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凯悦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自主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凯悦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自主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15 15:1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凯悦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自主检测
地理试题卷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1-4章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25题,共50分)
秦巴山区是指秦岭和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呈近东西向延伸。该区域地表太阳辐射辐射量呈现出较明显的时空差异。下图示意秦巴山区多年平均年内太阳辐射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秦巴山区年内太阳辐射量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类型差异 B.地势高低起伏 C.太阳直射点移动 D.天气状况的变化
2.推测秦巴山区地表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特征是( )
A.区域内分布均匀 B.由南向北增加 C.由南向北递减 D.由东向西减
3.山西陶寺古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圆弧形排列。古人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日出方位,可确定节气,安排农耕。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观测,从第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下图为某日考古员丛观测点拍摄的日出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示日期最接近( )
A.1月27日 B.4月27日 C.7月27日 D.10月27日
4.科考队在北极圈内某地进行科考时,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6时测得了当地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小值为10°。完成该地的纬度为( )
A.83°26′N B.80°34′N C.76°34′N D.72°34′N
下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关系图,虚线表示外力作用,实线表示内力作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表示沉积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与①相同的地质作用是( )
A.a B.b C.c D.d
7.E的含义是( )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重熔作用
8.为避免交通事故发生,我国道路交通法禁止司机在高速公路上随意停车。山区高速公路某些路段的一侧会设置一种专用车道,该车道通常为长几十米到几百米的斜坡。下面左图是某高速公路和专用车道景观图,下右图是山区某段高速公路示意图。专用车道的主要作用为( )
A.分流交通 B.停车下人 C.中转货物 D.紧急避险
9.古村落是形成于历史时期而保存至今的古老聚落。下图为山西省汾河流域古村落空间发展时序图。读图完成下题。
汾河流域上游古村落较少的自然原因最主要是( )
A.水源缺乏 B.黄土深厚 C.平地狭小 D.人口稀少
10.在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副热带高压是一个重要的牵引力。下图示意近地面风场与气压场的关系,图中等压距为5百帕。M线的气压值、N处的天气状况分别为( )
A.1000百帕、晴朗 B.1000百帕、阴雨 C.1010百帕、晴朗 D.1010百帕、阴雨
锋面性质不同,产生的天气现象也不相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甲、乙两图中,受锋面影响可能产生的天气现象是( )
A.甲图中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降雨天气 B.甲图中锋过境后出现升温、降压、晴朗天气
C.乙图中暖空气主动爬升,形成阵性降水 D.乙图中锋过境后狂风大作,会出现短时雷暴天气
12.我国东部受甲图中锋面影响时,会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长江下游伏旱 B.华北平原春旱 C.北方寒潮 D.江淮梅雨
13.读下图,判断下面小题。图示时期( )
A.伦敦盛行偏西风 B.上海盛行东南风
C.孟买正值雨季 D.罗马正值干季
14.某水系发源于祁连山,流经山前冲积扇时,受地表物质组成的影响,由常年河转变为时令河,在扇缘向下游再次涌出成为常年河,最终消失于沙漠中的尾闾湖泊。下图示意该水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河流在甲处由常年河转变为时令河,主要是因为( )
A.蒸发旺盛 B.水流不畅
C.补给水源减少 D.河水下渗
15.摩洛哥常年气候宜人,有“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的美誉。摩洛哥为重要的渔业生产国,大、小渔船基本以进口为主,近年来中国造船公司前往摩洛哥设置渔船修理厂。下图为摩洛哥降水量(单位:mm)等值线分布图。据此,摩洛哥绝大多数城市都分布于清凉国土区,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西风、洋流 B.地形、洋流 C.西风、地形 D.纬度、地形
下图示意不同时期淮河入江口处沙洲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北汊沙洲、南汊沙洲的变化趋势是( )
A.南汊沙洲面积增大,北汊沙洲面积减小 B.北汊沙洲面积增大,南汊沙洲面积减小
C.北汊沙洲、南汊沙洲面积均增大 D.北汊沙洲、南汊沙洲面积均减小
17.北汊沙洲、南汊沙洲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淮河流入长江后( )
A.淮河、长江流速加快,利于泥沙流失 B.淮河、长江流速减慢,利于泥沙沉积
C.淮河流速减慢,长江流速加快,利于泥沙沉积 D.淮河流速加快,长江流速减慢,利于泥沙流失
18.北半球某地(约75°W,45°N),河流清澈,森林茂密,风景宜人……该河流注入的海域毗邻世界某著名渔场,该渔场位于( )
A.北太平洋西部 B.北太平洋东部 C.北大西洋东部 D.北大西洋西部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图,则正确的是( )
A.②处气流下沉是由于动力原因 B.③在南半球为东北风
C.甲处多锋面雨 D.乙处是赤道低压带
20.若此图为东亚季风环流图,则图中所示情况是( )
A.夏季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 B.冬季乙处天气以晴朗为主
C.③气流冬季比夏季湿润 D.夏季③气流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本题6分) 停车棚可以减少阳光对汽车的照射,起到保护车体的作用。下图是南昌市某机关停车棚示意图,停车棚一面设有墙体,其它三面敞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为减少正午前后阳光对棚内汽车照射,墙体应置于停车棚( )
A.东面 B.西面 C.南面 D.北面
22.若墙体位于停车棚北面,则棚内正午前后太阳照射面积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3.夏季长时间停放在阳光下的汽车车内气温明显高于车外,是因为车体能够阻断车内空气的( )
A.水平扩散 B.上下对流 C.水汽来源 D.热量来源
下图为某半球气压带、风带(箭头表示风向)分布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4.从气候角度考虑,全年都受到该风带明显影响的大陆西部地区,最适宜种植( )
A.甘蔗 B.葡萄 C.香蕉 D.牧草
25.在亚欧大陆某些沿海地区,常会出现“东风送雨”现象。在下列气候类型中,最可能出现这一现象的是( )
A.热带沙漠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共50分)
26.(本题14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三圈环流,其中①________圈________②圈③________圈。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①7个气压带,其中A________带,C________带,E________带,G________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②6个风带,其中B________带,D________带,F________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③季节移动规律:随 ________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 ________,冬季 ________。
27.(本题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雷雨、大风、冰雹等,统称强对流天气,是暖空气快速上升、冷空气快速下坠而成的。4月30日,受东北上空的冷涡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下图为2021年4月30日20时我国部分地区天气形势图。
(1)预测P地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2)判断出现强对流天气的省份,并说明理由。
(3)简述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危害。
28.(本题18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宁夏平原的成因。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其原因。
(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地理参考答案
1.C
2.B
【分析】
1.
据图可知,秦巴山夏季太阳辐射量最大,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秦巴山昼长夜短,日照时间长,C正确。地形地势要素比较稳定,不存在季节变化,A、B错误。夏季降水多,阴雨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获得太阳辐射量少,D错误。故选C 。
2.
已知秦巴山为东西走向,根据中国气候知识,可知本地区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多;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丰富,晴天比北部相对少,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量少,所以空间分布特征是由南向北递增,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的强弱主要受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
3.A
【详解】
根据材料“古人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日出方位”可知,图片正中部前方,即观测点中部土柱狭缝大致朝向正东,通过方位判读可知,图中左侧为东北,右侧为东南方位,北半球冬至日日出东南,则题中已知“从第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的第2个狭缝为图中右边第二条缝,同理,北半球夏至日日出东北,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则第12个狭缝为从图中右向左数的第12个狭缝,即左边第一条狭缝为夏至日日出方位。读图可知,第2个狭缝到第12个狭缝相差了10个狭缝,时间从冬至到夏至相差约180多天,一个狭缝相差18天,由于与冬至日对称的时间有两个,从第二条缝的12月22日向前推2个狭缝的时间也就是36天,大约为11月17日左右,向后推36天,时间约为1月27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4.C
【详解】
6月22日是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该地为北极圈以内,有极昼,一天中最小太阳高度为10°,为0:00的太阳高度,此时北极圈上0:00的太阳高度0°,从而得出该地的纬度为北极圈以北10°,即76°34′N,故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5.A
6.C
7.A
【分析】
5.
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关系图中虚线表示外力作用,实线表示内力作用可知形成甲岩石的作用为外力作用。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的形成作用是冷却凝固,属于内力作用;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为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属于外力作用。结合形成甲岩石的作用为外力作用可知表示沉积岩的是甲,排除BCD,选A。
6.
根据图中内力作用的箭头中三个箭头指向丁可知丁为岩浆,abd箭头表示重熔再生,由岩浆形成的乙为岩浆岩,上题已知甲为沉积岩,因此丙为变质岩。形成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因此①、c均表示变质作用,排除ABD,选C。
7.
上题已知甲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变质岩多在地球内部由高温高压条件形成,深埋于地下,因此形成沉积岩的过程需要先经过地壳运动使其出露地表,再进行外力作用的过程,故E的含义是地壳运动,排除BCD,选A。
【点睛】
岩石圈物质循环关系图中根据箭头判断岩石类型的技巧:三大类岩石都可以经过重熔再生重新变为岩浆,因此三进一出的为岩浆,岩浆唯一指出的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8.D
【详解】
我国道路交通法禁止司机在高速公路上随意停车,山区高速公路所经区域地形复杂,某些车辆在某些路段运行中可能发展故障,出现如刹车失灵等紧急情况,这些车辆可以进入专用车道的斜坡(上坡)路段,进行紧急避险,D正确;该专用车道一般长几十米到几百米,且车道的一端被山体阻挡,不能通车,故不能分流交通,A错;在高速公路上中转货物或停车下人易引发交通事故,是道路交通法禁止的行为,B、C错。故选D。
【点睛】
山区高速公路所经区域地形复杂,某些车辆在某些路段运行中可能发展故障,出现如刹车失灵等紧急情况,这些车辆可以进入专用车道的斜坡(上坡)车道,车道上铺着厚厚一层可增大轮胎与地面摩擦力的碎石,入口处及尽头堆着可减震的轮胎,以便让“失控”车最终停下来。
9.C
【详解】
汾河流域内上、中、下游的水源条件差异不大,因此水源缺乏不是流域上游古村落较少的最主要自然原因,A错误;汾河上游为山区,黄土并不深厚,B错误;汾河流域上游多山地,起伏较大,平地面积较小,耕地面积较小,导致古村落较少,因此流域上游古村落较少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平地狭小,C正确;人口稀少,不属于自然原因,D错误。故选C。
【点睛】
10.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等压距为5百帕,结合图中风向可知,图中1005hPa等压线以北气压值增高(该等压线以北盛行东北风),故M线的气压值为1010百帕。由此判断N处为高压脊,天气状况晴朗,C项正确。故选C。
【点睛】
11.A
12.C
【分析】
11.
由甲、乙两图中冷空气的运动方向可知:甲为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形成降水,A正确。冷锋过境后为冷气团控制,天气转睛,气温降低,气压升高,B错误。乙为暖锋,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暖气团主动爬升,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时,降水强度不大,多为续性降水,C、D错误。故选A。
12.
我国东部受冷锋影响时:冬季多形成寒潮,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和大风天气,C正确。长江下游的伏旱为副热带高压控制,A错误。华北春旱与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风天气多,锋面雨带未到来有关,B错误。江淮梅雨是准静止锋控制而成,D错误。故选C。
【点睛】
冷锋是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形成降水;冷锋过境后为冷气团控制,天气转睛,气温降低,气压升高。暖锋是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暖气团主动爬升,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时,降水强度不大,多为续性降水。
13.A
【详解】
由图中纬度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可判断该区域位于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S-40°S之间,位置偏南,说明太阳直射点南移,为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冬季。罗马是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冬季盛行西风,温和多雨,上海冬季盛行西北风,孟买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为旱季,故BCD错;伦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A正确。所以本题选A。
【点睛】
14.D
【详解】
由题干信息“该河流流经山前冲积扇时,受地表物质组成的影响,由常年河转变为时令河”可知,变化原因是由地表物质引起的,甲处与区域内其他地区蒸发差异小,A错误;甲处位于冲积扇扇顶,位于出山口处,水流畅通,B错误;流经甲处补给水源并未减少,C错误;冲积扇扇顶颗粒物较大,孔隙度高,地表水容易下渗,转化为地下水,由常年河转化为时令河,D正确。故选D。
【点睛】
15.B
【详解】
摩洛哥地处中低纬度且多山地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候凉。同时高原山地阻挡了撒哈拉沙漠热浪的侵袭,成了烈日下的清凉国。西海岸受沿岸加那利寒流影响,降温减湿,气温较凉爽。读图可知,摩洛哥大多数堿市分布在海边及海拔高的地区,主要是受地形及洋流的景响,海拔高气温较低,沿海有寒流流经,有降温作用,所以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洋流,排除A、C、D,故B正确。故选B。
【点睛】
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16.C
17.B
【分析】
16.
根据图中可知,从16世纪70年代-17世纪到17世纪40-60年代间,北汊沙洲、南汊沙洲面积增大数量增多,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17.
由图可知,淮河在入海口附近是自北向南流,长江是自西向东流,所以淮河近乎垂直流入长江,导致淮河和长江在交汇处流速减慢,有利于泥沙沉积,形成沙洲,C错误,B正确。因为北汊沙洲、南汊沙洲的面积均增大,所以泥沙流失不正确,A、D错误。故选B。
【点睛】
导致河流泥沙沉积的原因: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流速慢;河道变宽等。
18.D
【详解】
读图并根据材料所给得河流的经纬度位置,可知该河流是从五大湖地区流向东北方向,则可知注入的海域毗邻世界渔场为纽芬兰渔场,该渔场位北大西洋西部,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9.A
20.B
【分析】
19.
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图,结合学过的知识,②处气流是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副热带地区的高空堆积,不能向高纬运动,而被迫下沉,所以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 ,故A正确, ③为信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故B错, 甲位于赤道附近,大气受热膨胀,产生上升流,多对流雨,故C 错,乙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故D错。故选A。
20.
若此图为东亚季风环流图,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大气由海洋吹向陆地,则乙处是海洋,甲处是陆地,故A错,冬季乙处以下沉气流为主,水汽不易凝结,天气以晴朗为主,故B正确, ③处冬季盛行西北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冬季比夏季干燥,故C错, 夏季③气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故D错。故选B。
【点睛】
东亚季风从成因上看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夏季陆地温度较同纬度海洋高,形成低压,故夏季风从副热带海洋吹向陆地(偏南风);冬季陆地寒冷形成高压,故冬季风从高纬大陆吹向海洋(偏北风),冬季风力较强。
21.C
22.D
23.B
【分析】
21.
南昌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总是在正南方向,为减少正午前后阳光对棚内汽车照射,墙体应置于停车棚正午太阳所在的一侧,即位于停车棚的南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
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图是南昌市某机关停车棚,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总是在正南方向,墙体位于停车棚北面,冬至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照射到房间内的面积最大,冬至属于四季中的冬季,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3.
汽车相当于一个密闭系统,外界给它传递热量后,但由于车内的热量不能及时向外扩散,即车体能够阻断车内空气的上下对流,长时间车内气温升高,明显高于车外,B正确。车内温度升高与水平扩散、水汽来源无关,A、C错误。如果车体能够阻断热量来源,汽车车内气温不会明显高于车外,D错误。故选B。
【点睛】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照射到房间内的面积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照射到房间内的面积越小。
24.D
25.D
【分析】
24.
根据图中纬度变化和风带的分布可知,该风带为北半球的西风带,全年都受到该风带明显影响的大陆西部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区全年温和湿润,光照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D正确。甘蔗和香蕉属于热带亚热带作物,A、C错;葡萄属于温带水果,但喜光,B错。故选D。
25.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D正确。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几乎无风,东北信风或者东南信风性质干燥一般不会带来降水,A错;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受西风影响,B错;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影响,C错。故选D。
【点睛】
温带海洋性气候受中纬西风带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光照不足。
26.
(1)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 副极地低气压 极地高气压 东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太阳直射点 偏北 偏南
【详解】

27.
(1)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
(2)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中南部)。
理由:山东南部、江苏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受来自山东北部的冷气团影响,易形成强对流天气
(3)影响农业生产,造成农作物减产;破坏建筑、道路、电力等基础服务设施;破坏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安全;威胁人畜生命安全。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冷锋过境、强对流天气影响的位置和危害,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1)
根据图中P地位置可知,P地位于冷锋锋前,即将迎接冷锋过境。在冷锋过境前由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可能有阴天、雨雪、大风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
根据材料可知,当暖空气快速上升、冷空气快速下坠则能够形成强对流天气。从图中位置得知,山东南部和江苏中北部地区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形成上升的湿热空气流;而山东中北部地区则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冷空气南下与山东南部和江苏中北部地区的暖气团相互影响,形成强对流天气。
(3)
根据材料可知,强对流天气一般表现为雷雨、大风、冰雹等天气现象。故当强对流天气出现时,对国计民生和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摧毁庄稼,引发内涝和传播病虫害,导致农作物减产;使建筑倒塌,房屋掀飞,树木折倒,威胁人们生命安全;道路阻断,破坏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安全;电力中断、基础设施损毁等。
【点睛】
冷涡,“冷性低涡”的简称,有两个特点:一是冷性气团;二是逆时针旋转。主要是指存在于中高纬地区对流层中、上层的冷性闭合低压环流系统,冷涡中心附近的气温明显低于四周。有时冷涡与副高相遇,很可能就会下暴雨。有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除短时强降雨外,强对流天气有一半以上都与冷涡有关。
28.
(1)内力作用: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外力作用: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
(3)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原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分析】
本大题以宁夏平原的成因、河流地貌为材料,涉及宁夏平原的成因、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1)
宁夏平原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图可以看出: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的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带,后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此堆积形成的宁夏平原。所以宁夏平原是地壳运动,断裂下陷;河流流水搬运堆积而成。
(2)
在河流的不同河段,流水作用不同,一般上游是侵蚀作用为主,下游是堆积作用为主;读图可知,AB 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其形成原因是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 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其形成原因是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形成地上河)。
(3)
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是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原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搬运能力的减弱,泥沙逐渐沉积。一般来说,颗粒大,比重大的随着流速减缓、搬运能力减弱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可以随着水流到更远的地方,然后才沉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