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检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2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
“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
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
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
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
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
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
读价值,如釆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
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
“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
“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
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
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
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
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
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
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
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
词史上首先打破晩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
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慢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
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
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
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
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
精神滋养。严肃深奧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
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
- 1 -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叶燮认为“诗是心声”,不能作伪,所以“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诗是人心声的真
实记录,读诗即读人。
B.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最古老的纲领“诗言志”与西晋陆机《文赋》中的“诗缘情”论是
对立的关系。
C.李白的诗作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但在以积极的人世精神进行创作、凸现民族文化性格
的形象方面则比杜甫略逊一筹。
D.所有古代文学作品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既可以供学者研究,也可以供大众阅
读欣赏,给予人们精神滋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古诗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而唐诗宋词应是首选阅读对象,并从多个方面阐释
了作出这一论断的理由。
B.文章以辛弃疾为首的南宋爱国词人为例,阐述他们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
旋律,其作品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C.引用论证是本文的鲜明特色,在论证的各个层次,作者都引述了前人的经典言论,并
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D.文章从古诗到唐诗宋词,从唐诗宋词到李、杜、苏、辛,文本的分析范围渐次缩小,
议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不仅可以读出“第一等学识”,更重
要的是能体会“第一等襟抱”。
B.因为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人生意义和美感上给我们许多启迪,所以在情志方面
它们所表达的内容与现代人是相通的。
C.李、杜、苏、辛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各有其独特之处,但
它们都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
D.我们在阅读唐诗宋词典范作品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如同杜甫
所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当前世界去贸易全球化、去科技主导化愈演愈烈,“内循环”概念被提升到如此高度,
显示了高层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新判断。
什么是内循环 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发掘内需潜力,合理调配资源,实现经济
更加强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超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基础设施让我
- 2 -
国发展内循环具备足够底气。“内循环”这一概念的提出,必将为金融、旅游、汽车、教育
等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机遇,推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到新的层次。
(摘编自盘和林《打通“内循环”,迎来新发展》)
材料二:
长三角经济是我国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优秀代表,新形势下,一体化、高质量发
展融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长远稳健发展更是至关重要,以长三角
为背景来讲双循环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
就国际大循环而言,我国是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体系
较为完备,产业结构层次较高,对外开放起步早、发展好,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很多产业
已融入全球产业体系。2019 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外向度已达 52.4%,高出全国 18.4 个百分
点;境外资本大量进入长三角,目前长三角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近 19.3 万家,投资总额达 2.5
万亿美元,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中外资本和中外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已密切融合,共同参加
国际大循环。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会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而且会加深中外资本和中
外产业的融合,奠定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好基础。
构建双循环体系,要进一步培育和发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聚力培育和壮大世
界级产业集群,增强重点产业在国际产业与产业链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解决产业链与产业
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提升优势产业在世界市场供应关健环节的自主可控性,确
保我国产业与产业链独立发展,在一些优势领域引领发展。最后,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
导中国企业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在此基础上向国际市场扩张生产能力和服务网
络,为融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打牢企业基础。
(摘编自程必定《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融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思考》)
材料三: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中,国内大循环处在主体地位,是国际循环的基础和保证,国际
循环则起着带动和优化的作用,是国内循环的外延和补充。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国际循环、不断扩大开放,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要
看到,如果国际循环脱离国内循环,势必失去其有效运转的支撑点。从两者关系来看,国际
循环是次循环,国内循环则是主循环,即应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化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
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与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系是动态变
化的。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就是坚持发挥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
相互作用,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持续推进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深化对外开
放,形成新的更为优化的发展格局。
(选自杨朝远《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
A.内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它通过发掘内需潜力,合理调配
资源来实现经济更强劲的可持续发展。
B.内循环这种经济模式必将使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到新的层次,扭转世界去贸易化、
去科技主导化的局面。
C.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融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新格局,使长三角经济成为我国经济
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D.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一体化在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加深中外资本和中外
产业的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超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基础设施等内循环发展条件必将为国
内众多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B.长三角地区凭借自身的优势使其众多产业已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从而奠定了形成国内
国际双循环的良好基础。
C.提升优势产业的自主可控性,确保我国产业和产业链的独立发展,就可解决我国产业
链与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的问题。
D.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采取
相应的经济发展策略。
6.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中,如何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7-9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
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
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 200 个,一个
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
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
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
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
天做 200 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 4 -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
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
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
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
“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
么高:“老头,你聋吗 ”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
“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
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 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
“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
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
“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
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
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
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
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
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
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 年第 2 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
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
- 5 -
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
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
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8.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9.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5分)
二、古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10-13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
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率,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为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
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
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
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
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
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6 -
10.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
与庸也/
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
与庸也/
C.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
与庸也/
D.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
与庸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金:金属制品,文中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
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
B.《为学》一文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
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C.《劝学》与《为学》都谈学习之道,前者强调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之重要,后者也认为主观努力才是关键。
D.《劝学》与《为学》两文的论证方法有异同,《劝学》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
《为学》以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
(2)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题。
送四镇薛侍御东归①
岑参
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
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
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②稀。
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③。
(注)①天宝十四年前后,诗人供职于封常清幕府。安史之乱初起,封常清受命征剿安禄
山,因仓促而兵败,被削官。这首诗就作于此时。②陇雁:飞越陇山传递家书的大雁。③柴
- 7 -
扉: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抒情,诗人泪送薛侍御东归,“独”字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颔联运用反问手法,写了作为门客的诗人因得罪了将军而感到无所依靠。
C.颈联运用梦境表情达意,“阔”字写路途遥远,“稀”字表明信息难通。
D.诗歌语言通俗,言辞凝滞,体现出诗人的愁肠百结,读来令人满目凄然。
1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3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的《声声慢》中“ , , ?”句子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
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只能看着落花一朵朵、一瓣瓣地枯萎凋零,对花自怜,不由又黯
然伤神。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
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
(3)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表达了英雄
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5)杜甫《登高 》中 “_______”一句,写出落 叶飘零天边、纷纷扬扬的场 景
“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自己心酸悲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6)《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知识运用(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题。
盛夏的六盘山区凉爽舒适,风光旖旎,是休闲避暑的好去处。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游
客来到这里,(_________),感受两者的血肉联系。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推出一系列
主题活动。2.5 公里的“红军小道"再现了长征路上 18 个重大事件场景,从血战湘江,到突
破乌江、占领遵义,红军战士不畏险阻、_______________英勇气概,通过黑石板上精彩的
描述和________________的战士雕像,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走在红军小道上,了解体验长征的历史、长征的伟大与艰辛,追忆长征历史的同时也
让游客产生了爱国情怀。"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旅厅科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环六盘
山地区的西吉、隆德等县及同心县、盐池县,在革命时期与红军的西征和大生产运动发生了
_____________的联系。这些地方也成为如今人们重温“红色记忆"的最佳去处。
数据显示,2019 年宁夏红色旅游接待游客 271.25 万人次,同比增长 28.26%,红色旅游综
合收入 7.0525 亿元,同比增长 31.33%。
- 8 -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是为了追寻初心,重温军民鱼水情,更是为了消夏
B.在消夏的同时,还将追寻红军的初心,重温军民鱼水情
C.不仅是为消夏,更是为重温军民鱼水情,追寻红军的初心
D.不仅是为了消夏,更是为了追寻初心,重温军民鱼水情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粉身碎骨 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千丝万缕
B.奋不顾身 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盘根错节
C.奋不顾身 栩栩如生 活灵活现 千丝万缕
D.粉身碎骨 栩栩如生 活灵活现 盘根错节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走在红军小道上,了解长征的历史、体验长征的伟大与艰辛,追忆长征历史的同时也
让游客增强了爱国情怀。
B.走在红军小道上,了解长征的历史、体验长征的伟大与艰辛,让游客追忆长征历史的
同时也增强了爱国情怀。
C.走在红军小道上,了解体验长征的历史、长征的伟大与艰辛,追忆长征历史的同时也
让游客增强了爱国情怀。
20.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先生曾接受《人物》杂志记者的采访,以下是相关文字片段,
请你根据交谈的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每问不
得超过 20字。(3分)
记:(1)____________________
史:和以往相比,这次中国之行,学生的热情尤其高涨,他们好奇的不仅仅是中国历
史,还有讲述中国历史的方式。
记:你对中国哪个时期的历史最感兴趣?
史:我对中国明清时期的历史尤其是 17世纪七八十年代和 18世纪的历史最感兴趣。
记:(2)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还原历史的真相是研究历史时的一个大难题。
记:你的历史研究着力关注的是什么?
史:我认为关注个人是考察历史的很好的方式。
记:你用“史景迁”作为你的中文名字,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史:(3)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
熙宁是一名记者,想去妹妹所在的城郊著名的温泉村小李庄游玩。原定 1 月 15 日(周五)
去,周四早上刚上班就看见妹妹发来一条短信:"姐,今早一游客叔叔核酸检测呈阳性,将隔
离。"李华出于职业敏感,认为应该马上把这条短信扩写成新闻稿送审。
假如你是熙宁,请你将妹妹的短信扩写成一则新闻稿,要求 75字左右。
- 9 -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
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
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
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 10 -参考答案
1.A B项,从第二段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孔颖达的话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情志是统一的;C项“但在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则比杜甫略逊一筹”错,原文无此对比内容;D项文中说的是“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而非“所有古代文学作品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2.C“论证的各个层次,作者都引述了……”说法有误,在具体分析李、杜、苏、辛作品的层次,作者就没有使用引用论证
3.B因果颠倒。
4.B“扭转世界去贸易化、去科技主导化的局面”说法错误。
5.C“就可解决我国产业链与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的问题”于文无据。
6.(1)国内大循环处于主体地位,是国际循环的基础和保证;国际循环起带动和优化作用,是国内循环的外延和补充。(2)二者关系随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动态变化。(3)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新的更为优化的发展格局。
7.答案:B 丟匾行为主要由老牛的性格决定,从贺寿情节可以看出。
8.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②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
9.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10.B
11.A荀子是儒家代表
12.A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于文无据。
13.(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2)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参考译文:
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
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在鲁国得到传承。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息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14.答案:1.B“诗人因得罪了将军”错误,望文生义。当是将军兵败受牵连获罪。
15.①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②因将军获罪而感到前途未卜的孤独和迷茫;③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16.(1)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5)无边落木萧萧下 艰难苦恨繁霜鬓
(6)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17.D从文章表达意图看,消夏是次要的,“追寻初心,重温军民鱼水情”是主要的,两者既不可颠倒,又不宜并列,所以排除A、B两项。“重温军民鱼水情”与后文“感受两者的血肉联系”联系更紧密,所以排除C项。故选D项。
18.C第一处,“粉身碎骨”指死亡,它是一种结果,不是气概。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顾生命。第二处,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雕像是没有声音的,所以不能用“绘声绘色”。第三处,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活灵活现:形容描绘生动,神情逼真,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两个成语都可用,但后者有强调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之意,与后文的“游客”搭配得更好。第四处,千丝万缕:形容关系非常密切盘根错节:树根盘绕,枝节交错。形容事情或关系等相互交织,纷繁复杂。语境不强调复杂之意。故选C项。
19.B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了解”与“体验”连在一起,造成“体验”与“长征的历史”搭配不当;二是“追忆长征历史的同时也”与“让游客”语序颠倒;三是“产生”用词不当。故选B项。
20.(1)你这次来中国讲学发现学生有怎样的变化?
(2)你研究历史时遇到的最大困难(问题、障碍)是什么?
(3)在史学研究上,我景仰司马迁。
21.本月14日早晨,城郊小李庄一名男性游客身体不适,经核酸检测发现呈阳性,现有关部门将采取隔离措施,温泉可能关闭。该游客的行程及密切接触者有待进一步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