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第 120 中学 2021-2022 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年级第三次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时 间: 150 分钟 满 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1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材料一:
社会认同所依赖的都是特定的事实基础,这类事实基础有当下的,也有过往的,过往的
即社会记忆。那些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对社会认同能够产生更为根本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
意义上说,社会记忆是社会认同得以形成的重要事实基础。
共同的经历、相似的遭遇、特定的历史时期等,奠定了群体中每一个个体记忆的底色或
基调。但是,记忆首先是个体的,是基于个体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个体记忆在形成的
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区分出“我群”和
“他群”,促成“群体”意义的形成即社会分类,进而实现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感的获得,
一方面为个体认同增强了合法性,另一方面也使群体得以巩固。
在微观层面,从社会记忆的个体性出发,我们看到了一条从个体记忆到社会认同的形成
路径。相对于宏大统一而又抽象的社会记忆而言,个体记忆的鲜活性、事件性、直观性往往
更具冲击力,对认同的形成有着更为直接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每年 12 月 13 日国家公祭
日,新闻媒体再现的宏观历史叙事以及 30 万死亡人数的数字,是我们对那一段历史共有的
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成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事实基础。但是当我们看到描述这其中个人经历
的文字,或通过口述历史直面主人公的遭遇时,那种冲击力往往更为强烈。相对于宏大的社
会记忆,个体记忆是微小的,但正是每一个微小的个体记忆最终汇成了整个社会的记忆。需
要强调的是,所谓个体记忆,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单纯的脑部记忆,实质上是社会记忆的个
体性表现。之所以选用“个体”这个词,其原因在于区别国家或政治意义上由权力所建构而
生成的社会记忆。
对于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而言,建构社会认同往往和权力联系在一起。法国社会学家哈
布瓦赫认为过去不是被保留而是被重建,即记忆展现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对过去的重现,而
是一种满足于当前社会利益的对过去的重建。当下的利益关系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社会
记忆进行着选择和建构。建构社会记忆不是最终目的,社会记忆只是一个中介、一个桥梁。
无论是哪方面的“利益关系”,都希望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某
种引导,形成社会认同。
值得警惕的是,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剥离了个人记忆中过多的个人痕迹,以一种抽象而
非具体的面貌呈现,给予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的空间。如日本右翼势力通过修改教
科书,试图为年轻一代建构有悖于历史事实的有关侵华战争的社会记忆。这些受权力摆布被
1
建构出的社会记忆往往有悖于历史事实,却可以引导和控制人们的主观判断,形成权力掌控
者所期望的社会认同。
但社会记忆的建构并不一定都是来自权力等外部力量,有时也可能来自群体本身,不管
是为满足外部期望,还是内部需要。如知青回忆录等文字,“苦和困顿”是知青述说以往故
事的主旋律,但是后来形成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主流的记忆模式。知青群体的优良
品质、知青生活的意义感,共同建构出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群体的社会记忆。关于
“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建构,很难说这是一个来自外部的经由权力操控的结果,更像是一
种内源性的、自发性的建构。或者说,知青群体出于肯定自我这一朴素的群体利益诉求,通
过叙述、文字和聚会等形式建构出“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从而实现社会认同。
(摘编自胡洁《基础、生成与建构:从社会记忆到社会认同》)
材料二:
回顾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我们发现,
“中华民族”事实上就是一个在无数革命先驱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主权的斗争中显现并逐
渐清晰起来的集体身份,是一种为积聚所有社会力量以谋取革命胜利而建构的中国人的“集
体的自我身份”。从实际效果来看,抗击外侮和共克时艰,促进了中国不同群体之间原发的
亲近和认同,凝聚了空前的社会力量,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这种亲近和
认同的记忆,最为集中、最为形象地体现在文艺作品及其所保存、发展和精炼化的语言文字
当中。不可否认,这种记忆与叙述延续和强化了“我们”之间的认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
加深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异。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有《血战台儿庄》的悲壮、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天安门演出的雄美。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中华民族”这一多民族交融而成的集体身份,通过国家权力对
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等的创造、培育、更新和保存得以牢固建构;国家则从这一建构过
程中获得国民的认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摘编自闫国疆《社会记忆、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相比,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对社会认同的形成并不能产生
重要的影响。
B.个体记忆基于个体的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它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的特点是由社会记
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的。
C.对于“青春无悔”的主流记忆模式的确立,作者倾向于认为是知青群体为自身利益诉求主
动去建构的。
D.材料一中,“‘我群’和‘他群'”的概念,与材料二中“‘我们’与‘他们'”的说法,
两者含义是相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家公祭日的事例启示人们,形成社会认同,不但要重视社会记忆的宣传,而且要重视个
人记忆的再现。
B.如果没有个体记忆促成社会分类,也就不会有社会认同感的获得,就更没有实现群体巩固
的可能性。
C.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是抽象的,虽然这并不必然导致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但仍
应该警惕。
2
D.阅读体现中华民族亲近和认同的记忆的文艺作品及其语言文字,利于增强“中华民族”集
体身份认同感。
3.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一第 4 自然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某学者表示:“一个社会群体总是选择、组织、重述‘过去’,以创造一个群体的共
同传统,来诠释该群体的本质及维系群体的凝聚。”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
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C.德国学者乌尔夫说过,机构、组织只有不断改变自身,才能实现他们的任务。他们倾向于
根据变化的条件调整自己的内容与形式。
D.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了他们的记忆。也正是在
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并对记忆加以定位”。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关社会记忆和社会认同的相关观点,分析以下三种社会现象。(6
分)
①2020 年清明节,在全国人民默哀 3 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时,有人拍下一位武汉
的市民驻足解放大道,面对“重启”的家园泪奔的视频,该视频被大量转发。
②“非典时,大家保护我们‘90 后';17 年后,我们‘90 后’要保护大家。”“90 后”的
心声收获大量点赞。
③中央电视台各大频道推出“抗疫”纪录片,展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生活现场与真实思考,
引发广泛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徙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
“高氏有子矣。北冥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
一边走,一边念。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
醉如痴。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他这
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
哭的是他自己。
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
头二年,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
了高先生。所得润笔,尚可鬻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
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他也曾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
文。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谈
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医生,他也给高鹏讲过平热泻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
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半升米下锅,如之何 如之何
3
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
过书,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
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
资格,教书。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是一条可行的路。
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
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
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高先生落落寡合,不苟言笑,不爱闲谈,不喜
交际。他按时到校,到教务处和大家略点一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就上教室。下了课就走。
有时当中一节没有课,就坐在教务处看书。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都是述怀抱、舒愤懑的词句,全城少见。这年
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峙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头,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办得不好。教育局长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恰好沈石君
在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长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
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可以。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
高先生要求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
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
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
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
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
学国文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他说,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
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
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
学,为人正直仁爱。
教室里响起了高唱校歌的声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词。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
瓦片和树叶都在唱。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对面的一条巷子里。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
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
很是幽静。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5.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北溟早年心存大志,时代巨变使他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但是他艰难而顽强地活着,决不
自我放弃,精神难能可贵。
B.小说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但是描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
4
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动。
C.科举废止,高北溟和徐呆子一样绝望,徐呆子在门外哭,高北溟则觉得哭的是自己,正是
沈石君及时为他指路,才免了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
D.小说叙事简洁,文辞高雅,如长歌当哭,其声冤苦,泣读之后,忧心如焚。诗一样的语言,
颇具抒情性,便于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运用比喻手法,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比作注水入瓶,又将作文比作使船,取喻自然贴
切,生动形象。
B.高先生能自选教材,选文有标准,重视真情实感,这些都体现出他的国文功底和对国文教
育的独特见解。
C.受其熏陶、教育的学生大多会写文章,能欣赏文学,为人正直仁爱,这些都表现了高先生
的育人之功。
D.高先生的庭院台阶上有苔藓,帘外生碧草,可见门可罗雀,人迹稀少,说明他性情孤傲,
很少与人来往。
7.小说中刻画徐呆子这个人有哪些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4 分)
8.高鹏的人生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有益的人生借鉴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博通经史,调南安军学教授。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
皆讲学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辟福建安抚司干办公事。会汀、邵寇作,鹿
卿赞画备御,动中机会。避寇者入城,多方振济,全活甚众。会都城火,鹿卿应诏上封事,
言积阴之极,其征为火,指言惑嬖.宠.、溺燕私、用小人三事尤切。以母丧去。诏服.阕.赴枢密
禀议。故相子以集英殿修撰食祠禄,又帮司农少卿米麦,鹿卿曰:“奈何为一人坏成法。”持
不可。迁国.子.监.主簿。入对,陈六事,曰:“洗凡陋以起事功,昭劝惩以收主柄,清班著以
储实才,重藩.辅.以蔽都邑,用闽、越舟师以防海,合东南全力以守江。”上皆嘉纳。改枢密
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
四贤诗知建昌军,未上,而崇教与铁城之民修怨交兵,鹿卿驰书谕之,敛手听命。既至,则
宽赋敛,汰赃滥,恤寡弱,训戍兵,择兵官,治行大孚,田里歌诵。督府横取秋苗斛面,建
昌为米五千斛。鹿卿争之曰:“守可去,米不可得。”民恐失鹿卿,请输之以共命。鹿卿曰:
“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 ”卒争以免。召赴行在,将行,盗发南丰,捕斩渠首
二十人,余不问。鹿卿又言当时并相之敝。宰相以甘言诱鹿卿,退语人曰:“是牢笼也,吾
不能为宰相私人。”岁大饥,人相食,遂出本司积米三千余石减半贾以粜,及减抵当库息,
出缗钱万有七千以予贫民,所活数百人。迁礼部侍郎。累疏告老,授宝章阁待制、知宁国府,
而引年之疏五上,不允,提举鸿禧观,遂致仕,进华文阁待制。卒,遗表闻,赠四官。
(节选自《宋史·徐鹿卿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
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B.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
5
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C.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
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D.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
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嬖宠,宠爱,受宠爱。此处特指受君王宠爱的妃嫔。
B.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官员父母去世按规定须守孝三年方可补缺复官。
C.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徐鹿卿是其中的主管官。
D.藩辅,封建时代喻指藩国、藩镇或卫国的重臣,文中借指边防重镇。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徐鹿卿重视教化,恢复理学。他任南安军学教授期间,阐明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的教义,
使儒家经义之学在当地得以重新兴盛。
B.徐鹿卿正直敢言,为官守节。他指陈京城起火是因为皇上被宠爱的妃嫔迷惑、沉溺于私宴
和任用小人;拒绝宰相的好言诱骗,不愿成为宰相的家臣。
C.徐鹿卿秉公办事,一心为国。他不赞成让以前的宰相之子一人破坏原先的法令制度;力主
清除朝中陋习,昭明奖惩,储备人才,巩固海防。
D.徐鹿卿据理力争,体恤百姓。督府要征收额外的秋苗税,他不惜辞去太守官职表示反对;
发生饥荒时拿出官府库存粮食的一半低价出售给百姓。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会汀、邵寇作,鹿卿赞画备御,动中机会。(4 分)
(2)召赴行在,将行,盗发南丰,捕斩渠首二十人,余不问。(4 分)
13.在建昌军任上,徐鹿卿因哪些方面的政绩得到百姓的歌颂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
建。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以“感”入题,写景洗练生动,描写角度或仰或俯,时远时近,视觉听觉巧妙结合。
B.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烟影重重,诗人登临送目不禁遥想历史,怀人追往,感慨万端。
C.颔联中“山争出”的“争”字,化静为动,写出深秋季节山林经霜落叶,山色更显峥嵘气
象,用语准确而生动。
D.颈联以凛冽西风,清哀画角,斜照落日,肃穆青松表达了诗人年华迟暮的悲凉。
15.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6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1)“泰山石刻”名闻天下,泰山石也具有神奇的魅力。《登泰山记》中“ , ”
对泰山石的形状进行了描写。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的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
(4)《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
起脚极目远望,也“ ”。
(5)“猿”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借其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比如“ ” 和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辟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意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木版年画的主题,
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 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
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都展现在木版年画上。特别是在 的日子里,这些画面
分外具有感染力,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
所以,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木版年画往往是进行民间道德伦理规范、生活
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的重要平台。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
会生活之广阔,可谓 。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出现过的剧目如
今早已绝迹不存。至于那种 的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
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
农民独特的视角。( ),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
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
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在民间。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多姿多彩 辞旧迎新 无所不有 惟妙惟肖
B.丰富多彩 辞旧迎新 无所不包 绘声绘色
C.丰富多彩 迎来送往 无所不包 绘声绘色
D.多姿多彩 迎来送往 无所不有 惟妙惟肖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木版年画往往是进行民间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工具。
B.木版年画往往是进行民间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平台。
C.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平台。
D.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木版年画是农民的始作俑者
B.农民是木版年画的销售者
C.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
D.农民是木版年画的消费者
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① ,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
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
度。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 100 亿的人口。然而,
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接近极
限,② ,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
③ ,如大米、小米和玉米等,而是广义上的粮食,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
食物。
20.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1.请用一个包含连词的转折复句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
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
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
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
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
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
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回应那
些同学的质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 800 字。
8沈阳市第 120 中学 2021-2022 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年级第三次质量监测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1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1.C2.B3.A
4.(6 分)①武汉市民泪奔,是个体记忆鲜活性和冲击力的体现,视频被大量转发说明形成
了社会认同。②“90 后”的心声体现了担当的社会记忆,符合外部期望和内部需要,收获
大量点赞说明实现了社会认同。③中央电视台各大频道推出“抗疫”纪录片,是国家层面对
人们进行思想引导,形成共同的社会记忆,引发广泛共鸣体现国民认同。(每点 2 分,言之
成理亦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5.C6.D
7.(4 分)①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折射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是科举时代求取功名的
代表)科举废止,许多像徐呆子一样求取功名的人或疯或死,高鹏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②
衬托主人公高鹏的形象,突出了高鹏的理性。科举废止,徐呆子疯了死了,高鹏报考师范,
做小学教师,两相对照,高鹏的选择越发值得肯定。③通过对徐呆子的丑态和死的描绘,有
力地批判了迂腐僵化的思维,突出了与时俱进的主题。(一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4 分)
8.(6 分)①人生之路要受时代因素的制约,要与时俱进,理想不能脱离实际。高鹏原本可
以走科举之路,科举废止,只得考师范。②人要接受现实,做好本职工作。高鹏教小学,不
能尽其所学,但他郑重其事,一丝不苟。③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我放弃。
高鹏借春联述怀抱、舒愤懑,说明他从未放弃徙之梦,后来终于有机会实现人生理想。④人
要有坚守,不可随波逐流。在小学,同事说他脾气方,他坚守自我;在中学,他有自己独到
的教学见解。(答出三点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9.C 10.C11.D
12.(8 分)(1)恰逢汀州、邵州盗贼兴起,徐鹿卿辅佐谋划准备防御,往往切中要害。(关
键词“会”“赞画”“机会”各 1分,句子大意 1 分。)
(2)(徐鹿卿)被召唤奔赴皇上所在地,将要动身,强盗在南丰发难,他抓捕斩杀强盗首领二
十人,其余强盗都不追究。(关键词“行在”“渠首”“问”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13.(3 分)①在吏治方面:清除贪官冗官。②在治军方面:训练守卫士卒,选拔军官。③
在治民方面:抚恤势孤力小之人,放宽赋税。(每点 1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4.D
15.(6 分)尾联虚写(想象)终有一天在冬日乘兴与友人一起踏雪,欣赏玉洁冰清之景。(2 分)
情感表达:诗人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酒兴诗兴高昂,虽然被贬仍旷达乐观。(2 分)
结构安排:“乘兴携嘉客”照应诗题,“群玉峰”照应颔联“山争出”,使结构更加完整,诗
情更为激越。 (2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6.(10 分)
(1)多平方,少圜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
(3)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
(4)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 B 18.D19.C
20.(6 分)①人口剧增导致的资源短缺 ②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
③并不是狭义上的粮食
21.(5 分)虽然有人担心地球可耕土地资源无法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但也有人认为,我
们可以通过开发海洋来获取食物。
四、写作(60 分)
22. 审题分析
题目材料部分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境——读书沙龙活动老师的推荐受到质疑。任务部分
则明确指出,需结合自己阅读体验和思考,来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这一任务指向表明,写
作重心应放在肯定以上名篇中蕴含的精神价值上,还需注意作文中应有对材料中提到的某几
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思考。
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态度,确立观点。文章最好能由浅入深,分个人和国家两个
层面来谈谈精神的作用。注意文中要有“我”,要有情境感,重心要展现时代机遇和年轻人
的责任,切忌空喊口号,大话连篇。
标题示例
《中国精神,一脉以承》 《中国精神,激励新征程》 《时移世易,中国精神常新》
《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 《见证“中国精神”,镌刻“中国高度”》
《涵咏经典诗文,继承中国精神》 《风月今古同,精神亘古需》
范文一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
文以载道,一本好书是思想与精神的载体。通过读书来理解、继承这些思想和精神,是
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不要总是质疑时代的变革是否会影响精神的价值——经济越繁荣,
科技越进步,我们越要从那些经典篇章中找寻精神之骨,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建设国家强盛、
民族强大的雄峻楼宇。天地一股浩然气,不随江海作泥沉。
苗无阳光不茁,人无精神不立。精神之于人,犹如血脉筋骨——无血脉不能通变,无筋
骨不可存身。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由
此可见,人区别于草木,正在于人具有能动性质的精神。没有精神的人,只会沦为行尸走肉。
林则徐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能
够不惜个人利益挺身而出,与祸国殃民的鸦片和包藏祸心的洋人拼力斗争的内在驱动。他胸
怀天下、着眼未来的博大胸襟与长远眼光,几百年来激励着我们后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而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可是反观我们生活中,有不少青少年,在
生命的根须最为发达,人生的前景尚未确定的黄金时代,却早早失去了那一股精气神。不知
个人理想为何物,更别提时代使命。丢了书本捧起手机,扔掉精神换来虚无。如果青年都是
佛系——信奉万事皆“空”,少年都成道家——遵奉“无为”即为,这样的人又怎么在社会
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有所作为?又怎么担当得起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楼无房梁易倒,国无精神难存。每个民族应当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凝聚了
一个国家无数代人关于生存发展的思考与经验,是高度凝炼的智慧精华。这精神,在国家面
临难题时提供动力,在前路不明时指路领航,在发展强大时高屋建瓴……在任何时代,国家
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国之“重器”。一个国家如果缺失了这种精神内涵,将难以在强国林
立的世界久存。2020 的这场疫情,让我们无数人在欣喜于中国当今的实力之时,也让我们
2
听到很多质疑与诽谤的声音,我们要更加牢记孙中山的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
从而时刻保持绝对的警醒与旺盛的战斗力。看到在抗疫中牺牲的广大公职人员、基层干部,
再对比他国疫情肆意蔓延的形势,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利益而
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牺牲奉献精神,在突发灾难时,更是稳住国家根基的“定海神针”。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时间永在流动,时代面貌也会常新,对国家精神的传承永不
能停止。正是因为这些精神之骨的支撑,才有了个人价值,才有了民族脊梁,进而才有了国
家的立世之根。
不负时代,满“血”出征,愿你我携手同行!
范文二
守护精神火种 照亮前方行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为人民利益而
死,就比泰山还重”......一代代中国脊梁,前仆后继为抵御外侮,忘我奋斗为国家兴盛。
他们身上的爱国精神,是一粒粒永不熄灭的火种,点燃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我辈当
守护好这精神火种,以照亮前方行程。
天地有正气,于人曰浩然。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滋养浩然正气。爱妻情深林觉民,
由己推人,为“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不惧牺牲;梁启超,改良救国,带着“壮士一
去兮不复还”的气概,失败仍不退缩畏惧;蔡元培,锐意进取,为追求理想的青年开“学术、
自由”之风。国之英者,时之楷模。他们以自身为证:最浪漫的不是花前月下,而是胸怀国
家;最感人的不是卿卿我我,而是以身许国。这浩然正气之火,不仅点燃一个时代,也闪耀
在民族的奋斗星河。
胸怀浩然气,双手护星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心存浩然正气的脊梁,在民族危
亡之机,拿起手中笔,唤醒混沌人,双手护星火。时光轮转,有人质疑:在以经济科技为核
心竞争力的今天,还需要年代久远的诗文吗?固然,一代有一代的胸臆,一代有一代的文艺;
但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无不是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而这生活和精神的底色,是爱国。
和平年代,远离烽火狼烟,但仍有存亡考验;时代潮流,消弭剑拔弩张,但仍有威胁风险。
世界风云变幻,没有爱国精神作支柱的民族,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忘本来,面向未
来。这读本中的爱国精神,不仅是教科书,也是清醒剂,更是我们走好当下、阔步强国征程
的指引星火。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一簇星光点亮一方夜空,一束玫瑰馨香整座房宇。若没有塞
罕坝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哪有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上“荒
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若没有中国航天人甘当人梯、顽强拼搏的爱国精神,又怎会有将“一
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写在浩瀚无垠太空的壮举?“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边防
战士、执勤交警、电力环卫、外卖小哥......守护万家灯火,坚守平凡岗位,一颗颗螺丝钉、
一块块铺路石,何尝不是这精神火种撒下的满天星光?更有那风趣可爱、各具特色的签名,
不仅是写在防护服上的必胜之心,更是镌刻在脊背上的中国精神。
人生画卷里,爱国是最亮丽的色彩;逐梦征程中,爱国是最明亮的星火。一个不记得来
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长征永远在路上,不论我们身在何处,走到哪一步,都要守
护好这精神的火种,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参考译文】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广泛地通晓经史,调任南安军学教授。在此之前周敦颐、
程颢和他弟弟程颐都在这里研习,徐鹿卿阐明他们的教义,从此儒家经义之学重新兴盛。征
召徐鹿卿任福建安抚司干办公事。恰逢汀州、邵州盗贼兴起,徐鹿卿辅佐谋划准备防御,往
3
往切中要害。躲避盗贼的人进入城中,想方设法救济,救活了很多人。适逢国都起火,徐鹿
卿应天子诏命送上密封奏章,论说阴气积累到极点,其征兆是起火,指陈(皇上)被宠爱的妃
嫔迷惑、沉溺于宴请同族亲属、任用小人三件事尤其恳切率直。因遭母丧离职。诏令服丧期
满除服前往枢密院禀报议事。以前的丞相之子凭借集英殿修撰的身份享受祠禄官的俸禄,又
资助他司农少卿的粮食,徐鹿卿说:“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破坏原先的法令制度。”坚持认为不
行。升迁国子监主簿。(徐鹿卿)入朝奏对,陈述六件事,说:“清除朝中陋习来兴功绩,昭
明奖罚来收回属于君主的权力,清理朝位班序来积聚真才,重视边防重镇来庇护都城,以闽、
越水军来防卫海上,集中东南全部力量来守卫长江。”皇上全都赞许并采纳。改任枢密院编
修官,权摄右司,辅佐谋划两府的事务,通达且遵守法令。恰逢正字王迈因为论说事情被贬
降,徐鹿卿赋诗相赠。言官一并弹劾了他,太学生们作《四贤诗》。徐鹿卿任建昌军知军,
还没有上任,崇教和铁城的百姓结怨交战,徐鹿卿急速送信告诫他们,百姓停战听令。到任
以后,就放宽赋税,清除贪官冗官,抚恤势孤力小之人,训练守卫士兵,挑选军官,政绩为
人信服,百姓(都)歌颂(他)。督府强行征收额外的秋苗税,建昌是(征收)大米五千斛。徐鹿
卿争辩道:“太守可以辞去,粮食不可以得到。”百姓担心失去徐鹿卿,请求缴纳税收来完
成指令。徐鹿卿说:“百姓替太守考虑是很好。难道太守不替百姓着想吗 ”终于争取得以免
税。(徐鹿卿)被召唤奔赴皇上所在地,将要动身,强盗在南丰发难,他抓捕斩杀强盗首领二
十人,其余强盗都不追究。徐鹿卿又指出当时多人任宰相的弊害。宰相用好听的话诱骗徐鹿
卿,徐鹿卿退下后对别人说:“这是笼络,我不能做宰相的家臣。”当年饥荒严重,人们互
相(残杀)啃食,(徐鹿卿)于是拿出官府储存的三千多石粮食减价一半用于出售,并减少抵当
库的利息,拿出一万七千缗钱给贫民,救活的有几百人,升任礼部侍郎。徐鹿卿屡次上疏请
求退休,被授任宝章阁待制、宁国府知府,因年老退休的疏章递上去五次,没有得到允许,
被任命为提举鸿禧观,于是才退休,进升华文阁待制。去世,遗言章奏上陈,赠四级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