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无衣》《春江花月夜》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积累文化常识
2.初步鉴赏四首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准确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思想情感,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无衣》
一、文化常识
1.了解《诗经》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诗经》 “六义”
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①《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②《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③《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④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⑤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⑥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矛戟(jǐ) 偕作(xié) 同裳(cháng)
2.解释词义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
③于:语助词。
④兴师:起兵。
⑤修:整治。
⑥同仇:同伴。一说共同对敌。
⑦泽:通“襗”,贴身内衣,如今之汗衫。
⑧裳:下衣,此指战裙。
⑨甲兵:铠甲与兵器。
⑩行:往。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三、核心鉴赏
1.试分析本诗重叠复沓的特点。
明确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
2.试体会整首诗歌的情感。
明确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四、理解性默写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 ,
。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
。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个行动的句子是: ,
。
明确 1.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4.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春江花月夜》
一、文化常识
1.了解张若虚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滟滟(yàn) 芳甸(diàn) 霰(xiàn)
汀(tīng) 捣衣砧(zhēn) 碣石潇湘(jié)
2.解释词义
①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②霰: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③汀:水边平地,小洲。
④月轮:指月亮。
⑤穷已:穷尽。
⑥但见:只见、仅见。
⑦悠悠:渺茫、深远。
⑧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⑨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⑩月华:月光。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三、核心鉴赏
1.鉴赏前八句。
明确 ①开篇便写春、江、花、月、夜,紧扣文题。
②描写的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地一一展开,层次分明。
③画面色泽柔和,意境幽美恬静。
2. “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的“生”字可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
明确 不能。
①“生”本义为“出生、诞生”,在此处有“突然出现”之意。
②“生”字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弘。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而“升”字只是写出了月初升的状态,无任何情味。
3.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遐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
明确 ①引发的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②诗人的认识特点: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可以看出作者没有像前人那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消极思想,他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生命长河则是绵延长久的。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当时时代强音的回响。
4.“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字,你觉得作“待”字好还是作“照”字好?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 ①“待”字好。“待”字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②承上启下。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5.请结合全诗内涵解释结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中“摇情”的内涵。
明确 结句中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四、理解性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 ”。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 ”。
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 , ”。
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句子是“ , ”。
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 , ”。
7.《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 , ”。
明确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5.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6.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7.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背诵诗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无衣》《春江花月夜》
实验高中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积累文化常识
2.初步鉴赏四首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准确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思想情感,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无衣》
一、文化常识
1.了解《诗经》
《秦风 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诗经》 “六义”
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①《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②《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③《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④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⑤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⑥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矛戟(jǐ) 偕作(xié) 同裳(cháng)
2.解释词义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
③于:语助词。 ④兴师:起兵。
⑤修:整治。 ⑥同仇:同伴。一说共同对敌。
⑦泽:通“襗”,贴身内衣,如今之汗衫。 ⑧裳:下衣,此指战裙。
⑨甲兵:铠甲与兵器。 ⑩行:往。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秦风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试分析本诗重叠复沓的特点。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
2.试体会整首诗歌的情感。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理解性默写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 ,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个行动的句子是: , 。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春江花月夜》
一、文化常识
1.了解张若虚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滟滟(yàn) 芳甸(diàn) 霰(xiàn)
汀(tīng) 捣衣砧(zhēn) 碣石潇湘(jié)
2.解释词义
①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②霰: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③汀:水边平地,小洲。 ④月轮:指月亮。
⑤穷已:穷尽。 ⑥但见:只见、仅见。
⑦悠悠:渺茫、深远。 ⑧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⑨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⑩月华:月光。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三、核心鉴赏
1.鉴赏前八句。
①开篇便写春、江、花、月、夜,紧扣文题。
②描写的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地一一展开,层次分明。
③画面色泽柔和,意境幽美恬静。
2. “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的“生”字可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
不能。
①“生”本义为“出生、诞生”,在此处有“突然出现”之意。
②“生”字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弘。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而“升”字只是写出了月初升的状态,无任何情味。
3.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遐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
①引发的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②诗人的认识特点: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可以看出作者没有像前人那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消极思想,他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生命长河则是绵延长久的。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当时时代强音的回响。
4.“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字,你觉得作“待”字好还是作“照”字好?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①“待”字好。“待”字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②承上启下。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5.请结合全诗内涵解释结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中“摇情”的内涵。
结句中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 ”。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 ,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句子是“ , ”。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7.《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背诵诗歌。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