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第4讲:生命活动的调节【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第4讲:生命活动的调节【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2-16 08:2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征。
向性运动:植物的某些器官发生移动,且移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有关。
感性运动:由于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与刺激方向无关。
2.植物的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生长素的作用: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1)生长素即吲哚乙酸,是最早发现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生长素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三者的最适浓度是茎〉芽〉根 ,较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运转方向表现明显的极性,主要通过韧皮部的筛管由上而下运输。
(2)植物顶端优势是由植物对生长素的运输特点和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两个因素决定的,植物茎的顶芽是产生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但顶芽处产生的生长素浓度通过运输而不断地运到茎中,所以顶芽本身的生长素浓度是不高的,而在幼茎中的浓度则较高,适宜于茎的生长,对芽却有抑制作用。越靠近顶芽的位置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侧芽的抑制作用就越强,这就是许多高大植物的树形成宝塔形的原因。
二、人体激素 
1.内分泌腺和激素
(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2)人体内各种内分泌腺构成人体内分泌系统,它与神经系统一起指挥或协调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外分泌腺:有导管,如:唾液腺、汗腺。
(3)激素的作用:
内分泌腺 分泌的激素 激素功能
垂体 生长激素 促进全身的生长发育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肾上腺 肾上腺素 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
胰腺(胰岛) 胰岛素 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里
卵巢(女性)睾丸(男性) 雌性激素雄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4)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的一些疾病:
激素分泌情况 疾病 具体症状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侏儒症 发育迟缓,身材异常矮小,智力正常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巨人症 人体各部位过度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巨人的寿命往往不长
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肢端肥大症 手大、脚大、指粗、鼻高等
胰岛素分泌不足 糖尿病 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和疲乏,血糖含量增高,出现尿糖症状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呆小症 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 甲亢 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
2、 血糖平衡包括体液调节(直接调节)、神经调节(间接调节)、肾脏的调节(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三、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个部分,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2)神经元的功能:获取并传递信息。
(3)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树突→细胞体→轴突。
2.神经系统的结构
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
(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冲动传导方向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信号的接收与传导)→神经中枢(信息处理)→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的类型
项目 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 条件反射(复杂反射)
获得途径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后天性反射
参与反射的中枢 脑干和脊髓 大脑皮层
时效性 永久的、固定的 暂时的、易变的
4.体温调节
(1)产热: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内脏,安静时以内脏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为主。
(2)散热: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其散热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环境之间的温差,而人体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
皮肤血管口径的调节与散热
(3)散热方式:常温条件下,以皮肤直接散热为主;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的温度时,以汗液蒸发为主。
例1.(2020 杭州)健康人的正常体温调节过程如下: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调节活动X.下列关于活动X的说明,合理的是(  )
A.皮肤血管收缩B.汗液分泌增加C.浑身肌肉颤抖D.适当增添衣裤
例2.(2020 温州)图甲表示人缩手反射的过程,图乙是反射弧各组成部分的关系示意图。图甲中“e”对应图乙中的(  )
A.① B.② C.④ D.⑤
例3.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四个胚芽鞘尖端分别置于4个大小相同的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上,并做不同的处理,如下图所示。一段时间后,测定琼脂块a~h中生长素的含量。下列①~④是某同学对该实验的预期及分析,其中合理的有(  )。
①a+b=c+d,说明云母片不影响生长素的产生
②若a>e,且 b=f,说明生长素在光下被分解了
③若a+b=e+f,且e=f,说明生长素没有被分解
④若c+d=g+h,且g<h,说明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移动了
A.4项 B.3项 C.2项 D.1项
例4.(2019 杭州)为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小金将同种同时孵化的、体长约为20mm的蝌蚪各15只分别放入1~4号玻璃缸中进行实验,其实验过程与结果如下表所示:
玻璃缸编号 放入的试剂及用量(连续投放7天) 第3天观察结果 第7周观察结果
存活数 平均体长(mm) 四肢生长情况 存活数 平均体长(mm) 四肢生长情况
1 甲状腺激素6mg/天 15 26 均出现后肢 0
2 甲状腺激素2mg/天 15 26.5 均出现后肢 15 1只发育成10mm的青蛙,14只均出现前、后肢
3 甲状腺抑制剂30mg/天 15 20 未出现前、后肢 15 21 均出现后肢
4 不加任何药剂 15 20 未出现前、后肢 15 30 均出现后肢
第8周时,2号玻璃缸内的蝌蚪全部发育成青蛙。第12周时,4号玻璃缸内的蝌蚪全部发育成青蛙,但3号玻璃缸内未出现青蛙而出现了体长达39mm的巨型蝌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测量蝌蚪的平均体长、观察前后肢的生长情况等指标,其目的是   。
(2)根据1、2、4号玻璃缸对照实验结果可得出的2条结论是   ;
   。
(3)3号玻璃缸内出现巨型蝌蚪的原因是  。
1.小妍欲研究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墙壁上固定一个装置,装置内的幼苗种植在以铁丝固定的湿棉花上,并在地上放置光源照射此幼苗。经过一段时间后,幼苗会朝着固定的方向生长,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此实验说明茎只具有背地效应 B.此实验说明茎只具有向光效应
C.此实验说明茎背地效应大于向光效应 D.此实验说明茎向光效应大于背地效应
2.激素是由人体内分泌腺分泌的,含量极少,却是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物质。下列疾病中因激素分泌异常而引起的一组是(  )
A.甲亢和佝偻病 B.坏血病和侏儒症
C.糖尿病和巨人症 D.大脖子病和脚气病
3.(2020 衢州)小科无意中被碎玻璃扎破食指,立即缩手,却没有感觉到痛。如图所示,甲、乙、丙、丁表示神经系统部分结构,箭头表示信息传导的方向。小科受损伤的结构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著名物理学家霍金21岁时患上脊髓侧索硬化症,也称运动神经元病。主要表现为全身瘫痪,不能言语,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如图为反射弧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可以接受神经冲动,作出反应
B.若④受损伤,刺激①后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C.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
D.神经系统由脊髓和大脑组成
5.(2021 衢州)近日教育部发布“睡眠令”,以扭转目前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的局面。睡眠不足会导致垂体分泌的某种激素减少,影响人体生长。这种激素是(  )
A.性激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肾上腺素
6.如图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激素②能促进甲状腺的激素分泌,抑制下丘脑的激素分泌
B.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C.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D.激素②能促进激素③的分泌,激素③能抑制激素②的分泌,所以②③具有拮抗作用
7.如图所示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1)在A到B期间,皮肤血管的血流量   ,作用是   。
(2)从A至B期间,皮肤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
(3)C时刻主要以   散热为主,此时人体的产热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
8.(2021 金华)如图是缩手反射过程的神经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缩手反射活动的途径是:e→d→c→b→a,其中“a”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   ;
(2)在该反射中,手会立即缩回,然后才感觉到痛,说明除了反射外,脊髓还有  的功能。
9.甲乙两人正常进餐4小时后测定他们的血糖浓度,然后两人同时喝下相同质量200毫升质量分数相同的葡萄糖水,并每隔半小时测定一次血糖浓度,将测量结果绘成该图。请回答:
(1)甲乙两人中糖代谢及其调节功能比较正常的是   理由是   
(2)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实现bc段变化的途径之一是:   。
(3)造成甲血糖浓度的原因可能是   。
(4)两个小时后,甲血糖浓度降低的可能原因是   。
1.(2021 湖州)如图表示3小时内舒涵同学血糖含量和胰岛素含量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舒涵同学在进食前0.5小时内血糖含量低于90毫克/100毫升
B.进食后血糖含量升高主要是小肠吸收了葡萄糖
C.进食后胰岛素含量增加是由于血糖含量升高引起的
D.第1.5小时以后血糖含量下降是由于胰岛素含量减少引起的
2.如图表示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对血糖浓度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神经调节 B.只有激素调节
C.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都不起作用 D.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起作用
3.(2021 湖州)当手指无意中碰到高温物体时,我们的手就会立即缩回。在此反射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处理的部位是(  )
A.手指上的皮肤 B.手臂中的肌肉
C.脊髓中的神经中枢 D.手臂中的神经
4.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与作用效应的关系;图乙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丙表示燕麦胚芽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丙A段产生的生长素可以向B段进行极性运输中的
B.由图甲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种器官可以发挥相同的作用效果
C.由图甲可知,生长素浓度为10﹣8mo/L时,对根的生长没有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
D.图乙中根的b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茎的背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5.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从反射弧的各种环节上看,①和②属于   ,③→⑩属于   。皮肤血管,立毛肌,骨骼肌等属于   。
(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皮肤血管会   ,骨骼肌有时会   ,甲状腺的分泌活动   。
(3)当人体处于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此时的体温调节属于   调节。
6.图甲为某幼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态,图乙和图丙为横放后幼苗1~4处生长素浓度变化曲线(虚线代表生长素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的浓度),图丁为种子萌发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的物质是    。幼苗芽尖产生的生长素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属于细胞的    运输。图甲中根和茎受重力的作用,使    ,又因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从而出现弯曲生长现象。
(2)下列选项中,能证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
A.根的向地生长B.茎的背地生长C.顶端优势D.植物向光性
(3)图乙代表横放后    (填“根”或“茎”)的曲线图,图丙代表横放后    (填“根”或“茎”)的曲线图。图甲幼苗横放后,2处和3处生长素浓度的变化依次对应图中的   曲线和    曲线。
(4)从图丁曲线分析,   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7.糖尿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常见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尿以及消瘦等。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它的并发症,会对人体多种系统造成损害。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一:将大小、健康状况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步骤二:甲鼠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乙鼠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的操作,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请根据实验方案回答问题:
(1)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
(2)在探究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小鼠    。
(3)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该实验方案在设计上存在一处严重缺陷,请指出:   。
(5)对于正常人来说,饱食状态与饥饿状态相比较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
参考答案
例1.B
【解析】解:A、天热时,皮肤血管舒张,通过皮肤散热多,A错误;
B、天热时,人体就会排汗,利用水分蒸发来散热。B正确;
C、当环境温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时,肌肉就会收缩发抖(打冷战),使产热增加;C错误;
D、天热时,适当减少衣裤,D错误。
例2.A
【解析】解: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图甲中e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a效应器;图乙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效应器,因此图甲中“e”对应图乙中的①。
例3.A
【解析】解:①正确,如果云母片影响生长素的产生,那么甲中插入的云母片比乙中要多,那么a+b就不等于c+d了;
②正确,如果甲和丙都在黑暗下,那么a=e=b=f,而现在a>e,且b=f,说明e处有一部分生长素在光下被分解了;
③正确,见②的解析;
④正确,若c+d=g+h,说明生长素的产生不受光的影响,但g<h说明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移动了。
例4.(1)据此判断蝌蚪的生长发育状况;
(2)高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对蝌蚪有致死作用;低剂量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3)甲状腺抑制剂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阻止蝌蚪发育成青蛙
【解析】解:(1)表中设计了测量蝌蚪的平均体长、观察前后肢的生长情况等指标,其目的是据此判断蝌蚪的生长发育状况。
(2)表中1加入高剂量的甲状腺激素,3不加任何药剂,据实验现象可见:高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对蝌蚪有致死作用;表中2加入低剂量的甲状腺激素,3不加任何药剂,据实验现象可见:低剂量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3)表中3号加如甲状腺抑制剂30mg/天,结果出现巨型蝌蚪,没有发育成青蛙。原因是甲状腺抑制剂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阻止蝌蚪发育成青蛙。
1.D
【解析】解:分析题图可知,幼苗处于暗箱中,只从一侧的小孔接收到单侧光照,因此一段时间后,幼苗会弯向光源生长;小妍欲研究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墙壁上固定一个装置,装置内的幼苗种植在以铁丝固定的湿棉花上,并在地上放置光源照射此幼苗。经过一段时间后,幼苗会朝着固定的方向生长(即光源生长),因为茎向光的效应大于背地的效应,故D符合题意。
2.C
【解析】解:A、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患甲亢。佝偻病是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
B、侏儒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坏血病是由于缺少维生素C引起的;
C、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巨人症属于生长激素分泌异常症;
D、大脖子病是由于体内长期缺碘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脚气病是由于缺少维生素B1引起的。
3.A
【解析】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当小科无意中被碎玻璃扎破食指时,刺激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到脊髓处的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综合、分析后产生新的兴奋,一方面将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传导到效应器,产生缩手反应,另一方面将兴奋通过上行传导束传导到大脑。如果上行传导纤维出现故障,无法将疼痛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因此,小科无意中被碎玻璃扎破食指,立即缩手,却没有感觉到痛,损伤的结构是甲上行传导纤维。
4.B
【解析】解:A、①是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A错误;
B、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被破坏,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即不能运动。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B正确;
C、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错误;
D、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D错误。
5.C
【解析】解:如果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迟缓,身材矮小,但是智力一般是正常的,这叫侏儒症。学生入睡的最佳时间是在晚上9时到10时之间,并睡足9小时,这有利于学生在晚上能更多地分泌生长激素。
6.C
【解析】解:A、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但不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A错误;
B、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量均增加,④的含量减少,B错误;
C、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C正确;
D、②是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③甲状腺激素,二者作用于不同的生理过程,没有拮抗作用,D错误。
7.(1)增大;使散热增加;(2)皮肤温度升高,汗液分泌增多;(3)直接;等于。
【解析】解:(1)由于A到B期间,室内温度快速上升,为了适应环境,皮肤血管的血流量增大使散热增加;
(2)从A至B期间,由于温度超过37℃,所以皮肤温度升高,汗液分泌增多;
(3)到C时刻,温度降到15℃,这时皮肤便以直接散热为主,此时人体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
8.(1)效应器;(2)传导。
【解析】解:(1)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导的路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中该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的组成是:e→d→c→b→a,其中“a”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效应器。
(2)在该反射中,手会立即缩回,说明脊髓具有反射功能,然后产生了痛觉,是脊髓把神经冲动传到了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因此说明脊髓还有传导功能。
9.(1)乙;乙的血糖浓度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
(2)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氧化分解)、血糖转化成脂肪;
(3)胰岛素分泌不足;
(4)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
【解析】解:(1)图示中,甲的血糖浓度总是超过正常值,乙在口服200g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先是升高,继而下降到正常值水平,说明糖代谢处于正常水平。所以两人中血糖浓度正常的是乙;患病的是甲。
(2)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bc段由于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氧化分解)、血糖转化成脂肪,使得血糖浓度下降,因而血糖浓度又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3)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不能在饮食后随血糖升高而增加,不能起到有效的降血糖作用,于是血糖就超过正常范围,从而出现糖尿,即糖尿病。
(4)由于甲患有糖尿病,其体内的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
1.D
【解析】解:A、由图可知,舒涵同学在进食前0.5小时内血糖含量低于90毫克/100毫升,A正确;
B、进食后血糖含量上升是因为大量的葡萄糖被小肠吸收,B正确;
C、进食后血糖含量出现上升的原因是食物中的糖类被吸收回到血液,因为此时血糖含量高,胰岛素含量也会增加,D正确;
D、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第1.5小时以后血糖含量下降是由于胰岛素的调节作用,D错误。
2.D
【解析】解:正常人的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影响,人体才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D正确。
3.C
【解析】解:当手指无意中碰到高温物体时,我们的手就会立即缩回。在此反射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处理的部位是脊髓中的神经中枢。
4.D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图丙中的A段表示胚芽鞘顶端,B段表示胚芽鞘下端,故A段产生的生长素可以向B段进行极性运输,A正确;
B、由分析可知,在最适生长素浓度的两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会存在促进效果相同的点,故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种器官可以发挥相同的作用效果,B正确;
C、由图甲可知,生长素浓度为10﹣8mol/L时,对根的生长没有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C正确;
D、图乙中根的b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茎的背地生长即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故茎的背地生长并没有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5. (1)传入神经;传出神经; 效应器;(2)收缩; 战栗; 增强;
(3)蒸发散热;神经。
【解析】解:(1)图示是体温调节过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据图分析:①②表示传入神经,③→⑩表示传出神经。皮肤、血管,立毛肌等在反射弧中属于效应器;
(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皮肤血管会收缩,骨骼肌有时会战栗,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增强,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
(3)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皮肤也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皮肤主要通过蒸发散热。当外界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体温时,体温的调节仅由神经调节来完成。所以当人体处于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蒸发散热,此时的体温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6.(1)色氨酸 主动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2)AC(3)根 茎 A1 B2(4)脱落酸
【解析】解:(1)生长素是色氨酸经过转变而来的。幼苗芽尖产生的生长素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图甲中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受到单方向刺激后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进而出现弯曲生长。
(2)能够证明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有根的向地性与顶端优势。故选:A。
(3)图乙代表横放后根的曲线图,图丙代表横放后茎的曲线图。
图甲幼苗横放后,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故2处生长素浓度较高而抑制生长,浓度变化对应于图乙中的A1,茎的远地侧3处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作用低,其浓度变化对应图丙中的B2。
(4)由于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图乙中C对应的浓度比图丙中D对应的浓度要低。
(5)据图丁分析可知,脱落酸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7.(1)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2)甲鼠(3)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4)多用几只小鼠进行实验或设置重复组实验;(5)多。
【解析】解:(1)根据提出的问题: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作出假设: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2)探究实验要求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要求只能有一个变量,本实验的变量为注射胰岛素,所以给乙鼠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与甲鼠作对照。乙鼠为实验组,甲鼠为对照组。
(3)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4)实验时,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在探究胰岛素对小鼠的作用实验中,所用的小鼠数量不能太少,应多用几只小鼠,保证实验结果更准确。
(5)饱食状态时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多,因此“与饥饿状态下相比较”,饱食状态下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多。
【备考2022】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第4讲
生命活动的调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