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练习(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练习(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2-17 11:3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 第二章练习
一、选择题
1.回顾眼球结构,找出在功能上类似于照相机光圈的那一项( )
A.角膜 B.晶状体 C.瞳孔 D.视网膜
2.如图所示,下列民族乐器中,利用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
3.小明在拍照时不值将一小消泥浆沾到镜头上,一时又找不到专用的擦镜纸,就这样拍照得到的相片将( )
A.出现一个黑斑 B.出现一个白斑
C.没有明显变化 D.变得模糊
4.由于环境较暗,从镜中看到球的像较暗。小明设计了如图甲、乙两种用手电筒光照射使镜中看到球的像变亮的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行,乙不行
B.乙行,甲不行
C.甲、乙都行
D.甲、乙都不行
5.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
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
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
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6.一根直立木棒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如图所示,当人在水面上与人在水面下分别观察这根木棒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水面上观察时,水上部分长度不变,水下部分变短
B.在水面上观察时,水上部分长度变短,水下部分变短
C.在水面下观察时,水上部分长度变长,水下部分变短
D.在水面下观察时,水上部分长度变短,水下部分不变
二、填空题
7.有些同学有听“耳机”的习惯,虽然对其他同学影响不大,但是由于声音的传播非常集中,所以在听者的耳朵里________很大,长期如此,会造成听力的损伤。
8.如图为正常眼和近视眼成像示意图,请回答:
(1)表示近视眼的是图中的______(填“甲”或“乙”)。
(2)从眼球结构看,造成近视眼的原因是________的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导致物像落在________的前方。
9.如图所示,一密闭激光发射器从水槽侧壁射出一束激光,激光沿直线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缓慢注入水,当水面与M点相平时,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______(填“左”“右”或“仍在O点”)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当水面与N点相平时,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______(填“左侧”“右侧”或“正中位置”)。
三、作图题
10..如图甲所示为小汽车车厢内的内后视镜,它是一面平面镜,司机合理调整内后视镜可以清楚看到车内和车后的情况。如图乙,C为一小车,E为司机眼睛,C'为C在内后视镜中的像,请画出内后视镜的位置,并画出眼睛E通过内后视镜看小车C的完整光路。(保留作图痕迹)
四、实验探究题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小明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及B、刻度尺、橡皮泥、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时玻璃应该______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实验器材选择相同的两个棋子A、B,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将白纸竖直放在棋子B处,移开棋子B直接观察白纸,看这个像能否成在白纸上;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4)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OO'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______(填“向右”“向左”或“不”)移动;他又将玻璃板绕OO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__________(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
12.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
(1)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须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个________的光斑。图1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的焦距f=______cm.
(2)小明按图2组装好实验装置。在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他发现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你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现象复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光现象中,可以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的是( )
A.阳光下大树在地上的影子
B.平静的湖面映着“蓝天白云”
C.水池里的水看起来变浅了7
D.圆形鱼缸里的鱼看起来变大了
2.某凸透镜焦距为15cm,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5cm处,则可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3.宋代范仲俺的《岳阳楼记》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文字词句与物理知识相符合的是( )
A.”锦鳞游泳”,看到水里的鱼是实像
B.”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
C.”浮光跃金”,湖面波动的光闪着金色是光的折射现象
D.”静影沉璧”,如玉璧一样月亮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6.“五·一”节期间,在南山公园平静的湖水中,小红看到了“鸟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的美丽画面,她所观察到的“飞鸟”和“游鱼”( )
A.都是折射而成的像 B.分别是反射和折射而成的像
C.都是反射而成的像 D.分别是折射和反射而成的像
7.下列光路图正确的是( )
8.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光屏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
B.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将远离玻璃板
C.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减小误差
D.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9.如图中的光学实验研究出的物理规律不能解释所对应的光学现象的是( )
10.如图所示,两块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玻璃砖A和B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斜边平行且相距一定距离。一条光线从空气中垂直于玻璃砖A的直角边射入,从玻璃砖B的直角边射出,射出后的位置和方向可能是图中的( )
A.光线a
B.光线b
C.光线c
D.光线d
11.小明同学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觉得指纹的像太小。为了使指纹的像能大一些,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B.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远些
D.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近些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蜡烛从较远处向接近凸透镜焦点的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距先变大后变小 B.物与像的距离越来越小
C.像越来越大 D.像先放大后缩小
14.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来观察邮票细节,放大镜与邮票的距离应( )
A.大于20cm B.等于10cm
C.小于10cm D.在10cm与20cm之间
15.放映幻灯片时,要使银幕上所成的像变小一些,应采取下列哪个方法( )
A.减小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增大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
B.增大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减小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
C.将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和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增大
D.将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和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减小
16.如图乙所示,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甲所示的光源“F”,则所观察到的像是( )
A
18.2017年5月16日,ofo共享单车2万辆投放鄂州,极大地便利了鄂州市民的出行。使用者用手机扫车牌上的二维码,获取验证后自动开锁即可使用。关于单车的使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车牌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二维码上白色部分反射白光,黑色部分吸收光
C.手机上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D.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
19.蜡烛放在如图所示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小红画了图中的光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红画的光路是正确的 B.透镜成的是虚像
C.透镜的焦距小于10cm D.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20.如图所示,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有几位同学对此现象展开了讨论,正确的是( )
甲:将照相机靠近两位照相的人,可以看到两位照相人的全身像
乙:调整相机和两位照相人之间的距离,人像变小时,应减小相机镜头和胶片之间的距离
丙:要使人像更亮,必须在两位照相的人身后进行“补光”
丁:现在的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
A.甲与乙 B.甲与丙 C.乙与丁 D.丙与丁
21.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二、填空题
22.无人机利用携带的焦距一定的微型摄像机进行航拍,来自地面景物的光通过摄像机镜头,会聚在感光晶片上,形成倒立、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当无人机上升时,需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镜头与感光晶片间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23.如图,一束光从空气射到水面O点,反射光线在容器壁上形成一光点A.
(1)画出反射光线及对应的入射光线;
(2)大致画出该入射光线进入水的折射光线;
(3)A在水中的像到A的距离为________cm.
24.某班同学在楠溪江春游,小明刚下车时感觉空气特别清新,弥漫着芳香的泥土气息;绿树红花,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特别美丽;流水涓涓,鱼儿在水中自由嬉戏;鸟儿在枝头唱着欢快的歌··绿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______现象,岸上的绿树树叶为什么是绿色呢?老师告诉他,绿色的物体只____(填“吸收”或“反射”)绿光;看到的水中的鱼是________(填“实像”和“虚像”)。
25.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当烛焰在B点时,成像在A点;当烛焰在A点时,成像在C点,则凸透镜一定固定在________之间。
26.涪江水面平静,两岸河堤高出水面1m,河堤上一棵树高4m,这棵树在涪江水中的像高______m;小明同学站在树的对岸河堤上,他的眼睛与树尖的距离为d树,与树尖在涪江水中像的距离为d像,则d树____d像(填“>”“<”或“=”)。
27.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M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翻折。
(1)如图,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______(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ON在________内。
(2)小明在测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时只记录了一组数据(如表),根据这组数据,他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关于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结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明准备了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
(1)实验时,小明应选______作为平面镜(填字母),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便于________。
(2)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明应选______两支蜡烛(填字母)。
(3)实验时镜面与桌面必须________。
(4)实验中小明把光屏放在烛焰所成像的位置上,他在光屏上并没有看到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5)实验结束后,小明无意间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电子钟的像如图乙所示,这时的时间是________。
29.(1)如图(1)所示为一条光线经水折射进入鱼眼(已画出)。请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标明入射角r和折射角θ.
(2)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如图(2)所示)。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砖和离开玻璃砖后的径迹。
(3)如图(3)所示,F为透镜的焦点,试画出与已知光线对应的人、折射光线。
第二章练习答案:
1-6:CCCCDA
7.响度
8.乙 晶状体 视网膜
9.左 正中位置
11.竖直 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 这个像不能成在白纸上 不 转向自己
12.最小最亮 10.0 蜡烛到光屏的距离过近
光现象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