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练习十二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一
复习回顾
简单的数据汇总:
当要统计的数据较多时,可以先分组统计,再汇总。把数据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数据经过整理后,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在分析数据之前首先要先收集数据,之后再将数据整理好,最后去对比分析数据,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要注意数据分类不同,分析所得的结果也不一定相同。
简单的数据排列和分组:
二
强化巩固
(教科书第100-101页)
1. 一位篮球运动员某个赛季各场次得分情况如下:
(单位:分)
(1)这位运动员在每场比赛中得分最高是多少?最低呢?
得分最高是38分。最低是0分。
(2)得分在20以上的有多少场?得分在30以上的呢?
得分在20以上的有20场。得分在30以上的有8场。
这位运动员得分能力较强,在32场比赛中,得20分及20分以上的场数多达21场。
2. 给5个同样的乒乓球依次标上1、2、3、4、5,把它
们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小组合作,每次从口
袋里任意摸出两个球,记录这两个球上的数相加的
和,一共摸20次,
(1)一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和?和最大是多少?最小呢?
(2)按和的大小整理上面的数据,把结果填入下表。
一共出现了7种不同的和。和最大是9,最小是3。
和同桌合作整理填表。
3.
按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先记录小组里每个同学鞋的尺码,再按码数大小整理。
你通常穿多少码的鞋?其他同学呢?你们班男生穿多少码鞋的人最多?女生呢?
和同桌合作整理填表。
(1)你们小组穿多少码鞋的人数最多?
根据小组调查的结果,分男、女生进行全班汇总,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2)全班男生穿多少码鞋的人数最多?女生呢?
商店出售的鞋,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标出“鞋内长”。不过,现在还有很多人习惯用“码数”来说明鞋的大小。
买鞋时,可以先测量自己的脚长,再按下面的公式算出“鞋内长”以及鞋的码数。
脚长的厘米数+1=“鞋内长”厘米数
“鞋内长”厘米数×2 10=码数
例如,你的脚长是21厘米。“鞋内长”就是22厘米,码数为34。
(教科书第101页)
你知道吗
三
课堂小结
1. 简单的数据汇总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 简单的数据排列和分组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