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角的和与差教学设计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结合具体图形,了解两个角的和与差的意义。会进行角的和差运算,知道如何进位或借位。
2、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及其简单应用,了角两角互余、两角互补的意义,会正确表示一个角的余角或补角,能熟练的求出一个角的余角或补角。通过探究,了解“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3、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使学生逻辑逐步清晰,过程逐渐规范。并且培养学生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化能力。
数学思考:
1、由一个顶点引出三角射线构成的图形是本节课的基本图形,它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基本和差关系。通过将角对折,由基本图形转化出角的平分线这种特殊情形,让学生体会由一般到特殊的基本思想;由角度数的计算,又到两角之和为90度、180度的特殊数量关系,同样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2、对于角平分线的教学,可类比线段的中点,体会类比的思想。
3、整个教学过程从两大方面研究:一是从图形上研究角的和与差,一是从数量上研究角的和与差,并且体会它们之间的互应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及合作交流精神。
教学重点:
1、角的和与差、角平分线及其意义。
2、互余、互补的概念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
两角互余、两角互补的本质特征,互余、互补的性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用纸片做的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有关知识。请问:你们能用手中三角板画出30°、45°、60°、90°的角吗?
但我遇到了困难,用三角板怎样作出15°、75°、150°的角呢?
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同走进今天的探索之旅——(板书:角的和与差)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非常熟悉的三角板作出30°、45°等特殊角,使他们觉得非常容易。接着又提出了15°、75°的角如何画的问题,增加了难度,让学生经历了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从而引发了思考,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去学习,可能会更有目的性,更有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1:从图形上研究角的和与差。
观察图形,思考如下问题:
1、图中都有哪些角?
2、这些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确定角的个数,明确角之间的和差关系。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发现角的和差关系,若学生仅说出大小关系,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类比线段的和与差,发现角的和差关系。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用符号表示这些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学生能否理解角的和差的意义。
提示:角可以比较大小,也可以进行和与差的运算,可以用两个角的和或差表示第三个角。两角之和或差等于第三个角,就是指两角的度数之和或差等于第三个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由图形中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得到角的和与差,非常直接自然。并且让学生用符号表示角的和差关系,遵循“图形——文字——符号”的学习过程,在图形与等式之间建立一种关系。
学习活动2:由一般到特殊,引出角的平分线。
师生活动:教师将∠AOB对折,得到折痕OC,由学生说出各角之间的数量关系。(∠1+∠2=∠AOB、∠1=∠AOB-∠2、∠2=∠AOB-∠1、∠1=∠2=1/2∠AOB)
提问:在角的内部由顶点出发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呢?(无数条)现在我将∠AOB对折,使OA与OB重合,得到了射线OC,将∠AOC标为∠1、∠BOC标为∠2。观察这个图形,几个角之间除了具有上题的结论之外,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1=∠2=1/2∠AOB)(将纸片张贴到黑板上)
提示:射线OP将角∠AOB分成两个相等的角,我们就把射线OP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板书:角的平分线)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知,如果∠AOC=∠BOC,那么射线OC是∠AOB的平分线;反之,如果射线OC是∠AOB的平分线,那么
∠AOC=∠BOC。
教师关注:学生是否能找到∠1=∠2=1/2∠AOB。
设计意图:通过折纸直观形象的展示出角的平分线,体会角平分线的位置的特殊性,从而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并让学生感受到特殊的位置产生了特殊的关系,使大家体会共性重要,个性更重要。可以说,共性反应了规律,个性张显了特点。
练一练
导语:我们学习了角的和与差,并认识了角的平分线。能解决下面问题吗?
如图,如果∠AOB= 82°,OP是
∠AOC的平分线,OQ是∠COB的平分线,
请求出∠POQ的度数。
师生活动:学生合作完成题目,并能说出理由。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说清自己的解题思路,必要时要纠正。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是否能灵活运用角平分线的意义很好的解决题目。
学习活动3:从角的数量上研究角的和与差。
导语:角的和差体现到数量上就是角的度数之间的运算。你们会不会计算两角的和与差呢?请看例题?
例题:已知∠1=149°29′6″, ∠2 =30°54 ″,求∠1+ ∠2和∠1- ∠2。
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如果没有同学回答,就引导学生类比元、角、分的计算,找到解题的钥匙。
教师关注:学生是否灵活掌握住了度、分、秒之间的转化;是否理解解题过程,掌握住进位与借位。
练一练
导语:既然同学们都掌握住了计算方法,就随我继续前进吧!
(1)已知,∠AOB是直角, ∠1与 ∠2的和是多少度?
(2)已知,∠DSE是平角,∠1与 ∠2的和是多少度?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图1,得到∠1+∠2=90°。
提示:如果∠1+∠2=90°,我们就称∠1与∠2互为余角,简称互余。(板书:互余)∠1叫做∠2的余角,∠2叫做∠1的余角。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图2,∠1+∠2=180°。
提示:如果∠1+∠2=180°,我们就称∠1与∠2互为补角,简称互补。(板书:互补)∠1叫做∠2的补角,∠2叫做∠1的补角。
设计意图:由学活动2到活动3,是图形上两角的和与差、数量上两角的和与差的转化,同时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由例题度数的计算到练一练和为90度、和为180度,让学生体会一般互特殊的思想。
学习活动4:探究互余、互补的性质。
思考1:如图,已知∠2与∠1 互余, ∠3与∠1互余,那么∠2与∠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思考2:如图,已知∠1与∠2 互余, ∠3与∠4互余, ∠2= ∠4那么∠1与∠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思考1,并指生回答;学生合作完成思考2,互相交流后指生回答。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灵活运用互余的定义进行推理说明,并能说出比较规范条理的解答过程。对于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
提示:引导学生由观察1-2得到互余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导语:那互补有哪些性质呢?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思考3:如图: ∠1与∠2互补, ∠3与∠2互补,请思考∠1与∠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思考4:如图, ∠1与∠2互补, ∠3与∠4互补, ∠2= ∠4,请思考:∠1与∠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思考3,并指生回答;学生合作完成思考4,互相交流后指生回答。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灵活运用互补的定义进行推理说明,并能说出比较规范条理的解答过程。对于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
提问:由此我们能得到互补有什么性质呢?(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找一找
认真观察下面的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对互余的角?
(2)图中哪几对角是相等的角(直角除外)?
说明它们相等的原因。
问题回顾-----我有好办法
怎样用一副三角板做出15°、75°、 150 °的角呢?
设计意图:呼应问题情境,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习题B组第2题。
板书设计:
角的和与差
以由一个点引出的三角射线构成的基本图形贯穿始终,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使课堂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并且渗透了一般到特殊的思想、类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A
O
C
B
A
B
C
P
Q
O
A
B
O
C
2
1
F
E
S
D
1
2
1
2
3
C
B
O
A
D
1
2
4
3
1
2
3
4
2
1
3
B
A
D
C
1
2
1、
6、找一找
3、角的度数的计算。
A
O
C
B
4、互余
B
A
D
C
1
2
A
B
O
C
2
1
∠AOB=∠AOC+∠BOC
∠AOC=∠AOB-∠BOC
∠BOC=∠AOB-∠AOC
练习、板演区域
5、互余的性质
互补的性质
F
E
S
D
1
2
互补
2、角的平分线
A
O
C
B
1
2
∠1=∠2=1/2∠A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