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6 10:5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作品,大多呈现出阴森凄厉、鲜血淋淋、悲惨痛苦的景象。而唐朝的佛教艺术作品,大多呈现出庄严肃穆、温柔妩媚、雄健威武的生活气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教合一的文化政策   B.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
C.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化 D.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动
2.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佛教宣称“人王即是法王”“皇帝即当今如来”。北魏僧法果曾说:“我非拜天子,乃礼佛耳。”这些言论反映出北朝佛教(  )
A.汲取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B.在中国本土化的倾向
C.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获得君主的倾力支持
3.在唐乾陵御道两旁耸立着两座高大华表,柱身刻有象征吉祥的海石榴纹,柱座和柱顶分别有佛教圣物覆盆莲、仰盆莲。这反映了唐朝(  )
A.佛教已占据独尊地位 B.统治者严控外来宗教传播
C.文化具有开放性特质 D.民族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
4.下面图画为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此画以释迦降生为中心,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这反映了(  )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和中华传统文明的交融
5.如图是明代画家丁云鹏绘制的《三教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
三种意识形态并立的局面。关于这一局面,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教指的是儒、释、道
B.冲击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C.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
D.外来文明和中华传统文明的交融
6.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B.高度繁荣多元一体 C.官府主导朝贡贸易 D.对外开放互通有无
7.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8.莫高窟盛唐第217窟壁画中的人物,身穿驳领窄袖袍服,脚穿乌靴。幞头是唐朝典型的冠式,而驳领窄袖袍是胡服的特征。形成于唐朝的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开放包容      B.影响深远 C.领先世界 D.固守传统
9.《唐律疏议》记载:“‘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这表明唐朝(  )
A.法律体系完备 B.包容尊重外来文化
C.民族矛盾尖锐 D.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10.嘉峪关墓葬壁画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    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
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
11.唐代是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书画名家辈出,这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了许多新的风格。其中以“骨力遒健,结构劲紧”的艺术特色(如图)著称的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欧阳询
C.颜真卿
D.柳公权
12.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的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的乐。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唐代军事实力的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1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 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
14.如果给如右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15.唐朝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己也。据此可知唐朝文化(  )
A.兼收并蓄 B.领先世界 C.源远流长 D.影响深远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
材料二 关于唐文化圈问题,有的日本学者认为,它的形成是由于构成国家的主要民族,采取军事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种种形式,对领域外的其他民族国家,形成一种君臣关系。
材料三 文化圈的概念应该是:某一地区的诸国家中,某一个先进的文化国,以其特有文化吸引着周边国家,这里既包含着先进的文化国主动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又有落后的周边国家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唐文化的繁荣,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引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
——摘编自《中外关系史论丛》
(1)根据史料一,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
(2)史料二与史料三对唐文化圈的形成问题看法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一观点更正确。
17.唐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时期,也对世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及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神情。
材料二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阶层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世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
——摘编自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
(1)史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
19.大唐王朝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物。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足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盘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唐朝乐舞发达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15:DBCDD DBABC DDCCA
16.(1)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唐朝先进的文化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不同:史料二认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由于唐朝对周边国家采用军事、政治和文化等强制手段。史料三认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由于唐朝先进的文化对周边落后国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周边国家引进唐文化并结合本国特点加以吸收和消化。
历史证明史料三的观点是正确的,符合历史事实,因而更加科学。
17.(1)具体表现: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或发明火药)。
(2)特点: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朝;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
原因: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国力强盛;农耕文明繁荣,文化、技术领先;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
18.(1)民族交融加强;士人阶层兴起,消极避世;儒、佛、道思想并立。
(2)经济繁荣,为文化普及提供了物质保障;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代文化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统治阶级政策开明,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宽松。
19.(1)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2)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内外文化交流频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