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经典结构的欣赏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经典结构的欣赏》是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 第一单元第四节(苏教版)的内容。对本单元总的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研读课标,我们知道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经典结构的欣赏过程,不仅能分别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同时使他们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要达到以上目标,不仅需要同学们了解这些经典结构相关的科学及技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了解一个经典结构诞生过程,从中学习设计的理念,掌握设计的规律,为以后的设计实践积累经验。书上所举的三个例子,前两个无法实地观察,第三个例子蛋形椅无法亲自坐一坐体会它的舒适与功能统一,所以选用榫卯这一种特殊的木头连接结构以及补充案例的欣赏,分析结构欣赏的角度,引导学生赏析具有典型人文意义的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对结构设计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在以后的设计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三的学生通过《技术与设计1》的学习对设计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结构的基本知识在本单元前三节的学习中也已基本掌握,同时在生活和其它课程的学习中对一些著名的经典结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前面的学习中虽然学习了简单结构的设计,但对自行实践去设计一个好的结构,同学们还感到有些茫然,不知该如何去做。
三、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经典及经典结构有新的认识。
2)通过对典型结构的欣赏,学会观察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3)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2.过程与方法:
1)对原教材进行拓展补充,学会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赏析经典结构。
2)通过材料的展示与分析,意识到经典结构的生活常态化。
3)学会用传统与智能手段获取知识,使学生活动集合合作探究及独立思考,鼓励独到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典型结构的欣赏,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拓展学生对设计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透过经典结构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观察结构的实用性和美,使学生关注结构的技术和文化特征。
2.教学难点:
学生能从技术、文化等角度欣赏并评阶典型结构的设计案例,并在自己以后的设计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策略:
(一)本课时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分析结构设计作品。此外,还可以结合经典结构设计者的历史背景、设计思想、设计风格等进行全面分析。
(二)本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更多的中外经典结构的图片、资料制作成电子课件,以丰富教学课堂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来自各种不同的经典结构的识别及赏析能力。
(三)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当“导游”的角色进行漫游导说,尽量创设出“旅游”情境和营造出“旅游”的气氛,让学生产生犹如亲临其境的感受。学生随“导游”观赏各处的经典结构,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题创设情境 从学生心目中的经典结构(建筑类)引入,以导游身份介绍福州著名景点镇海楼与华林寺。 听讲,回想自己旅游时希望听到哪些讲解内容。 引出旅游时,我们希望从导游的讲解中听到关于经典结构哪些方面(结构特色及历史文化)的解说。
新课教学 从中国古建筑中最显眼的屋顶引出飞檐,从而引出本节重点讲解结构——斗拱。(1)了解斗拱的外形、命名来由、作用、文化。(2)引申——以现在的眼光看,斗拱的样式及工艺都十分复杂,作为梁和柱之间的连接传导,有没有其他结构替代? 听讲思考为什么古人选用斗拱的形式承重? 体会斗拱的作用,感受它的结构与文化。
从斗拱过度到中国木结构的精髓——榫卯结构。(1)榫卯结构在古代木建筑、实木家具两个领域应用最多。(图片、视频展示)(2)简单介绍榫卯结构,提问榫卯到底好在哪里?(3)反向提问:如此神奇的技艺,为什么没有长期广泛存在于现代的家具制造和建筑铸造业中呢?(4)小结:榫卯是传承,但不是唯一或最佳的结构方式。 学生感受榫卯的魅力,思考榫卯结构存在的优点以及现在使用的局限。其中“为什么古人选用榫卯非钉子”采取使用智能设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 体会榫卯是传承,但不是唯一或最佳的结构方式,不能神话它,在不同定位不同结构的前提下,要向成本、时间、易用性等方面妥协。能利用身边的智能设备获取整合自己需要的知识,明白与师生探讨也是一种途径。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经典结构与经典传承。
木工旧手艺与新传承。机器出现代替传统手工木工。有便捷性,却也有无法替代的部分(如粽角榫无法通过简单机械加工得到)。做一个有理想的手艺人。稍微拓展未来职业选择。 想想今后自己的职业规划,会从事传统工艺的传承工作吗? 引导学生对未来有所规划设想。注入一种意识,手艺人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靠劳动吃饭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小结 回到课程最初设置的问题:你理解的经典是什么?一直被模仿,可以被超越。 听讲,有所思有所得。 通过材料的展示与分析,强调经典结构的生活常态化。
拓展 生活中存在许多被忽视的经典结构。 学生学会赏析结构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拓展思维,辩证看待经典结构。使学生活动从合作探究转为独立思考,鼓励独到见解。
七、设计反思:
这节课我选择了榫卯这一经典结构,同时补充生活中常见的结构进行讲解。古今皆有涉及,加大对本土文化的普及,建构一种文化模式,体现经典的传承意味。作为欣赏课,选择材料很关键,“怎么教”如果是形式的话,那“教什么”就是结构,欣赏课不是让学生一定要说出什么感悟,而是尽量的用所选择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不是迎合,让学生能进入你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说出来的永远和真理有距离,学生和教师的真正交流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