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院士作记,一个“喜看”写出了院士通过不断探索,收获良田稻香的喜悦,“稻菽”中的“稻”直指天然杂交水稻,而“千重浪”营造了开阔意境,既有风吹麦浪的滚滚金黄,又有一望无际的沃野千里。也让人不禁联想起袁隆平院士在田间地头育种、耕耘的汗水流淌。题目选择精准生动,富有诗意。
喜看稻菽千重浪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2.全文有4个小标题,它们之间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不行。四个标题是按时间顺序排列,分别讲述了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①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实践
②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创新(学术品格)
③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实事求是(道德操守)
④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心愿(理想志向)
2.全文有4个小标题,它们之间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工作态度和方法)
① ② ③ ④
事迹
精神品质
3.本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呢?表现人物怎样精神品质?阅读文章,完成下列表格任务。
要求概括新闻事实以主谓句形式呈现。
① ② ③ ④
事迹 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杂种第一代,但试种失败。 袁隆平寻找并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用事实反驳对杂交水稻的贬斥 袁隆平规划并选育超级杂交水稻
精神品质 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失败…… 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 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平和大度 勇于担当,不断进取
3.本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呢?表现人物怎样精神品质?阅读文章,完成下列表格任务。
要求概括新闻事实以主谓句形式呈现。
写作指导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的“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请找出两处分析。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1、具体典型的事例
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写作指导
1、具体典型的事例
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2.细节描写
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
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的重要手段。
写作指导
2.细节描写
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
3.适当引用袁隆平语录
“我6岁时在武汉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太美丽了!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也看得很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
语言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写作指导
3.引用袁隆平语录
艺术特色
①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
方法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
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
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特点
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文章的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从全文来说,在四个部分之间,作者有的地方用了过渡句,使得两个部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熨帖自然。
小标题的使用,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叙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
②用典型事件和细节和语言表现人物品质。
艺术特色
③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并在记叙的同时不断地穿插议论。
读完课文,请在以下四句话中任选一句,展开说说你的感受或评论。(100-200字)
袁隆平语录:
1.“我6岁时在武汉参观了一个园艺场,
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太美丽了!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2.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也看得很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
3.“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4.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名言积累
1.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为止。——林语堂
2.青春的梦想,是未来的真实的投影。——济慈
3.没有伟大的愿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巴尔扎克
4.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无梦想、无愿望的人。——纪伯伦
袁老曾种下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耄耋之年仍投身稻田之间,这位“90后”,是中国人心中真正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