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联
挽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埃德加·斯诺
和
刘
念
珍
君
记
“记念”相当于“纪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鲁迅眼中的刘和珍是怎样的人?(依据文本对刘和珍的描写写一个好友印象)
①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第三节第2段)
②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第三节第2段)
③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第四节第1段)
④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第五节第3段)
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刻就是永别了
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刘和珍是因为什么被杀掉的?
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3·18惨案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18惨案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第一组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第一二组 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第一二三组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全班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说与不说在文中出现多次,你发现了吗?请找出来。
语句线索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5、“我还有要说的话”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6、“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小结
说
▲痛惜赞颂爱国青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
▲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不说
◆悲愤至极
◆不欲敌人快意
(情感元素)
孙绍振先生在读完《记念刘和珍君》后,点评说:“鲁迅的悲歌与颂歌水乳交融,转折之后还有转折,曲折之后还有曲折”,或许,这就是鲁迅的复杂之处,也是鲁迅的深邃之处吧!
请你为刘和珍写一段颁奖词:
例:刘和珍君用生命谱写了民族的赞歌,她用行动证明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她用声音震撼了奸佞军阀的心,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奔腾的热血、激昂的语调,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一片丹心。古有穆桂英挂帅,今有刘和珍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