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很少能够真正收回土地,因为多层分封的关系,封臣封君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关联,而且土地零散,如果封君要收回土地则容易形成战争关系。这说明( )
A.国王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B.王权受到封建领主的挑战必将走向衰落
C.中世纪的西欧难以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 D.王权必须依靠教权才能掌握世俗统治权
2.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
A.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 B.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没有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指导
3.之所以说“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是因为它( )
A.通用于世界各地 B.适用于罗马帝国的公民
C.包含了罗马帝国的全部法律文献 D.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4.印加帝国的研究者普雷斯科特说:“在任何暴动发生之前和在最遥远的边界上发生任何侵略之前,消息就已传到首都,帝国军队就从这个国家的宽阔的道路上迅速前往镇压。”据此可知印加帝国修缮道路( )
A.使首都全城水渠与道路纵横交错 B.便利了都城的淡水供应
C.旨在连接贯通尤卡坦半岛的人工运河 D.有利于战争时传递政令情报和调兵
5.9世纪初,阿拉御帝国的哈里发为了给伊斯兰神学寻找 理论支持,竭力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因此“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了一大批专门 的翻译人才。这一人类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 )
A.使翻译人才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为柏拉图等在巴格达宣讲其理论提供了条件
C.体现了阿拉伯统治者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D.使人类古典文明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
6.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
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B.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
C.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 D.形成了全民参加的体系
7.有人称阿拉伯帝国为《古兰经》和刀剑创造的帝国,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古兰经》使阿拉伯帝国内部灭绝了战争
B.阿拉伯帝国的文化和军事工业非常发达
C.频繁的战争扩张促成了伊斯兰教的创直
D.帝国的由来除了战争还要有思想禁锢
8.高丽开国后,王建对内着手恢复秩序。高丽王朝曾采取的措施有( )
A.仿效中国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B.地方分为十道并推行土地国有
C.选官用人引入中国九品中正制 D.由穆斯林担任行省总督等重要官职
9.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的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从已经发掘到的文物看,大津巴布韦遗址曾经( )
A.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B.长期与波斯战争促使其加强与阿拉伯交往
C.是最早遣使到中国来的东非国家 D.水渠和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10.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
A.促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C.出现了武士集团
D.日本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
11.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种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与这一论述相符的是( )
A.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数字传入非洲 B.新罗效仿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C.奥斯曼帝国把印度教改造为国教 D.日本效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2.“大学的形成对中世纪城市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此材料表明大学的形成( )
A.促进了城市自治权的扩大 B.刺激了城市封建经济的发展
C.促使城市更加繁荣 D.使城市政治建设更加民主
13.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53——君土坦丁堡的陷落》一书,在大量西方同类专著中,结构清晰,考据严谨,文笔典雅,篇幅适中,已成为此领域备受推崇的权威著作之一。这部著作所描写的战争双方是( )
A.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 B.亚历山大帝国和拜占庭帝国
C.西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 D.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
14.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为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15.下面是13世纪朝鲜出现的学习汉语的会话教材《老乞大》片段。这说明当时( )
A.汉文化受到朝鲜青年的抵制 B.汉文化传播在朝鲜有群众基础
C.新罗王朝大力发展汉语教育 D.汉语成为朝鲜民间的通用语言
16.有人认为,《史记》中的黎靬就是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城,汉武帝遣使前往的西域诸国中也包括黎靬。751年,杜环在与大食作战中被俘,最远可能到达北非,他返回后把自己的经历写成《经行记》。元朝的汪大渊也到过非洲,并在自己撰写的《岛夷志略》中留下了相关记载。这说明( )
A.亚历山大城是丝绸之路的终点 B.《经行记》是最早的记载中非交往的史料
C.中非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开始往来 D.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80年代,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镰仓幕府模仿血缘、家族结成的主从关系被称为御家人制度。这种主从关系不只是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道义之上的,并与祖辈以来的同族观念、血缘观念等相结合。室町时代将军与守护大名并没有建立主从关系,他们只是一种联盟的关系,而真正结成主从关系的则是各守护大名及武士团内部的武士。这些武士团与室町幕府建立的只能是一种间接的主从关系。德川主从关系比镰仓和室町主从关系更为牢固,武士以绝对的忠诚换取物质生活资料,以保证其子孙后代的武士身份与地位;其所获得的生活资料是俸米,这种“俸米制”则进一步强化了德川时代的主从关系。
——摘编自田红、李捷濒《论日本幕府时代主从关系与西欧封君封臣制》
材料二 日本主从关系和西欧的封君封臣关系,均是以土地(采邑)为纽带而结合的契约关系,双方都必须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利益是这个关系结合的纽带,一旦利益消失,这种关系将不复存在,这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但是两者发展的结局却是完全不同的,主从关系最后演变为日本的武士道,对日本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封君封臣关系最后朝着法律方面发展,强调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交换。
——摘编自田红、李捷濒《论日本幕府时代主从关系与西欧封君封臣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三代幕府主从关系的各自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日本主从关系和西欧封君封臣关系的相似之处,(照抄材料不得分)并从宏观视角分析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埃及国家的政体问题,向来是存在几种完全不同的评论。一种看法,埃及是“治水社会”,自始至终是“专制主义”的典型,“最专制的文明”,是“集权力量”之一。
——刘文鹏《古代埃及史》
材料二 雅利安人来到印度以后,自以为他们的文化比被征服的具有悠久文化的达罗毗荼人要优越得多,无形中在两族之间形成一条宽阔的鸿沟,这种种族间的相互冲突使种姓制度的产生具备了土壤。雅利安人最初只有一种阶级,其中几乎没有什么专业化,雅利安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耕种,所有雅利安人都是农民,都可以同时充当僧侣,军人和商人。
——王振辉《多情调的拼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埃及是“治水社会”和“专制主义”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利安人建立种姓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利安人后来“专业化”成哪些不同的职业。
(3)从地理位置角度看,上述国家的古代文明有何相同特征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欧封建社会。在封君封臣制度下,由于多层分封的关系,各级领主只对自己的直属上级领主负责,这样国王必然只是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故选A项;王权在受到封建领主挑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战争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必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世纪的西欧很多国家(如英格兰、法兰西等)通过战争或联姻加强了王权,逐渐完成国家的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排除C项;“必须”一词说法过于绝对,实际上王权既可以凭借强大的自身力量,也可依靠城市中市民阶层的支持来掌握世俗统治权,排除D项。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在任何暴动发生之前和在最遥远的边界上发生任何侵略之前,消息就已传到首都,帝国军队就从这个国家的宽阔的道路上迅速前往镇压”可知,道路的修建有助于印加帝国传递信息和调兵,D正确;帝国道路修缮涉及整个国家而非仅仅限于首都,排除A;淡水供应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B;C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5.答案:D
解析:9世纪处于欧洲中世纪 时期,阿拉伯帝国进行了大规模地翻译希腊古典哲学著作的活 动,使得希腊古典文化在中世纪得以传承,D正确;题干只提及 了阿拉伯帝国翻译古希腊著作,并未体现出东方学说西传,因此 不能得出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A;柏拉图等人是生活在公元前 的人物,与题干翻译活动时间不符,排除B;题干中的翻译活动目 的是为阿拉伯帝国的伊斯兰神学寻找理论支持,与追逐商业利 益无关,排除C。
6.答案:C
解析:学前教育和种类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现出阿兹特克人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故C项正确;学校种类多样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的教育目的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行,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的教育形成了“体系”,故D项错误。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力,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了保护财产蒙养武士,出现了武士集团,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无关。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明交流。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制度,被日本效仿,属于“文化出超”,故D项正确;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数字传入非洲,不属于“文化出超”,故A项错误;新罗效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B项错误;奥斯曼帝国的国教是伊斯兰教,故C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学的形成“刺激了城市的贸易”“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使得城市居民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而居民人数的增加,则成为城市更加繁荣的主要表现,故C项正确。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题干表明大学刺激了城市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封建经济的发展,故B项排除;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13.答案:A
解析:由该书的书名可以得知,该书描述的是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而拜占庭帝国是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的,故A项符合题意。
1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文化的贡献。根据材料“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促进了欧洲文化的进步,故C项正确;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经济,故A项错误;阿拉伯文化并未直接促成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阿拉伯文化在沟通东西方文明上发挥的作用,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东亚朝鲜文化。“是我爷娘教我学来”说明部分朝鲜民众认同了汉语,汉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故选B项;教材的出现恰好说明汉语受到朝鲜群众的喜爱,而不是抵制,故排除A项;13世纪时期统治朝鲜的是高丽王朝,与新罗王朝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仅据一部教材无法推知汉语是朝鲜民间的通用语言,故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非交往。从材料可以判定的是早在汉代中非之间就可能有交流,之后在唐代、元代都有交往的记录,所以中非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D正确。
17.答案:(1)特征 镰仓幕府:以道义、诚信和血缘为纽带。室町幕府:间接的主从关系。德川幕府;以物质为基础。趋势:牢固一松散一更为牢固。
(2)相似之处:均以土地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均体现了契约精神。原因:经济基础不同;历史文化土壤不同。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镰仓幕府模仿血缘……建立在相互信任和道义之上”“武士团与室町幕府建立的只能是一种间接的主从关系”“武士以绝对的忠诚换取物质生活资料”可得出各自特征;在对三者进行比较之后,可得出变化趋势。
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土地”“权利和义务”“利益”等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可从经济基础、历史文化土壤等视角分析作答。
18.答案:(1)治水社会: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每年定期泛滥。
专制主义:法老垄断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臣民把他们当作神来崇拜。
(2)原因:种族间的相互冲突。
职业:僧侣(祭司)军人(武士)商人、农民、牧人。
(3)特征:都处在大河流域(都是大河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