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二/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15.大禹治水
难点名称 深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难,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作为“奉献”这一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它承载着让学生理解何为奉献的重任具有一定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
难点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对比烘托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知识讲解 一、导入新课。 猜图说故事导入新课,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二、感受洪水之猛,百姓之苦。 1.研读“洪水之猛”,理解“无家可归”。 出示课文第一段。 ⑴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交流读懂的内容,引导学生说话) ⑵理解“无家可归”,并尝试用“无家可归”造句。 ⑶指导结合体会读书。 2.观看图片,领会洪水带来的巨大灾难。 孩子们,你们见过这么厉害的洪水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图片) ⑴引导学生说说看到的内容。 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如果你是当时其中的一位老百姓,你会是什么心情? 3.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播放视频,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的冲击,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及巨大的危害性,从而意识到治水的不易,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感受治水之艰辛 1.感受禹治水的决心。 禹看着这凶猛的洪水,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你是禹,会怎么想?(相机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指导学生把禹的决心读出来。 2.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感受他不怕困难的精神。 那禹在治理洪水中,做了哪些事呢?把写禹的做法的句子用“——”画出来。 3.交流。 ⑴出示语段: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知道水流和地形是什么回事吗?(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③引导想象说话:那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生交流。 ④理解词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出示课件)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⑤指导朗读,体会他所受的千辛万苦吧! ⑵②引导说话,体会的艰苦: 饿了…… 渴了…… 困了…… 脚上磨出了血泡…… 攀爬悬崖峭壁……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重点体会“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九条”“九座”等词语,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在品词析句中体会人物的精神。通过图片对比烘托,理解治水艰难,感受大禹形象。】 四、感受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1.读悟“三过家门而不入”。 ⑴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读。 ⑵指名读。 2.关注数量词,感悟人物品质。 ⑴引导学生从“13年”“三次”“一次”“十几岁”这几个数字中体会禹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精神。 ⑵引导想象: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什么?如果你是大禹的儿子,你会怎么想? ⑶说说你眼里的大禹。 3.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学习,重点是设置了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以此来感受到感受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体会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装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六、总结拓展。 1.感悟人物想象:人们为什么称禹为“大禹”? 2.推荐阅读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盘古开天
巩固练习 1、写出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这样的词,越多越好: 千( )万( ) 千( )万( ) 千( )万( ) 千( )万( ) 2、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找找相关资料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