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锦州四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分数: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朱夫子
刘公
村里最有学问的当是朱夫子,平时不管谈论什么事情,开口古语说,闭口圣人云。村里人都说,如果还有科举,朱夫子肯定能连中三元。
朱夫人十月怀胎,除夕夜分娩,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两个孩子相隔一个多时辰来到世间,一个生在大年三十的亥时,另一个生在了新年正月初一子时。
谁大谁小?朱夫子让后出生的当哥哥。村人奇怪。
朱夫子说:“晚生一个时辰恰巧到了下一年,哥哥小一岁也理所当然。”
朱夫子解释道:“虽是同胞兄弟,坐胎还是有先后,先进去坐胎的当然是哥哥,他在里面,所以后出来后进娘胎的在外面,所以先生出来。”
村人哈哈大笑。
朱夫子摇晃着头一本正经:“宋人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里《双生子》说得很清楚,其双生也,质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并且商周时期就有这种认识了,我本文家弟子,怎能不按先贤所言排序长幼呢?”
人们眨巴着眼睛面面相觑。既然有出处,肯定是不会错的。
朱夫子的双胞胎儿子渐渐长大,“弟弟”却不甘愿当弟弟:“别人家双胞胎都是先出生的是哥哥,再说我都大他一岁了,怎么能是弟弟?”
奈何,在夫子面前是没法讲理的,慢慢地就形成了叛逆性格,顽皮不羁,不爱读书,更不爱听夫子唠,总能为丁点儿小事和夫子杠上一番。
气得夫子点着他背影:“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后来,邻里在教孩子时也乐于装成有学问的样子,半土半文地训斥:“你不听老子的话,你就是朽木,你跟老子耍脸子,你就是不可教也的粪土之墙!”
这个“不可教也”的“弟弟”刚长成和夫子一样高,突然远走,再无音信。
夫子很是不安,怕他在外面不学好。
过了几年,淞沪会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突然送来了勋章和嘉奖状,告知已经是少尉军官的“弟弟”在与日寇激战中英勇牺牲。
朱夫人哭得昏厥过去,要夫子去上海把儿子的尸骨找回来。
夫子倒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总算没有辱没门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几天后,一队穿灰布军装纪律严明的抗日武装经过村头,夫子让“哥哥”跟上队伍走了。
村人惊叹:“你真舍得再把这个儿子送去战场?”
夫子慷慨激昂地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男儿自以身许国!”
在朱夫子送子参军的影响下,更多青壮年投身抗日洪流,村里除了老人妇女,就是未成年的孩子。
夫子思索了一天一夜后,决定开办义学,教村里孩子认字读书。
夫子说:“兵荒马乱总会过去,孩子们是国家社稷崛起的希望,不能荒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白天孩子们要帮家里干农活,晚上夫子就在祠堂内点燃几盏油灯授课,他希望孩子们回家后继续自习读书,买来煤油和书籍、纸笔一起分给每个孩子。
夫人问:“直接给钱不行吗?”
夫子坚决地摇头:“不行,给了钱,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
夜里,他挑着油桶,深一脚浅一脚地沿街走,对着有灯光的窗户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加油,加油咧!”
叫开门,再额外给灯里加煤油。
村人称赞:“您这奖励的法子好!”
朱夫子嘿嘿一笑:“我这是效仿来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父亲张瑛老大人厚爱学子,深知很多穷家子弟晚上舍不得点灯耗油,故此每到深夜,他都会派人挑着桐油篓巡城,见谁在挑灯夜读,便给他添两勺灯油,以示鼓励。”
“哦。”村人都恍然大悟,原来“加油”是这么来的呀!
夫子的义学越办越红火,学生又增加了许多。
时间一长,给众多学生买书和“加油”成了大开销,夫子花光了家中的积蓄。
他准备卖掉五亩良田,去汉口直接购一批煤油和纸笔回来。
村人说:“你真舍得。”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但愿孩子们都读书成才,报效国家。”
村人问:“祖业田产不留给后人?”
夫子嘿嘿一笑:“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村人问:“这至理名言又出自哪里?”
“这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林大人说的,字字珠玑呀!”
朱夫子卖田助学的消息传出去,远近的富户争相出高价竞买。
卖田的钱拿回家,夜里来了蟊贼,翻箱倒柜之际,被夫子发现反锁屋内后大声呼喊,闻讯赶来的村人将蟊贼擒住,一看,是邻村的一个无赖。
夫子分开众人,气呼呼地朝他鼻子、眼眶、太阳穴连击三拳。
蟊贼的鼻孔淌出血:“你是斯文人,君子动口不动手嘛!”
夫子狰狞着脸大骂:“你个浑蛋,偷走买灯油纸笔的钱,就是偷走了孩子们的未来,偷走了我们民族的希望,他们学习不好,你会毁掉一批国家的栋梁啊!天杀的,老子打你是轻的,不弄死你,就已经便宜了你的狗命!”
村人都惊住,原来急了眼,夫子也动粗。
事后,有人问:“您从没跟人打过架,不过那三拳好像很有章法。”
夫子儒雅地笑笑,一板一眼地说:“《水浒传》里面有一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我那三拳的祖师爷。”
嘿,朱夫子的一言一行真是都能引经据典!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双生子》中排序长幼的观点明确,质家取意,据原初之意立后出生的为兄;文家尚实,据所见立先出生的为兄。朱夫子以文家自居,所以借后者佐证。
B.朱夫子在村里是最有学问的,很有影响力;在家里拥有绝对权威,不容辩驳,这是儿子形成叛逆性格、顽劣不羁的原因,小说对这种教养方式极力赞扬。
C.朱夫子买来煤油、书籍和纸笔分给孩子而不是直接给钱,因为他觉得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这表现出朱夫子对贫困人家品格的不信任。
D.小说刻画朱夫子培养村里的孩子,散尽家财帮助孩子们读书,表明孩子是社稷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同时也向读者展现出了文化的传承力量。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朱夫子按《双生子》中排序长幼的做法,展现出他不同于常人的一面,既呼应了首段,又引出了下文的情节。
B.小说从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描写了朱夫子为学生添灯油的情节,生动感人;关于“加油”的来历叙述,又让读者增长了见识。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灵活;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了朱夫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立体的人物形象。
D.小说通过写村民“眨巴着眼睛面面相觑”“恍然大悟”“惊住”等细节,侧面展现了朱夫子的人物形象,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3.有人认为朱夫子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品格,请简要概括。(4分)
4.本篇小说颇有特色,请分析文中引经据典的作用。(6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5~9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 苏轼传》)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B.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C.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D.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除大理评事”指“授予大理评事一职”,“徙知湖州”指“调任湖州知州”。
C. 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县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 “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7.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 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 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 苏轼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9. 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文中通过哪些事情表现苏轼一心为民的?(3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野老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写草堂之景,充满了村野之趣。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歪歪斜斜的却自然而然的正好迎着大江。
B.颔联写草堂之外人的活动和江村的景色,渔民们正欢快的下网捕鱼,连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笔触悠闲疏淡。
C.尾联诗人听到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D.诗的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作者看似平静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11. 赏析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2)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 , ”两句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
(3)荀子在《劝学》中“ , ”两句,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五、语言运用题。(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明确宣布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坚决反对和抵制“唯流量论”、泛娱乐化、高价片酬,对于“流量至上”现象坚决说“不”,让主旋律和正能量充盈文艺创作、视听空间,才能 ,净化行业生态。
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明星的生成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明星效应也会对作品的社会传播起到一定作用,但如果以牺牲文化艺术品质为代价来追求明星效应,就是 了。
一段时间以来,业界有时对流量明星过度依赖、过度追捧,体现为影视剧集为其量身定制、综艺晚会为其打造秀场、网络平台为其热搜霸榜,滋生出“作品服务于个人”的错误倾向。如果任由这种“要阵容不要内容.要颜值不要价值,要热度不要深度”的倾向泛滥,将带来创作脱离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违背正确轨道。
因此,以流量明星为中心的作品生产机制必须被整治。流量明星本是商业逻辑运作的产物,( )一味追求通过明星展示、粉丝聚集等方式获得流量和收益,仅仅满足感官刺激而忽视观众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以 、竭泽而渔的心态进行创作生产,只会助长粗制滥造、畸形审美之风, , “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逻辑必然会严重阻碍行业的发展。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一项是( )(3分)
A.正本清源 南辕北辙 好高骛远 假以时日
B.追根溯源 南辕北辙 好高骛远 长此以往
C.追根溯源 舍本逐末 急功近利 假以时日
D.正本清源 舍本逐末 急功近利 长此以往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流量至上”的价值观横行,而且影视剧集生产容易演变为彻底的市场投机行为。
B.不仅影视剧集生产容易演变为彻底的市场投机行为,而且“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就会横行。
C.如果“流最至上”的价值观横行,影视剧集生产就容易演变为彻底的市场投机行为。
D.如果影视剧集生产演变为彻底的市场投机行为,“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就会横行。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将导致创作背弃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脱离正确轨道。
B.将导致创作脱离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违背正确轨道的弊病。
C.将带来创作脱离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违背正确轨道的弊病。
D.将带来创作背弃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脱离正确轨道。
六、作文。(60分)
1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香樟对白杨说:“你的叶子到冬天时就落光了,光秃秃的树枝真难看,哪像我,终年翠绿,枝繁叶茂,美丽无比。”白杨说:“是的,我很平常,春天来了,我吐芽,我绽绿;冬天来了,我凋零,我简单。”不久,一场大雪降临了,香樟身上都是翠绿的叶子,雪堆积在上面,最后由于重量太大把树枝压断了。白杨由于叶子已经落尽了,全身枝桠伸展,安然无恙。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锦州四高中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D A.“质家取意,据原初之意立后出生的为兄;文家尚实,据所见立先出生的为兄”错误。由原文“质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并且商周时期就有这种认识了,我本文家弟子,怎能不按先贤所言排序长幼呢?”可知,质家立先出生的为兄,而文家立后出生的为兄。B.“小说对这种教养方式极力赞扬”错误。因为在夫子面前是没法讲理的,儿子慢慢地就形成了叛逆性格,顽皮不羁,不爱读书,更不爱听夫子唠,总能为丁点儿小事和夫子杠上一番,所以小说对这种教育方式是有所批判的。
C.“这表现出朱夫子对贫困人家品格的不信任”错误。朱夫子的这种做法表现出他对贫困人家的了解。
2.B“肖像”错误。由原文“夫子坚决地摇头:‘不行,给了钱,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有动作和语言描写。但没有对朱夫子的肖像描写。
3.(1)深明大义,有家国情怀; (2)倾心培育人才,有远见卓识;
(3)不吝钱财,慷慨大方; (4)嫉恶如仇,有正义感。 (一点1分)
4.(1)丰富并突出了朱夫子的儒者文人形象。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说话都能引经据典。
(2)充实小说内容。故事情节展开的同时,引经据典紧随其后,避免了平铺直叙。
(3)增添文采,使小说更具文化韵味。文中引用诗句典故,也增强了可读性。
(4)深化主旨,使小说更有思想深度。引用的诗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答出3点即可。)
5. C
6. C 应为“郡一级”
7. D “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表述错误,从“再莅杭”可以看出。“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表述错误,原文“以为湖水蓄泄之限”可知,还可以用来排泄湖水。
8. (1)富人(如果)出城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出:出城。皆:都。谁与:介词宾语前置。
(2)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庐:住。于其上:状语后置。卒:最终。
9.①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②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决口,城墙将要被浸坏,苏轼阻止富人出城,率先示范,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保全了这座城。第二年又增筑旧城。
③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被陷害入狱,后贬到黄州。
④任杭州知州。苏轼疏河道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答出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城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祐四年,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10.D(D.“脱离写景”错末句“城阙秋生画角哀”也是写景,以景结情。)
11. ①比喻。“片云”用以自喻,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滞留蜀中;
②借景抒情。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
③运用疑问(反问)语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一点2分)
12.(1)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3.D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含贬义。舍本逐末,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形容轻重倒置。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假以时日,如果再给一定的时间的话就更怎么样,般是褒义夸奖。长此以往,老这样下去,多含有变得更坏的意思)
14.C(从前后逻辑看,更适合假设关系。“流量至上”呼应上文“流量明星”的相关内容,而“影视剧集”那一句是最终结果,放后面更合适)
15.A(“带来”后面必须有宾语,排除D。“违背”与“轨道”搭配不当,排除 BC。“导致”和“弊病”也不能搭配)
16.【参考立意】这则材料可以从香樟、白杨及材料整体三个角度立意。
1.从香樟这个产生角度的立意有:
(1)外表的美丽不一定适应环境,有时是一种负担; (2)放下外表的虚荣;
(3)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 (4)盲目自负要不得。
2.从白杨这个角度产生的立意有:
(1)放弃的智慧; (2)脚踏实地去体会简单的生活;
(3)淡定处世,安然修身。
3.从材料整体角度产生的立意有:
(1)舍与得; (2)繁与简;
(3)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4)长处与短处;
(5)优点与缺点 (6)坚持适度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