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120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12月)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120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12月)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6 10:55:12

文档简介

沈阳市第 120 中学 2021-2022 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年级期第三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满分:100 分 时间: 75 分钟
一、选择题(共 24 小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
1.有学者指出,有商一代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迎来了中国青铜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中国特别是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大多为礼器、乐器和兵器,很少有农具,也很
少见人物或动植物的青铜形象。这反映了( )
A.“甲兵不起而王”
B.“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2.秦简《日书》成书于商鞅变法后,是流行于当时社会下层的一种用于推择时日、判断吉
凶的生产、生活手册。根据考古研究,《日书》中记载有极多的经商吉日。这说明( )
A.商鞅变法是秦朝统一的重要条件 B.当时封建迷信盛行干扰经济发展
C. 国家政策不能完全左右经济结构 D.文物必须结合文献才能判断真伪
3.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
“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4.汉武帝时期,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工商业,如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在全国设铁官
49 处,实行集中货币发行权和统一法币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 )
A.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 B.巩固了西汉中央政权
C. 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D.遏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5.“东汉以来各地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导致了政治分裂倾向日益加剧,……促成了三
分天下格局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
仍旧继续进行,但这种局部统一和之前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相比,仍是又
前进了一步”。材料中“又前进了一步”是指( )
①局部地区统一为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②各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促进了局部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④人口的迁移直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A.①③④ B. ①②④ C.①②③ D. ②③④
6.220 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
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写出评语,吏部据此
考核授官。据此可知,中正设置意在( )
A.确定人才标准 B. 选拔有用之才 C.加强中央集权 D. 稳定社会秩序
7.程颢指出:“青苗取息、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设令由此侥幸,事小有成,而兴利之
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他认为王安石变法( )
A.重利轻义败坏社会风气 B.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C. 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D.没有改变宋代积贫局面
8.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
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 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9.图 1 为宋代海外贸易路线概况。它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 )
图 1
A.以周边国家为主要对象 B.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C. 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 D.在官府管理和鼓励下较为活跃
1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汉、唐、宋有干与朝政之奄宦,无奉行奄宦之朝政。
今……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其他无不皆然。
黄宗羲这番言论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六部沦为宦官下属
C. 中央集权的发展 D.内阁掌控朝政实权
11.中国古代早有纂修地理志的传统,清朝对这项工作尤为重视,不仅制定了各省、府、
州、县定期编修方志的制度,而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纂修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
这表明( )
①清朝继承了修地理志的传统 ②清政府重视国家的大一统
③清朝对基层的治理很有成效 ④清朝的疆域远盛于前朝
A.①②③ B.①③ C. ①② D.②③④
12.有学者认为,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被迫开埠通商、废除行商制度、与
英国协定关税、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英国因此实现了 19 世纪前期以来在华西方人
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列强侵华有其历史必然性 B.鸦片战争是中外因素共振的结果
C. 清王朝腐败导致中国战败 D.输出资本是英国侵华的根本动力
13.福建布政使徐继畲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搜集外国事务和西人著述,撰成《瀛环志
略》一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 80 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
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这本书( )
A.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B. 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正式摆脱了传统的华夷观
C. 对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D.是中国封建士大夫开眼看世界的世界地理著作
14.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
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
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内”字的添加反映出( )
A.洋务派缺乏走向世界的意识 B.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
C. 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 D.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
15.1895 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
降卖国。有人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台湾人民更是发布“愿人人战
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的檄文。这说明( )
①变法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②清政府已成为众矢之的
③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④学习西方进入制度层面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③④
16.康有为高唱托古改制,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严复通过大量介绍西学名著,
鼓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谭嗣同以独特的洞察力,反思传统文明,语出惊人:“二千年
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他们都( )
A.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理性洞察西方文明
C. 打破君主制度迷信 D.提倡新学启迪思想
17.陈旭麓认为,如果说《新青年》杂志是较早地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了“五四”新
文化和爱国运动;那么《民报》就是较早地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由
此得出《新青年》、《民报》( )
A.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介绍了革命派的理论主张
C. 表达了要求民主和进步的愿望 D.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
18.下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城市与“辛亥革命”的主要史事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中华民国建立并颁布《临时约法》 B.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C. ③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D.④保路运动为革命创造契机
19.在袁世凯复辟称帝时,被称为“北洋三杰”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在袁最需
要他们支持的时候却云遮雾罩,且冯关键时刻还两次密电袁,要其“敝屣尊荣”,促其
退位。“北洋三杰”的态度表明( )
A.袁世凯损害了北洋集闭的利益 B.袁世凯复辟行为遭到众叛亲离
C. 民众的民主意识有较大的提高 D.“北洋三杰”信奉民主共和的思想
20.1918 年,李大钊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并发表文章批驳反马
克思主义思潮。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产业工人发展壮大,一些革命知识分子积极向工人
作革命宣传,并建立了联系。据此可知,当时( )
A.知识分子对于救国道路形成共识 B.工人运动转向争取政治权利斗争
C. 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不合中国国情 D.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逐渐成熟
21.1922 年,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会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 年,孙
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两个政治纲领( )
A.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 B.后者继承并发展前者
C. 代表中国历史不同发展阶段 D.都主张消灭私有财产
22.图 2 是湘鄂西苏区鄂西农民银行于 1931 年发行的壹元纸币背面图,左右两旁写有“武
装保护苏联,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军阀混战,扫除封建势力”等内容,中间写有关于鄂
西农民银行信用券条例等内容,这可以用于研究( )
图 2
A.工农武装割据 B.国民大革命
C. 局部抗日战争 D.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困局
23.遵义会议决议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就使敌人“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
没有了”。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
迹而一举将其歼灭”。这说明红军长征( )
A.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B.扭转了国共力量的对比关系
C. 使全党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 D.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
24.1935 年冬,蒋介石对苏联大使说:“如果苏联政府能够促进达到(国共)团结,我将感
到高兴。”次年 1 月 22 日,蒋介石又进一步表示:“在如下基础上,同共产党达成协议
是可能的:红军承认中央政府及司令部的权威,同时保持自己目前的编制,参加抗日战
争。”这些言论有助于( )
A.国民党放弃剿共的政策 B.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中国苏联结成军事同盟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氏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
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自李禹阶《华夏氏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
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清政府在 1684 年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在西藏地区册封当地佛教领袖达赖和班禅,从 1727 年起,清
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
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
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对东北边疆的治理措施,并简析元朝对边疆统治的
成功之处。(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政府治理边疆的经验,并简述清朝在国家疆域方面
作出的历史贡献。(6 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 分)
材料一
明清两朝……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清
代进出口的商品数量不断增加,且种类繁多,因而贸易商品流通值呈直线上升。但明清时期
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内向保守的,以禁为主,并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
展。据统计,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活动中,西方诸国都表现了偏重中国物品的倾向,使
中国常常处于贸易的出超地位。
——摘编自张增香《试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各年份进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
年份 出口商品 进口商品
半 制 生 产 资 消 费 资
原料 制成品
品 料 料
1893 15.6 28.5 55.9 8.4 91.6
1910 39.8 25 35.2 17.6 82.4
1920 40.1 21.1 39.4 28.5 71.5
1930 49.7 15.7 34.6 26.9 73.1
1936 48.3 12.3 39.5 44.5 55.5
——改编自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 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
我们在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訢、文祥、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
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
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
道而驰的……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
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及运动期间工人阶级的作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
论走向实践创造了有利的阶级基础,再加上在此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
的成功及其影响,中国民众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对西方列强的普遍失望与拒斥心理,服膺
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张海鹏主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与第一、第二
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并简述“孙中山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的实践成果。
(6 分)
(2)根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其在民主革命时期走向实践的表现。(10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C C A B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D C C D C C B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A A D C
25.(1)各民族密切联系,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或各民族加
快一体化进程),华夏族发展壮大。(4 分)
(2)
元朝:设置行省。(2 分)
成功之处: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
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6分。任答三点)
(3)经验: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
族上层分子。(4 分,写对两点即可得 4 分)
贡献: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
版图。(2 分)
26.(1)特征:对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商品种类和贸易额不断增加;贸易政策呈现保守趋
势;中国处主导(出超)地位;以朝贡贸易为主。(8分,任意四点即可)
(2)特点: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出口商品以原料(农产品)为主,科技
含量低;进口产品以工业品(消费品)为主;被动性较强。(6分,任意三点即
可)成因:西方经济侵略加剧;中国市场的逐渐开放;中国自然经济落后。(4
分,任意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27.(1)背道而驰: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程度推动了中国近代
化进程;义和团运动盲目排斥外国事物。(4分)
实践结果: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2分)
(2)有利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
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民众对西方文明的失望;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鼓
动。(任意四点8分)
表现:中国共产党成立;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建立新中国(若回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的具体史事(实)也可得分);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毛泽东思想。(答出一点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