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七上科学 11.3.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牛津上海版七上科学 11.3.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牛津上海版(试用本)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2-17 11:4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2)知道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直尺、装有烧杯的水、音叉、试管、产生声音时的振动现象,感受人发音时喉部的振动,感知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2)通过“物体产生声音的轻响与物体振动大小之间关系”的实验,了解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3)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电话,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通过在水中撞击石块的实验,了解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5)通过真空铃的实验,了解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2、 知道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三、教学难点:
声音必须借助介质才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四、教学活动:
活动1: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音乐和猜测各种声音,引入声音的世界。
活动2:通过直尺、装有烧杯的水、音叉、队鼓、试管的发声,了解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活动3:通过队鼓、米粒的实验,了解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活动4: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电话,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活动5:通过在水中撞击石块的实验,了解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5、 教学流程:
6、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欣赏编钟的音乐2、仔细聆听教师播放的一些声音,学生猜测是什么物体所发出的。 出示编钟的图片及音乐播放学生熟悉的各种声音 创设教学情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着手,激发学生兴趣。请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直尺、气球、音叉、队鼓、试管让它们发声。思考:1、有哪些方法使它们发声?2、发声时有何现象?你如何感受?3、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体验:用手轻按喉部,轻声哼唱,感觉声带的振动。体验声带振动,使我们发出了声音。交流实验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思考如何让音叉和队鼓发声时的现象更明显的感受到。教师演示:将振动的音叉靠近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科学的现象,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出示科学家帕斯卡图片,介绍帕斯卡第一个发现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实验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说明科学的发现来源于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实践,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
了解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以小组为单位敲击队鼓,鼓面上放一些米粒或小珠子。观察并交流现象:仔细观察,如实描述米粒跳动的情况:鼓声响,米粒跳得高;鼓声低,米粒跳得低。手摸鼓面,感受振动,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得出结论:物体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问:声音的响和轻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吗?引入下一个实验。教师提出观察要求:注意不同力度敲击下,声音的不同,米粒跳动的高度不同与鼓声的轻响有何关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意表达的规范。 通过观察队鼓敲击的实验,了解物体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隔着书本、课桌听声音。用自己带来的材料来动手制作一个电话,同桌用电话来通话。 请学生事先收集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声音传播的例子有哪些,上课交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收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一个学生将两块石块浸入水中并淹没,石块撞击,另一学生贴着水槽外听声音。 提出要求:将两块石块浸入水中并淹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在水中撞击石块的实验,了解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接通电源,观察电铃。然后慢慢抽去罩内空气注意听和观察。关闭真空泵,让空气慢慢进入罩内,再仔细听和观察。思考分析所看到的现象。交流结论:声音必须借助介质才能传播,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看小锤是否在动?听铃声有什么变化?要求观察仔细,详细描述。指导学生比较开启和关闭真空泵时,钟罩内小锤和铃声的变化。随着钟罩内的空气不断地抽去,声音越来越弱,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出“假如里面的空气被完全抽去,声音还听得到吗怎样?”请学生思考在月球上,两个宇航员面对面却无法直接对话,这是为什么?你能为他们想些办法吗?将理论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通过真空铃的实验,了解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学生总结: 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教材分析:
声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所了解,通过科学学科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同时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本节课重点让学生了解1、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我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和几个学生实验来达成这个目的。2、 知道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我事先请学生事先收集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声音传播的例子有哪些,上课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本节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每个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感受到观察和实验是认识科学现象、探究科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初步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同时通过编钟的介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本班的学生对科学科学课非常感兴趣,上课思维活跃,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人类的感觉器官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知道了视觉的有关知识,迫切希望再了解听觉的内容,对这节课的期望很强烈。
教材设计: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欣赏编钟的音乐2、仔细聆听教师播放的一些声音,学生猜测是什么物体所发出的。 出示编钟的图片及音乐播放学生熟悉的各种声音 创设教学情景,从学生熟悉的编钟着手,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入主题。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直尺、气球、音叉、队鼓、试管让它们发声。思考:1、有哪些方法使它们发声?2、发声时有何现象?你如何感受?3、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体验:用手轻按喉部,轻声哼唱,感觉声带的振动。体验声带振动,使我们发出了声音。交流实验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思考如何让音叉和队鼓发声时的现象更明显的感受到。教师演示:将振动的音叉靠近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科学的现象,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介绍帕斯卡第一个发现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实验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说明科学的发现来源于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实践,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了解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以小组为单位敲击队鼓,鼓面上放一些米粒或小珠子。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得出结论:物体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问:声音的响和轻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吗?引入下一个实验。教师提出观察要求:注意不同力度敲击下,声音的不同,米粒跳动的高度不同与鼓声的轻响有何关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意表达的规范。 通过观察队鼓敲击的实验,了解物体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请学生总结 学生隔着书本、课桌听声音。用自己带来的材料来动手制作一个电话,同桌用电话来通话。 请学生事先收集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声音传播的例子有哪些,上课交流。 通过举例及自己动手制作电话,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相互协作的能力。
一个学生将两块石块浸入水中并淹没,石块撞击,另一学生贴着水槽外听声音。 提出要求:将两块石块浸入水中并淹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在水中撞击石块的实验,了解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观察真空铃的实验, 思考:声音除了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还可以在哪里传播?学生举例。观察抽去空气前后,铃声的变化情况。 通过真空铃的实验,了解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1、创设情景: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着手,激发学生兴趣。1、欣赏编钟的音乐2、仔细聆听教师播放的一些声音,学生猜测是什么物体所发出的。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将学生如引入到美妙的声音世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入主题。
2、教材重点: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五个学生试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直尺、气球、音叉、队鼓、试管让它们发声。
思考:1、有哪些方法使它们发声?
2、发声时有何现象?你如何感受?
3、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何不同?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上讲台交流,尤其是如何让音叉和队鼓发声时的现象更明显的感受到,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演示:将振动的音叉,靠近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观察到乒乓球左右摆动。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实验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动手能力及探究的能力。
体验:用手轻按喉部,轻声哼唱,感觉声带的振动。体验声带振动,使我们发出了声音。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科学的现象,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出结论。体验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出示科学家帕斯卡图片,介绍帕斯卡第一个发现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说明科学的发现来源于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实践,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了解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以小组为单位敲击队鼓,鼓面上放一些米粒或小珠子。不同力度敲击下,声音的不同,米粒跳动的高度不同与鼓声的轻响有何关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得出结论:物体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学生通过亲身实验,体验到了物体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声音必须借助介质才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通过三个实验,理解声音必须借助介质才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请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声音传播的例子有哪些,学生举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课堂教学应走进学生心灵的主题。1、古时人们将耳朵贴在地面上,倾听远处战马的马蹄声。2、铁路维修工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听远方火车撞击铁轨声。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3、在钓鱼时,旁边的人不能大声说话。4、隔墙有耳。
请学生隔着书本、课桌听声音,通过实验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并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2、通过实验:一个学生将两块石块浸入水中并淹没,石块撞击,另一学生贴着水槽壁听声音的实验,了解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3、通过电铃在真空罩中发声和抽掉空气后电铃的发声情况有何变化,了解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请学生思考在月球上,两个宇航员面对面却无法直接对话,这是为什么?你能为他们想些办法吗?将理论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总结: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板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 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
2、 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2、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3、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活动一
播放音乐,创设情景
声音的产生
活动二
实验探究
活动三
学生实验
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声音的轻响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活动四
学生实验
声音在液体中传播
活动五
学生实验
声音在气体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