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人教版 语文 三年级 下册
井底之蛙 龟兔赛跑 拔苗助长
韩非(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世家,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说林》《说难》等著作。后来出使秦国,被李斯陷害,惨死狱中。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韩非子》先秦韩非著,并加入他人有关论述编成,共五十五篇,十余万字。其中的寓言故事大多构思精巧,语言幽默,寓意深刻,这些故事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很有说服力。《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郑人买履》《老马识途》等寓言故事都出自《韩非子》。
朗读视频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
2.给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3.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宋代 耕种
释放
希冀
sònɡ
ɡēnɡ
shì
jì
读读下面的词语,给加彩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守株待兔( zū zhū ) 耕者( gēn gēng ) 折颈而死( jǐng jǐn )
√
√
√
宋
耕
释
冀
运用:听完《守株待兔》的故事后,他惊讶得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株
zhū
珠
字义:露出地面的树根;棵儿,植物
体;量词,用于植物。
组词:(一株)(植株)(守株待兔)
字义:珍珠;像珠子的东西。
组词:(珍珠)(眼珠)(珠圆玉润)
读一读下面的词语,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守株待兔
.
待
dāi
(待会儿)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读一读:
请你耐心等待,待会儿等我做好给你带走。
.
.
dài
(等待)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指名朗读课文,听评朗读效果。
1.课文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是否能读好停顿、重音。
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人公是哪国人?他的职业是什么?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左右结构
守
释
触
株
其
耕
颈
待
宋
上下结构
结构:上下
组词:守着 守卫
部首:宀
笔画:六
“宀” 要盖住下部。
竖钩要写得坚实稳定。
守
shǒu
结构:左右
组词:株连 植株
部首:木
笔画:十
左窄右宽。
第八笔竖为垂露竖。
株
zhū
结构:左右
组词:等待 守株待兔
部首:彳
笔画:九
“彳” 的竖稍短。
“寺” 中间的横最长。
待
dài
结构:上下
组词:宋国 北宋
部首:宀
笔画:七
上部的“宀”要宽。
下部的撇、捺要伸展。
宋
sòng
结构:左右
组词:耕地 耕种
部首:耒
耕
gēng
笔画:十
“耒”首笔是横,末笔捺改点。
“耒”略窄,“井”略宽。
“井”撇笔从竖中 线右侧起笔,撇向“耒”下侧,长竖起笔高,收笔低。
结构:左右
组词:触碰 接触
部首:角
笔画:十三
左右两边宽窄相等。
“虫”的提斜度稍大。
触
chù
结构:左右
组词:颈部 颈项
部首:页
笔画:十一
最后一笔为点。
右部 “页”的横略短。
颈
jǐng
结构:左右
组词:释放 爱不释手
部首:釆
释
shì
笔画:十二
右下末笔竖与“又”两笔相交点垂直对齐。
右上“又”的两笔从竖中线起笔,收笔于横中线。
“釆”的首笔是平撇,第五笔竖贯通上下,一笔写成。
易错提示:左边是“釆”。
结构:上下
组词:其次 大行其道
其
qí
笔画:八
两竖在竖中线左右,左低右高。
中间两短分写横中线上下。
“八”的撇、点 分写竖中线左右,收笔持平。
部首:八
1.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师生评价。
3.对照下面的词语,同桌互批,纠正错字。
宋国 耕田 触动 颈部
释放 其他 守株待兔
2.听写生字、词语。
填一填:
《守株待兔》讲的是 国一个种田人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从此他__________等待再有兔子折颈而死,最后一无所获被人耻笑的故事
宋
丢下农具(共13张PPT)
人教版 语文 三年级 下册
你看过寓言故事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韩非(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世家,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说林》《说难》等著作。后来出使秦国,被李斯陷害,惨死狱中。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韩非子》先秦韩非著,并加入他人有关论述编成,共五十五篇,十余万字。其中的寓言故事大多构思精巧,语言幽默,寓意深刻,这些故事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很有说服力。《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郑人买履》《老马识途》等寓言故事都出自《韩非子》。
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大多是民间口头创作,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读了上面的资料,你对寓言的有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讲了什么内容呢?现在,让我们开启今天的预习之旅!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宋代 耕种
释放
希冀
sònɡ
ɡēnɡ
shì
jì
宋代
耕种
释放
希冀
读下面的词语,给加彩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守株待兔( dāi dài )
√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有个宋国人在耕作,田里有一个树桩,一只兔子跑过,撞倒树桩,折断脖子死掉了。这个人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得到兔子。他没能再得到兔子,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查资料,填一填。
《韩非子·五蠹》是战国末期 代表人物
创作的一篇散文。《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 ,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
法家学派
韩非
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共17张PPT)
人教版 语文 三年级 下册
通过上节课的预习,请你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了兔子自己撞死在树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放下农具守候树桩等待兔子再次折颈而死,最后落得个一无所获。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把课文读通顺。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课文大意。再读课文,抓住人物行为,读懂故事,结合实际,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从而懂得只有付出劳动,才会有收获的道理。最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耕者:耕,耕田种地的意思;
者,是“……的人”的意思。耕者指农夫。
株:树桩。
国家
人物
地点
景物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句意:宋国人中有个农夫。他的田地中有一个树桩。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跑。
“走、触、折”三个动词交代了兔子触桩而亡的过程。
句意:(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
故事
起因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故事
经过
释:放下。
因:于是。
冀:希望。
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复:再。
“冀复得兔”写出了农夫盼望天天能捡到兔子的心理,体现了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想法。
句意:于是,那个农夫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兔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身:自己。
为:被。
句意:兔子没有再获得,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故事
结果
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这是课后第2题哦!
点拨:先把课文读懂,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一下原因。
参考答案:兔子自己撞死在树桩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这当作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一无所获。所以被宋国人笑话。
方法:文言文中的词语很多是单个字的,我们需要根据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等来理解。
运用:如课文第2句话中的“株”,我们根据注释知道“株”的意思是“树桩”,观察文中插图,我们知道树桩就是树被砍伐后留在地上直立的一小段,这样我们就理解了“株”的意思。
语文要素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总想着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寄希望于意外,否则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类似“守株待兔”故事中的“耕者”。比如,有一次我没认真复习,最后成绩却很不错,之后就想着不用好好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但接下来的一次考试成绩很差,妈妈为此批评了我。从这件事中我知道了心存侥幸、只想着不劳而获是错误的,因为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勤奋努力。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守株待兔”的理解。
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这是课后第1题哦!
点拨:把课文读通顺,要注意四点:1.借助课文注音或查字典,读准每个字的发音;2.借助注释猜测并联系上下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3.听范读录音或者老师示范朗读,关注停顿;4.反复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感。“因释其耒而守株”的朗读停顿为“因/ 释其耒/ 而守株”。背诵课文应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读读“阅读链接”,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
这是课后第3题哦!
参考答案:坐车人把方向弄反了,朋友好心提醒,他却还在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来辩驳。坐车人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做的事与现实背道而驰,不符合客观实际;朋友提出意见,他却固执己见,不听劝告,这都是他错的地方。
起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守
株
待
兔
想要不劳而获
终究一无所获
经过:守株待兔,一事无成
结果:兔不可复得,身为宋国笑
本课通过写宋国一个农夫偶然捡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放下农具守着树桩等待再有兔子折颈而死,最后一无所获被人耻笑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侥幸心理不可取
宋国的农夫守株待兔,结果田地荒芜,被人笑话。这个故事虽短小,道理却说得明白透彻:幸福的果实是等不来的,抱有侥幸心理,不努力,不付出,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的幻想上,最后得到的也只能是失望。我们要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共13张PPT)
人教版 语文 三年级 下册
形容不劳而获的成语: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饭来张口 兔犬俱敝
尸位素餐 坐享其成 鹊巢鸠占 坐收渔利
守株待兔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守株待兔 自相矛盾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叶公好龙 画蛇添足 狐假虎威 掩耳盗铃 刻舟求剑 滥竽充数 指鹿为马 坐井观天
出自《韩非子》的名言:
1.巧诈不如拙诚。 ——《韩非子·说林上》
释义:奸巧伪诈是比不上笨拙而诚实的。
2.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韩非子·说林上》
释义:见到微小的迹象,便会知道事物发展的方向;见到事情的开端,便会知道事情的结果。
3.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韩非子·饰邪》
释义:家中有固定的产业,即便碰到饥荒之年也不会挨饿; 国家有稳定的法度,即便遇到危难,也不会亡国。
4.工人数变业则失其功。——《韩非子·解老》
释义:做工的人,如果经常改变自己的行业,就很难做出成绩。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三百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三百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pǐ)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三百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三百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mí)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他认为三百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好听。于是齐闵王颁布了一道命令,要这三百个人好好练习,他将让他们一个个地吹竽给他听。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2.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南郭先生是一个不学无术、自欺欺人、靠蒙骗混饭吃的人。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画蛇添足
楚有祠(cí)者,赐其舍人卮(zhī)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思考
1.借助注释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
2.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议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恐怕不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那么)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吧,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这时他)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那壶酒。
2.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不要多此一举,更不要盲目乐观,否则很可能得不偿失甚至招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