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程标准】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1、一战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一战后的世界经济
(1)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或苏联)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时间 政策 背景 措施 特点 影响
1918-192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1928 新经济 政策
1936建立 斯大林 模式
国内战争开始,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严重政治经济危机;
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苏联处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中;
国内工业生产落后,迫切需要从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强大工业国
实行余量征集制;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义务劳动、实物配给。
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农业集体化;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性质
国家掌控经济命脉前提下,恢复市场和私有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军事斗争的胜利;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得到了工农的支持,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1.(2021·全国)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2.(2015·全国)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3.(2017·全国)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一战后的世界经济
(2)资本主义国家
① 经济危机
时间:1929-1933
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根本矛盾)
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等。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一战后的世界经济
(2)资本主义国家
② 罗斯福新政
内容: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加强社会福利、加强社会立法。
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蓝鹰标志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3、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① 黄金时期:1945-1960s
A.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国有化;福利国家
B.作用:推动战后20年经济“黄金时期”的到来。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3、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② 滞涨与调整:1970s
A.原因:政府过度干预经济;1973年石油危机。
B.调整: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形成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3、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③复苏与发展:1980-90s
A.原因:现代科技进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
B.表现:第三产业兴起;90年代“新经济”。
80年 95年
第一产业 3% 2%
第二产业 34% 26%
第三产业 64% 72%
——摘编自佟福全《美国经济结构跨世纪的全面大调整》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3、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2)社会主义国家
①苏联
A.赫鲁晓夫改革:加大农业投入,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B.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经济杠杆等。
C.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3、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2)社会主义国家
②中国
A.1949-1978:社会主义革命、全面建设与曲折发展
B.1978以后: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3、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3)新兴独立国家经济发展
目标:实现经济独立、工业化;
手段: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
成就:1960-70s前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局限:自身经济结构问题,西方贸易保护主义。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4、21世纪下的世界经济
(1)总体特征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联系加深;
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等。
(2)中国的对策
坚持对外开放,倡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背景
历史教训:二战前贸易保护使国际贸易受限。
现实需要:战后恢复和发展世界经济。
(2)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时间:1947年
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要的持续增长。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3)发展:世界贸易组织(WTO)
时间:1995年
目的: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2、国际贸易的影响
(1)关税下降和服贸开放,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2)中国入世,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3)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1)背景
①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②恢复世界经济,需要统一的货币体系。
(2)建立:1944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
(3)内容:“双挂钩一固定”、加权投票制度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4)金融机构
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A.宗旨: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B.业务: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4)金融机构
②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WB)
A.宗旨: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复苏与发展。
B.业务: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到了世界银行最直接的经济援助。迄今(2005年)为止,世行共向中国提供贷款近385亿美元,贷款总额在世行所有借款国中名列第一。其中硬贷款(低息贷款)283亿美元,软贷款(无息贷款)102亿美元,支持了260个项目,其中约90个项目还在实施中。世行支持的项目几乎遍布中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交通、能源、工业和城市发展等基础设施项目占贷款总额一半以上,其余为农业、教育、卫生、环保、供水等项目。
——朱光耀 《世界银行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求是杂志》,2005年第15期。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2、国际金融的发展
(1)趋势
资本流动全球化
金融市场一体化
金融机构全球扩张
——摘自邱斌等《“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OFDI的影响及应对》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2、国际金融的发展
(2)风险:容易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
(3)中国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
成立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