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件2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7.2《归园田居(其一)》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件20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5 12:4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同处乱世,和曹操相比,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有什么不同?
(可从其社会背景、理想志趣等角度思考)
曹操——天下大势: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皇帝昏庸,宦官专权,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乱世出英雄。
陶渊明——晋、宋易代:
晋、宋易代,陶渊明出身官宦之家。曾任过江州祭酒,后为荆州刺史桓玄幕僚。桓玄掌握军政大权谋划篡晋。陶渊明又产生归隐想法,后来桓玄篡位,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刘裕掌握了国家大权后篡位改晋为宋。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政局动荡不安的时代。
社会背景
—同处乱世
理想志趣
曹操——统一北方:
“挟天子以令诸侯”,消灭二袁、刘表等势力,降服了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招纳人才,意图统一整个中国。
陶渊明——仕与隐:
陶渊明受儒、道思想影响,当时政治局面混乱,老庄盛行。他既有不受重用的志士之慨,又向往悠闲的田园生活,所以时仕时隐。彭泽令是陶渊明人生的转折点。他任彭泽县令八十余日,郡督邮来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齐去见督邮,陶渊明叹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就辞官归隐了,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于六十三岁时贫困而死。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
—有志者与归隐者
陶渊明
名:潜 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谥号:靖节先生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zhuō
yìn
ài
fán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诗眼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反映了陶渊明对此的厌恶,
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守拙归园田
为什么要“守拙”?
陶渊明自比,意在表现误入官场急于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根本原因: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近景
远景


以有声衬无声
以声衬静
视听结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白描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意境:优美宁静、恬淡自然、闲适自由
情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归向何处?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
工笔
写意
白描:简笔勾勒,朴实语言,写景叙事,与细节描写相对的艺术手法。平中见奇,淡而有味。
张岱《湖心亭看雪》: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这样寥寥几笔,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自由、安逸、喜悦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归去后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词语:
4、归去何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zhuō
yìn
ài
fán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诗眼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回归田园的欣喜愉悦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体现了陶渊明什么样的人格形象?
率直任真、热爱自然、淡泊名利、保持本心……
返璞归真
(【解释】: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
1.从何而归?—弃官场
2.为何而归?—爱丘山
3.归向何处?—归园田
4.归去如何?—返自然
小结
主题
《归园田居》其一通过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了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自由、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写什么(内容)
为什么(感情)
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比较异同”等方面来设题
考察要素有诗歌的体裁、题材、人物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
拓展延伸
群文阅读
同是魏晋时代的作品,《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这两首诗却有诸多不同,请自选两处具体分析。(表现手法、情感、人生态度等)
(1)使用的表现手法不同。
《短歌行》是古乐府为题的四言诗,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归园田居(其一)》是五言为主的田园诗,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2)表达的情感不同。
《短歌行》表达曹操“天下归心“的渴望,是渴望建功立业中的忧思。《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抒写的是厌倦官场生活最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的自由、喜悦之情。
(3)体现的人生态度不同。
《短歌行》塑造了一位具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又求贤若渴的志土形象,是积极的入世者。《归园田居(其一)》塑造了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隐士形象,是厌恶俗世的避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