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锦州四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分数: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D.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2.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
3.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4.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遭到秦国守旧贵族极力反对的一项是( )
A.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 C.鼓励生产 D.奖励军功
5.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6.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
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推动了战国变法
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竟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8.《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9.“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
A.秦亡教训 B.汉承秦制 C.文景之治 D.贞观之治
10.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论证这一观点是( )
A.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 B.焚书坑儒 “推恩令”
C.统一文字 “推恩令” D.统一文字 尊崇儒术
11. 《汉书 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国家统一 D. 解决王国问题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
A.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 B.政权频更迭,国家大分裂
C.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 D.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
13.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 )
A. 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尊重大司马的治国意见
B. 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
C. 东晋时期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
D. 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
14.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的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地区比较安定 D.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是()
A.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覆灭
B.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
C.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16.假设在如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刑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17.在中国古代孝道是很受推荐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科举制 B.察举制 C.刺史制度 D.九品中正制
18.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以文治国 B.公平竞争 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
19.下图是秦朝一重要官职的官印,后世官职中与其职能最相近的是()
A.汉武帝时期的刺史 B.唐朝的刑部尚书
C.宋朝的参知政事 D.元朝的行省长官
20.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
A.宋代吸取前代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出身文人
2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
A.蔡伦 B.祖冲之 C.毕昇 D.李时珍
2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在地理大发现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地动仪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
23. 《天工开物》中记载“(成分)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承受)之,魂散惊而魄童粉(粉身碎骨)”。文中提到的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印刷术
24.下图甲乙两件文物分别是1907年和1980年在新疆考古发现的元代广告包装纸,其中乙件印有“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不误主顾使用”等广告内容。这两件文物反映了元代( )
①商品流通渠道通畅
②印刷业有了发展
③经营者注重诚信经营和广告宣传
④杭州金箔制作行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 下表所示为宋代州一级行政区划建制说明。表格内容反映了宋代( )
类型 主要设立依据
府 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或皇帝未即位时所封或曾是任官之地
州 沿用隋唐的区划设置
军 边境或内地的重要关隘所在
监 官营手工业集中的地区,往往由相关中央部门直辖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皇帝地位的下降
C.地方分离的倾向 D.疆域范围的拓展
26.分别建立辽、西夏、金三个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党项、女真 B.党项、契丹、女真
C.女真、契丹、党项 D.党项、契丹、蒙古
27. 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28.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造纸术的改进
C. 印刷术的革新 D. 科举制的盛行
29.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郡、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30. 南宋皇帝赵昀运用皇权,打击理学其他学派,正式确立了程颢、程颐、朱熹是孔孟以来儒学道统的真正继承人。这反映出南宋
A.皇权直接决定理学的兴亡 B.其他理学学派均销声匿迹
C.程朱理学得到了官方尊崇 D.理学背离了先秦儒学思想
31.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 )
A.废丞相,权归六部 B.设立内阁
C.设置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32.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段话主要表明( )
A.中国的物产十分丰厚 B.自然经济下的保守心态
C.外贸出超使乾隆自豪 D.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繁荣
33. 被李约瑟博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他”是( )
A.沈括 B.郭守敬
C.张仲景 D.王祯
34.“如果说长城是一撇,大运河则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厚重的人字。”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轰动全国的电视专题片《话说运河》的第一句解说词。这“一捺”的重要作用是( )
A.促进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B.解决北方缺水问题 C.便于军事力量的调控 D.方便帝王游玩
35.“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句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 )
A.工商皆本 B.反对礼教
C.反对君主专制 D.注重实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6题 18 分,37题12分 共30分)
3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封弟叔锋于曾,封叔武于成,封权处手霍。”
——司马迁 《管蔡世家》
材料二: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 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条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在政治上的积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概括该制度实施后出现的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6分)
(3) 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8分)
37.(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2)材料二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唐、宋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6分)
绝密★启用前
历史学科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 2 3 4 5
B A B D A
6 7 8 9 10
C D C C A
11 12 13 14 15
A A B A A
16 17 18 19 20
D B B A A
21 22 23 24 25
C D B B A
26 27 28 29 30
A B C D C
31 32 33 34 35
C D A A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6题 18 分,37题12分 共30分)
3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制度:分封制。(2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任答1点合理即可,2分)
制度: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或郡国并行制)。(2分)
问题:地方诸侯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分)
解决: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2分)
历史作用:行省制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省制的开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任3点合理即可,6分)
3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变化:由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2分)
(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2分)
(3)西汉:频繁更换宰相;降低宰相出身;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2分)
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2分)
宋: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