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下: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下: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22 19:3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的时间,加盟国,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重点、作用,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36年新宪法的内容,斯大林模式。
2、能够记住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学习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学法指导】:
1、运用比较法,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认识到列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根据俄国国情,及时改变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2、认真阅读教材,总结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绩,体会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沙俄”、“苏俄”和“苏联”有何区别:
“沙俄”这一名称是针对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之前的沙皇专制统治而言。“苏俄”是指1917年3月“二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成立这一阶段。 “苏联”是指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这一时期, 1992年苏联不复存在。
一、独立试航:
在学习本课前,请大家先复习《俄国十月革命》的内容,请思考:
1、二月革命建立的政权有哪两个?
2、 彼得格勒起义的时间、领导人、指挥部、建立的政权?
3、 十月革命的意义?
根据学习目标,通读课文归纳出知识点。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实施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 国内战争结束后, 。
(2)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
(3)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2、实施:
(1) 时间: 。
(2) 主要内容: 。
3、意义:

(二)成立苏联
1、时间: 。
2、加盟共和国: 。
3、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1、时间: 2、重点: 。
3、结果: 。
(二)农业集体化
1、目的: 。
2、方法: 。
(三)斯大林模式
1、1936年新宪法宣布苏联是: 。
2、 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3、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也被称为 。
4、斯大林模式形成背景: 。
5、该模式的评价:
积极作用: 。
弊端: 。
二、合用探究
(一)展示自学成果:
(二)组内交流个人问题:
(三)组间交流共性问题:
(四)师生交流的问题:
1、阅读下列材料
苏维埃俄国农业总产值在1925年至1926年度约为97 46亿战前卢布,而1913年到1914年度为102 25亿战前卢布。1925年谷物生产达到45亿普特,超过了战前的平均收获量,战前最后10年全国的平均收获量约为40亿普特。1921年至1922年度苏联的粮食采购量是3814 07万公担,而1925年至1926年度就增加133%以上……资本主义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国),为了使农业达到战前水平,花了1年以上的工夫。德国在10年之内才把主要谷物作物的产品增加了21%。法国甚至于到1931年还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俄国在5年内把谷物产品增加了77%。
《苏维埃经济的发展》,学习杂志社1955年版
回答:
(1)根据材料回答,苏俄经济在1925年几乎达到战前水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苏俄实施该政策的背景是什么?
(3)该政策的实施有何意义?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材料二: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下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回答:
(1)是谁使“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种模式又称什么?
(2)从材料二看,这种模式有什么弊端?
(3)除此之外,你认为弊端还有哪些?你能说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不同点及所起的历史作用吗?
三、精讲点拨:
1、比较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两种经济模式的不同。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列宁领导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带领苏联人民先后完成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两种政策实施的历史阶段不同,都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但是两者在发展方向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2、比较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殖民掠夺、向国外借债等,苏联工业化的建设资金主要采用行政手段来保证、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四、归纳梳理:
五、拓展迁移:
1、苏维埃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 )
A.1918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2、1922年苏联成立,加盟共和国除白俄罗斯外,其余3个不包括( )
A.外高加索联邦 B俄罗斯联邦 C.爱沙尼亚 D.乌克兰
3、苏联由传统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是在( )
A.俄国向帝国主义过渡 B.苏俄废除贵族土地
C.苏联新经济政策 D.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4、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苏联成立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5、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特点的表述,最完整的是( )
A.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B.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
C.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6、2 0世纪30年代,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时,他在寄信人地址栏中写的国名应该是( )
A 沙皇俄国 B 苏维埃俄国 C 苏联 D 俄罗斯
7、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的革命是( )
A 俄国二月革命 B 巴黎公社 C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D 俄国十月革命
8、下列事件与列宁无关的是( )
A 人民委员会的建立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苏联的成立 D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9、 在1922年苏联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农民卡尼萨到市场上卖土豆 B 资本家租用部分国有企业
C 农民家中没有剩余的粮食 D 安娜到商店买日常生活用品
10、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许多启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工、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 B 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C 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 D 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11、材料: “我们现在正用‘新经济政策’来改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列宁
回答
(1)“我们的许多错误”是哪一经济政策带来的?
(2)“新经济政策”何时开始实施?具体办法是什么?
(3)三十年代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又取得那些成就和不足,留下什么教训?
12、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1)“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2)“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
(3)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4)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5)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六、学习反思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
2、我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