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复习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复习课件(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5 21:4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人民解放战争
课标
●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内战爆发
课标:
知道重庆谈判,
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
抗战后中国人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渴望和平、民主
(一)背景
“今日的中心,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国外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
——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蒋介石的讲话
1.发动内战是既定方针
内战回顾:史迪威
(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外交文集》
上述是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蒋介石电邀毛泽东来重庆谈判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
一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二是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材料:
国民党《中央日报》总编陶希圣: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
国民党陈立夫: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共产党内部不少同志义愤的说:
谈判自然可以……但是,要谈判,请蒋介石自己到延安来……毛泽东决定自己去…..还建议刘少奇代理自己的职务……这表明毛泽东已经充分考虑到此行的危险……。
3.中共为争取国内和平,应邀谈判
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
A.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道路
B.揭穿蒋假和平的面目
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目的:
中国人民饱经西方列强侵略、军阀割据混战、日本法西斯侵略。他们厌倦战争,要求和平民主。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使人民看到了国内和平、民主和国家统一、富强的希望。
(二)时间、地点
1945年8月—10月
重庆
谈判地点
重庆桂园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合影
(1945年8月)
(三)结果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四)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27万人
武器装备 日、美国装备 基本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人 1亿多
拥有地区 731万多平方千米,控制大中城市1500 中小城市400多座
内战前国共两党实力对比
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时间:
1946年6月
标志:
(二)内战爆发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作战方式:运动战
主要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人民解放军经过八个月的作战,歼敌7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大批官兵甘心被俘,蒋介石痛心不已
粉碎重点进攻
1947年3月,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1947年3月,毛泽东在《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中指出:“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同敌在现地区再周旋一时期(一个月左右),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之。······”
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青化砭
沙家店
羊马河
蟠龙镇
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约45万人,组成3个兵团,由顾祝同任总司令坐镇指挥,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法,气势汹汹地向山东根据地扑来。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灵活机动,忽打忽停,寻机歼敌,但因敌军高度集中,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便于5月上旬率主力转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
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战役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血战了三天三夜,华野大军方才取得胜利!而代价就是国军的74师被歼灭,师长张灵甫被击毙!
据统计孟良崮战役中伤亡的国军有3.2万人,其中有1.9万人被俘虏!华野大军的伤亡也不在少数,据了解,华野当年伤亡1.2万人,其中有9000多人负伤!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27万人
武器装备 日、美国装备 基本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人 1亿多
拥有地区 731万多平方千米,控制大中城市1500 中小城市400多座
战况
战况原因分析
内战初期战况 对比
发动全面 进攻
和重点进攻
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没有人民支持,战略战术不当等
人民支持,正确的战略战术等
影响战争结果的因素:
人心向背,战略战术等
130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1946—1947 双方军力对比
决战时机即将到来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
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政策的变化:
地主减租减息
耕者有其田
材料研读: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切总共只有约20~30%的土地,终年劳作,不得温饱。
—《关于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
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2.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总路线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结果
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意义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土地革命
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
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打倒地主
拉拢地主
消灭地主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大别山
南京
武汉
影响: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
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
决战的时机来到。
后方 装备 兵力 士气 形势
共产党 巩固 大大改善 280万 高昂 主动
国民党 危机 略占优势 365万 低落 被动
2.三大战役
1)决战的条件
三大战役 时间 部队和 指挥员 国民党军损失 结果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2)三大战役慨况表
1948.9─ 11
林彪,罗荣桓
47万多
解放东北全境
1948.11─
1949.1
陈毅,粟裕、谭震林
55万多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林彪,罗荣桓
52万多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东北解放军
中原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东北解放军
华北解放军
刘伯承,邓小平
聂荣臻
1948.11─
1949.1
陈毅司令员说: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分不开。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图为北平人民欢迎解放军进城)
3、渡江战役
1949.4.23.占领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③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④美援断绝
(2)共产党方面:
①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的英明决策
②解放军英勇善战
③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迅速取得胜利?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国共主力决战指什么?
战略防御
战略大决战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放战争的历程: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4、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渡江战役
战略胜利
战略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