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6 07:0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桂枝香·金陵怀古》说课稿
一、教材解析
《桂枝香·金陵怀古》选自统教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此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二、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积累诵读方法,提升鉴赏能力。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落实“读”,通过多样化的“读”,提升对诗歌“美”的感悟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疑难字词,读懂诗句体会词的诵读要领。
2.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发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欣赏诗文中呈现的壮丽画卷。
4.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体会诗人蕴含于词中的深沉爱国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观念,这正是一脉相传的中国精神,红色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欣赏诗文中呈现的壮丽画卷。
2. 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发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通过设置情景,让同样伟大的政治家、诗人毛泽东与之对话,传承红色爱国精神。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积累体验情境。
2.问题探究法
在赏读研读环节,设置精简问题,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诗文的发掘感悟。
3.活动教学法
在拓读环节中安排“朋友圈评论”活动,展示学生的诗词积累功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六、教学设计
(一)导读 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会通过名家对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的高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再对作者进行简单回顾,以及写作背景介绍,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二)诵读 感受一段雄壮的旋律
1.教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学生注意轻重、节奏与韵脚。
2.学生旁若无人,放声诵读,读准字音,读通文意,读出自己的体会。
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使学生读出音韵之美,把握词的情感基调,就能顺利进入赏读研读环节。
(三)赏读 欣赏一幅壮丽的画卷
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运用多种手法,勾勒了一幅壮丽的金陵晚秋图。登临送目,王安石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这个环节能让学生抓住鲜明的意象,以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构筑不尽相同的金陵晚秋图,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发现和提升。
小结: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运用比喻、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对比、虚实结合等手法(手法),通过对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星河、白鹭等景物(意象)的描绘,描绘了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景象(景象),勾勒了一幅壮丽而又略带萧瑟的金陵晚秋图(意境)。为下片抒情做了铺垫 。
(四)研读 体悟一种济世的情怀
如果全词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情感深沉,王安石叹些什么?你叹些什么?
小结: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能感慨朝代兴亡,但王安石却在本词中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居安思危,非常希望宋朝的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摆脱了个人荣辱的小圈子,虽然第二次被罢相,但仍然把眼光放在国家前途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现出了对国家、对民族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拓读 致敬一样的红色精神
如果可以时空穿越,王安石将《桂枝香·金陵怀古》发在自己的朋友圈,那么有哪些热心的诗人朋友会评论回复呢 特别是同样胸怀天下、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同样胸有丘壑、词风豪放的大诗人毛泽东,他又会感叹什么?(请选用恰当诗句)
七、板书设计
用诵读、赏读、研读、拓读,读出诗文的诗词韵律之美、意境境界之美、格局精神之美。这种赤子之心所包含的爱国之情正是薪火相传的中国精神,也是当代青少年需要弘扬的红色精神。
八、教学理念
1.做稳做实古诗词诵读中的“读”,通过多样化“读”感受诗歌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情怀格局之美。
2.问题设置精简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表达需求,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有发掘,有提升。
3.出奇出新延拓展,设置“朋友圈评论回复”活动,能充分发掘学生的诗词积累能力,也能从词中感受薪火相传的中国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要弘扬的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