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段考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鲁迅说:“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这句话说明了( )
A.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根本一致 B.儒家思想就是法家思想
C.儒家、法家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D.儒家、法家的代表是兄弟
2.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打算将《孟子》斥出“四书”之列,并将孟子像从孔庙中搬出去(在中国古代,孟子是配享孔庙的)请判断,孟子的哪一主张最有可能是朱元璋“龙颜大怒”(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是孔子仍然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
A.因材施教的原则 B.有教无类的思想
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循循善诱的说教
4.程颢、程颐的主要思想包括( )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②“人伦者,天理也”
③“知行合一” ④“格物致知”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 )
6.小李同学幸运地被选中参加CCTV的《开心辞典》节目,主持人问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于一体的国画应属哪种题材?”她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如果打电话向你求助,你的判断应该是( )
A. 人物画 B. 文人画 C. 花鸟画 D. 山水画
7.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8.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个屈原的书房场景。其中有可能的是( )
A、书桌上摆放一本《三国演义》 B、墙角放有司南
C、书柜中有印刷的书籍 D、墙上挂着《清明上河图》
9.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10.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
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1.“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的( )
A 魏源《海国图志》 B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 容闳《西学东渐记》 D洪仁玕《资政新编》
12.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说法错误的是( )
A 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又一次爱国运动
B 维新思想出现完全不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 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D 也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1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
A 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 B 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4.新文化运动前期与过去的革命运动相比,主要“新”在( )
A 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B 不敢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C 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D深入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15.下列思潮,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的先后顺序是( )
①民主与科学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君主立宪 ④马克思主义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④③①②
16.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其核心是( )
A 驱除鞑虏 B 创立民国 C 恢复中华 D 平均地权
17.新三民主义不同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是( )
①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平均地权 ③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④节制资本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18.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 )
A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个阶级的分析》
B 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19.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其依据是( )
①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巨大贡献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正确的经验总结
③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④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0.“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在不同的时期分别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种思想。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是( )
A 继承、发展、创新 B 批判、吸收、发展
C 吸收、创新 D 肯定、否定、再肯定
第Ⅱ卷 主观性试题
选择题答题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40分)
21.(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⑴图一中人物是谁?(2分)简述其政治思想。(2分)说明其对于当今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2分)
⑵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2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4分)
⑶材料三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2分)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2分)。
⑷材料四作者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2分)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
⑸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2分)。
22.(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摘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材料二 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孟子徽·中庸注·礼运注》
材料三 《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它杂质,对传统主义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倡导“肆习西学,兼讲中学”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4分)
材料二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 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 (6分)
材料三对传统思想的态度与材料一、二有何不同 (2分)并掀起了什么运动?(2分)指导思想有何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2分)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