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一 历史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1.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阖家团圆”关系最密切的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2.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A. 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B. 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
C. 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D. 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3.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用具 D.兵器和农具
4.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A. 夏 B. 商 C. 西周 D. 元谋人
5.下表是春秋时期部分政治事件,这表明
A.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名分 B.鲁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
C.周王室的实力日趋衰微 D.周、鲁血缘宗亲关系最近
6.春秋战国时期,“别邑”等中小城市兴起,许多人在市场作坊中自产自销,“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王城洛阳人“喜为商贾,不好仕宦”,邹、鲁城市居民“好贾趋利,甚于周人”。这表明当时
A.社会发展未受战争影响 B.“工商食官”推动了商业发展
C.城市商业功能明显增强 D.“重农抑商”观念已渐趋改变
7.商鞅变法图强后,出现了大量客卿效命于秦国的局面,秦人在君位问题上向来是“择勇猛者立之”。这说明当时秦国
A.保留浓厚的部落制度残余 B.宗法制完全被废
C.地域偏僻未受中原文化影响 D.血缘亲疏观念淡薄
8.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9.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而受传统和文化影响,齐国的君主奉行“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的原则,使齐难以实现霸权统一。这说明
A.齐国仍严格遵守分封制度 B.客观环境影响了文明程度
C.文化差异决定了称霸胜败 D.独特国情有利于秦国统一
10.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仍有家国同构的色彩
11.夏商周三代时,姓用以别婚姻,同姓不婚;氏用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汉时两者逐渐合而为一。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地域界限的打破 B.贫富差距的缩小
C.等级结构的改变 D.宗族意识的消除
12.秦代政制实践了韩非主张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一政制实践
A.吸取了诸侯争霸的历史教训 B.增强了地方治理的自主性
C.消除了分封制构建的文化心理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13.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制度。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这些制度
A.造成君主的大权旁落 B.形成了民主决策体制
C.有利于形成正确决策 D.削弱官僚集团的权力
14.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
A.前者 B.两者兼有 C.后者 D.两者皆无
15.汉代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据此可知,刺史
A.直属中央位高权重 B.能够决定官吏升迁
C.可以监察文武百官 D.重在维护中央权威
16.史料是认识历史的桥梁和纽带。下列史料可以证明
① 在今土库曼斯坦境内属于公元前4世纪的居民点遗址中,发现有葡萄籽核
②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葡萄)酒。”(大宛国首府贰师城,即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
A.公元前4世纪中亚能酿造葡萄酒 B.大宛国向汉朝学习葡萄种植技术
C.西汉时期大宛国已能够食用葡萄 D.西汉时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中原
1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北宋、元朝 B.东汉、西晋、隋朝
C.商朝、隋朝、北宋 D.东汉、北宋、明朝
18.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由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19.孝文帝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皇权的集中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20.隋朝大运河连接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鸿恩大德,前古未比”。它的修建
A.满足了隋炀帝个人愿望 B.加强了北部边防
C.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实现了隋朝统一
21.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以下属于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措施是
①设置都护府 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③进行军事讨伐 ④和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下列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A.秦朝暴政 B.赤壁之战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23.宋人尹源说:“弱唐朝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依据所学知识,这里所提到的诸侯指的是
A.地方的藩镇 B.地方的侯国 C.地方的郡县 D.地方的王国
24.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朝
A.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 中枢权力机构完备
C. 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D. 君相矛盾得到缓解
25.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26.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27.有学者评价某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则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他评价的是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唐朝
28.唐朝三省六部中的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
A.决策 B.审议 C.执行 D.司法
2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使相权。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30.有学者认为,均田制是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它是在北方土地特别荒芜、自耕农特别稀少的情况下,产生的特殊的土地制度。与均田制相关的赋税制度是
A. 两税法 B. 社园制 C. 租调制 D. 初税亩
31.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古代赋役制度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 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D. 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2.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项目;甚至唐朝好几个皇帝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这些举措
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
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使儒学被统治者所摒弃
33.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34.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5.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6.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37.为挽救处于内优外患中积贫积弱的国家,王安石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改革,这次改革
A.达到了富国目的 B.实现了强兵目标
C.减轻了人民负担 D.加强了内部团结
38.《辽史陌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的☆处应该是
A﹒党项 B.蒙古 C.契丹 D.女真
39.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猛安谋克制度。有关“猛安谋克制”说法正确的是
A契丹族的民族管理系统 B.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C.是金灭南宋的重要保障 D.适用于金统治下的所有民族
40.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4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42.元朝行省官员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行省的军事权,由中央专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据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
A.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 B.改变了绝对专制的政治大环境
C.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强化了丞相对地方财政的空制
43.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C.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44.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45.酥油茶原是藏族特色饮品,到了元代,蒙古人也广泛接受它,研制出许多不同类型的酥油茶,明代汉族地区人民也颇为接受,记录百姓居家必用的类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专门记载了酥油茶的制作方法。这表明当时
A.西藏开始纳入国家政治版图 B.北方茶文化影响力日益超过南方
C.跨区域间长途贸易日益普遍 D.少数民族习俗丰富汉族饮食生活
46.乾隆时期,军机大臣和珅利用“咨文”这种平行文书,巧妙地绕过皇帝和监察体系,围绕自己建立了某种“影子军机处”。这说明
A.军机处分割了宰相的部分权力 B.制度变革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C.军机处在运作方式上存在缺陷 D.军机处设立后内阁制逐渐被废除
47.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而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由此可见,黄宗羲
A.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反对重农抑商的政策
C. 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D. 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
48. 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天下郡国利弊书》;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些著作体现了
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B.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
C.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D.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
第二卷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 , 49题16分,50题12分,51题22分,共52分)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一些“专业化农业区”主要依赖外地提供商品粮,均使商品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经济地位超出其所属之县,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峡、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北宋铸币量很大,很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大城市中消费水平的涨高,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展,都达到空前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此消彼长。在不同朝代具体的历史背景下,相权会有所加强,但相权加强的时间不会太长,一旦相权过大则会受到压制。在皇权与相权关系变化过程中,两者权力平衡时,多出现国家兴盛、政通人和的局面;两者平衡被打破时,易导致官僚机制运行受挫的不良结果。
——摘编自刘丁如《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51.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哀行需《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该制度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期中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共48小题,每题1分)
1-5: C A B B C 6-10: C D D D D 11-15: C D C A D
16-20: C B B D C 21-25: D D A A B 26-30: B C C B C
31-35: C A D D A 36-40: C A C B B 41-45: B A D B D
46-48: C A B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9题16分,50题12分,51题24分,共52分。)
49:(1)表现:农产品(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高;三级市场体系和区域市场的形成;海外贸易发达(繁荣);货币使用量大及纸币的出现;城市商业繁荣(城市化水平较高:商业活动扩展到精神生活领域)。(8分)
(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政府鼓励经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文化科技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8分)
50:【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的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过程中不断被削弱。
阐述:秦朝在中央始设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坚帝处理政务,权力极大。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严重威胁皇权。汉武帝时期,设置中外朝制度,启用亲信、侍卫、宦官参与军国大事,牵制外朝,丞相权力受到限制,皇权加强。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相权再次被分割,皇帝总揽大权。明初朱心璋废除宰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总之,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12分)
51(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2分)
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4分)
(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4分)
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6分)
(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4分)
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4分)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