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与远视
教学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近视与远视》一课是《科学》(上海牛津版)第十一章《感知与协调》中第二节“视
觉”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眼能看清近物和远物的成像特点;近视、远视的形成原因以及矫正的方法;近视眼的预防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在“光以直线传播、针孔相机的成像原理、眼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之后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即用针孔相机的成像原理、凸透镜的汇聚作用分析视觉的形成、晶状体凸度对视力影响(近视与远视)并寻找矫正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原理和眼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这些学习经历为本节课探究近视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虽然近视、远视是学生熟悉的一种眼疾,但他们并不了解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原因,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物理学中的光学知识、透镜原理,因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够科学地、正确地看待用眼卫生,这些都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学习兴趣和探究需求。
(三)教学思路
近视的形成原因是本节课重点、难点,教材中的图解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理解有一定困难,依照课程标准,本节的学习内容是物体在眼中的成像特点,根据透镜的发散或汇聚作用选择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不涉及具体的成像规律,为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加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教学中设计了三个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的活动。
1、 运用学生前概念的自主活动。课前的预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学习理念,通过
比较观察图片、观看视频变抽象为直观,细化问题分解教学难点,描述出正常视力的成像特点。
2、 证据支持假设的实验探究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前知识:小孔成像、透镜成像,
利用自制教具,类比人眼模拟成像。通过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借助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推断科学结论,让学生自行探究近视的成因并寻求矫正方法,在活动中获取证据,从直观现象—建立模型—得出结论。
3、 应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探究活动。在实验探究活动获得结论的基础上,运用知
识的迁移,对比分析远视的成因,从模型---直观现象---结论,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理解正常视力成像的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和思维探究,认识近视、远视形成的原因,知道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
2、学会在探究实验中使用收集到的证据描述实验结果,推断实验结论的科学方法。
3、从科学角度认识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养成科学用眼的意识和习惯,初步确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形成近视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教学策略】利用针孔相机成像原理的前知识,利用自制学具进行实验,模拟探究造成近视的原因,寻找矫正方法。
【难点】1、形成近视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2、睫状肌的调节作用。
【教学策略】1、利用针孔相机成像原理的前知识,利用自制学具进行实验,模拟探究造成近视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2、利用视频直观生动地演示睫状肌对晶状体的调节,帮助学生认识睫状肌的作用。
四、教学设备:
自制学具、凸度大小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文字电子灯、课件
五、教学流程
六、学习经历与资源:
七、教学过程:
活动一、比较眼看近物、远物时晶状体的变化
活动目的:通过视频和图片的比较观察,知道眼观看远、近物时晶状体的变化特点以及与睫状肌收缩、舒张的关系。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活动要点
情景提问:小眼是如何看大世界的。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视觉形成的图片。出示图片:正常的眼是怎样看清近物、远物的?比较观察教材P149图片,要求① 说出哪张是看远物的,哪张是看近物的,并说出理由;② 找出两张示意图的不同处。播放视频,并提出观看要求: ①晶状体的变化是由什么结构决定 的? ②两者的关系如何? 回忆: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眼的主要结构在视网膜成像的光路。学生看图、思考。自主学习,作出判断,找出差异:①由光线的路径判断左图是看远物的(平行光线),右图是看近物的(发散光线);② 晶状体的厚度不同,睫状肌的收缩状态不同。深入学习:①根据要求观看视频;②观后交流:正常眼看近物和远物是依靠晶状体的调节来实现的,观远物时晶状体变薄、观近物体时晶状体变厚;晶状体厚薄变化是依靠睫状肌的收缩和放松决定的,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睫状肌松弛,晶状体变薄。
活动二:探究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活动目标:通过实验探究、阅读教材,认识造成近视的原因,并寻找矫正的方法。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活动要点
请一位近视眼同学谈看近物和远物的感觉,提出问题:为什么近视眼看不清远物,此时清晰的像成在哪里?提示学生从晶状体的变化思考近视的原因。详细介绍模拟眼球学具,提示学生思考学具中凸透镜、薄膜分别模拟眼的什么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1、假设近视眼观察远物时的成像位置。实验选用的器材:实验步骤:(1)设定距离“晶状体”50厘米放置电子灯为远物。(2)选择透镜(薄/厚)置于“眼球”前。(3)观察此时“视网膜”上的像是否清晰。(4)(向前/向后)移动“视网膜”,至像清晰。(5)“视网膜”复位指导学生根据活动记录单上的方法与步骤开展探究活动,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予以帮助,促使学生获取证据,并对其进行解释。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协助学生建立模型,得出结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加深理解造成近视原因及矫正方法。 感受近视同学的感觉,思考为什么近视眼看不清远物。回忆活动一中,视力正常的眼观看不同远、近物体时晶状体的厚薄变化,思考近视形成的原因。观察,思考:凸透镜模拟晶状体,薄膜模拟视网膜。在活动卡的指导下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造成近视的原因以及寻找矫正方法,并记录。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近视眼的形成是由于晶状体太厚,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阅读教材,让学生加深理解造成近视原因及矫正方法。
活动三、分析远视的成因,寻找矫正方法
活动目标:使用已有的证据分析造成远视的原因,寻找矫正方法。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活动要点
出示图片,引出眼的另一种疾病:远视出示远视眼的光路图,提示学生观察图中晶状体的凸度、成像位置。引导学生对比近视成因,迁移已有的知识分析造成远视的原因,寻找矫正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加深理解造成远视原因及矫正方法。 观察图片,了解远视是看不清近物的一种眼疾。以近视的成因和近视的矫正方法的学习经历为基础,思考远视的成因(晶状体的凸度、成像位置)。在活动卡的指导下,分析造成远视的原因以及寻找矫正方法。阅读教材,加深理解造成远视原因及矫正方法。
活动四、近视的预防
活动目的:分析生活中不注意用眼卫生的行为,从科学角度认识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养成科学用眼的意识和习惯。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活动要点
出示近期本校七年级学生视力检查数据,指出青少年群体中存在较高的近视患病率。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分析导致青少年近视病发的原因。理解过度用眼疲劳和不注意用眼卫生与睫状肌、晶状体、近视之间的联系。教师指出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近视大多是假性近视,是可以恢复和预防的,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用眼的方法。 从数据和生活周围的事例感受青少年群体中近视的发病率,体会到近视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导致青少年近视的原因:不注意用眼卫生用眼过度交流预防近视的方法和科学用眼的习惯。
板书
近视与远视
物体位置 睫状肌 晶状体 成像位置 像是否清晰
正常视力 远物近物 放松收缩 薄厚 视网膜上 清晰
近视 远物 收缩 厚 视网膜前 模糊
远视 近物 放松 薄 视网膜后 模糊
活动3
比较分析远视的原因,寻找矫正
的办法
观看远物晶状体变薄,观看近物晶状体变厚
活动2
探究造成近视的
原因及矫正的
办法
活动1
比较近物、远物在眼球中的成像
情景引入
眼睛能看清自然
界不同远近
的美景
近视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