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6 16:53:0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2张PPT)


——杜甫








《说文解字》释“聖”:“聖从耳者,谓其耳顺。”
《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艾略特《诗歌的作用》说:“诗歌是生命意识的最高点,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最敏锐的感觉。” 



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
读诗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古体诗
近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在平仄、句数等方面不像近体诗那样受到格律的严格限定,因而吟诵时比较自由,表现出的是一种自然的音乐美。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读诗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无奈沉重激昂悲壮
明诗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中画
解诗眼
“神光所聚”“一动万随”正是“眼”的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诗眼“破”的理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神光所聚”“一动万随”正是“眼”的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诗眼“破”的理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群童“破”相
丧乱“破”家
理想“破”灭
秋风“破”屋
知背景
公元755年,杜甫45岁,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48岁辞官之后带着全家四处投亲靠友。公元761年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50岁的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
长期饱经饥饿、贫病、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迎来了后半生中一段难得的安定宁静地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一场秋风吹走了草堂的茅草,一场秋雨让他家“屋漏无干处”,这个象征了诗人生命的草堂在这场秋风秋雨中摇摇欲坠了。
知背景
悟诗情
“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文人,像杜甫那样用那么多诗句描写苦难存在的方位和形态,以及苦难承受者的无辜和无奈。”
诗圣面对种种“破境”中的苦难,“唇焦口燥”“倚杖叹息”。他叹息的内容可能有哪些呢?请你以杜甫的身份,用第一人称“我”,说说你的猜测。
提示:
造屋定居之苦大风破屋之苦
茅草难收之苦屋破漏雨之苦
布被脏冷之苦年老力衰之苦
寒士穷困之苦……
悟诗情
“一种被关注的苦难就不再是苦难,一种被描写的苦难就不再是无望的泥淖。”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破境”之后,诗圣眼前又现出了怎样的景象呢?

广




悟诗情










读“破”诗眼,方“见”诗心。
“破”是写实
“破”的色调是灰暗的
“破”的情感基调是惨痛的
“破”的性质是破坏性的
“破”指向过去
“见”是浪漫
“见”的色调是光明的
“见”的情感基调是欣喜的
“见”的性质是建设性的
“见”面向未来
见诗心
他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静静地观看,细细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能给的帮助就是这些眼泪和随之而来的笔墨。
——余秋雨
见诗心
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余华
杜甫对国家、人民的关怀是源于内心感情深处的。
——叶嘉莹
中国文化因为有过了杜甫,增添了不少善的成分。杜甫的善,全部经由美来实现。
——余秋雨
见诗心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
见诗心
杜甫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读者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霍松林
如今广厦千万家,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居乐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诗人关于现实世界之困顿、国家历史之丧乱的文字,无处不散发着深沉郁勃之气,不可谓不“沉郁”。于此同时,全诗蜿蜒曲折的意脉——先言个人茅屋与历史家国的破败与破碎,笔势一转,以个人精神理想突破眼前现实,再经由广厦、苍生、天下之新境抒发心忧天下的济世情怀——更是将“顿挫”的风格发挥到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