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古城区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
历史试卷
1. 古代民间流传“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和“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这些农业谚语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注重( )
A. 精耕细作 B. 铁犁牛耕 C. 男耕女织 D. 自给自足
2. 《汉书 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 增加赋税收入
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 保护小农经济
3. 南宋末年,松红“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部去籽,线弦弧鷺案间。报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意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
A. 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 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 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 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4. 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允许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一种取盐的凭证),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材料反映出当时( )
A. 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 B. 食盐业仍被政府严格控制
C. 食盐市场已出现官商勾结 D. 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
5. 《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谁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这说明当时( )
A. 商品经济繁荣 B. 抑商政策废弃 C. 坊市制度形成 D. 自然经济瓦解
6.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列企业中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轮船招商局 B. 汉阳铁厂 C. 发昌机器厂 D. 江南制造总局
7. 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 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 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 话剧《茶馆》中的秦二爷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他的企业也最为红火。出现这种现象的外部原因是( )
A.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B. 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C. 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
D. 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9. 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
B. 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
C.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
D. 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
10. 民国初年,镇江和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依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
A.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 婚烟自主之风日渐盛行
C. 国人普遍接受西式婚俗 D. 传统婚俗退出历史舞台
11. 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 )
粮食 棉花 钢 煤 原油
1952年 1.63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6.6亿吨 44万吨
1956年 1.92亿吨 144.5万吨 447万吨 11.0亿吨 116万吨
A. 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B.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D.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
12. 美国学者戴维 W 张曾这样评论道:“经济特区的试验符合邓的两个革命目标:一是对外开放;二是对内搞活”。其中,“对内搞活”强调的是( )
A. 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示范区 B. 特区享有特殊的经济管理权限
C. 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D. 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13.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
A. 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 B. 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
C.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D. 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14. 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
A. 西欧封建制度解体的速度加快 B. 从分散走向整体
C.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D. 工业革命的成果扩展到世界各地
15. 有学者断言:“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没有在其上辛勤耕耘的非洲奴隶,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其主要观点是( )
A. “工业化革命”开始于美洲
B. 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化革命”
C. “欧洲奇迹”成就“工业化革命”
D. “工业化革命”在全球扩展
16. 据记载,19世纪末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教育不再像18、19世纪那样以培养法官、律师和医生等为主,而转向具有功利与实用价值的工科,并且工科院校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学实验需要大量工科知识人才 B. 为了适应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
C. 社会上人文知识的人才储备过剩 D. 资本家控制了国家的大学教育
17. 摩根于1901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它首先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其做法反映了( )
A. 手工工场的消失 B. 工厂制度的出现
C. 垄断组织的发展 D. 跨国公司的衰落
18. 富兰克林 罗斯福说过:“每周增加几美元的工资,更好地分配工作,工作日短一些,就会使我们数百万工资收入最低的工人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能为工农业产品支付几千亿美元的实际买主。……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才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它是对我们社会制度的最严重的精神威胁。”可见罗斯福实施新政的目的是( )
A. 增加工人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 B. 全面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C. 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 解决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局面
19. 1930~1932年,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自由贸易政策,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对外国商品征收重税。英国还和各殖民地、附属国结成“英镑集团”,采取共同保护关税政策。这反映了当时西方国家( )
A. 步调一致,联合解决经济危机 B. 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 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20.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其中的“安全网”应理解为( )
A. 社会保障政策体系 B. 强大的国防体系
C. 劳动安全保护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21. “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
A. 满足战争需要 B. 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C. 推动农业发展 D. 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22. 保罗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指出:“(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作者认为妨碍苏联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
①能源日益匮乏
②计划经济的弊端
③忽略市场的需求
④经济改革的失败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3.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取得了制定国际金融运作规则的主导权,曾任美国财政部长的福勒不无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围货币围绕着美元转。”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
B. 美元随时可以调整与其他成员国货币的汇率
C. 支持英镑继续作为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
D. 以美因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
24. 比利时首相赫尔曼 范龙佩在2009年11月19日举行的欧盟特别首脑会议上被选为欧盟理事会主席。欧洲的联合经历了欧洲煤钢联营、欧共体和欧盟三个发展阶段。这一发展历程表明( )
①欧洲一体化向更深方向发展
②欧洲国家由经济一体化走向经济政治一体化
③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矛盾消失
④欧洲国家之间协调解决矛盾的机制日益成熟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②③④
25. “当美国人用l万美元买下庞地克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700美元给德国设计师,400美元付给广告商……”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 美国的汽车生产离不开其它发达国家
B. 当今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全球化的特征
C. 韩国工人的工资比较高
D. 美国汽车行业的利润在下降
26. 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 19 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 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19世纪后期,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登上了历史舞台。
材料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先进的技术手段把世界连接在一起。两极格局的结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材料三:近年来反全球化者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是因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在利益分配方面也是不均等的,也出现了相对贫困和边缘化现象,即所谓的“第三世界化现象”。一些国家,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的美英政府把全球化作为其主要的政策。但这些国家的政府并没有同等重视全球治理。民众享受全球化之利时不会反对全球化,当遭遇全球化之害时,民众就不得不通过现存政治机制(比如民主)对作为政策的全球化进行抗议。
--庞中英《走出全球化困境,需正视经济民族主义》
材料一中的“蒸汽大王”与“电力的火花”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哪两个时代?与此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据材料二,概括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全球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28.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傅任敢译《全国产业复兴法(节录)》材料二 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请回答下列问题: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
他们两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
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时至而作,竭时而止”、“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可知,古代农业种植注重时间安排和土地分类,以提高产量,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铁犁牛耕、男耕女织以及自给自足的信息,故BCD三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时至而作,竭时而止”、“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的主旨,结合精耕细作的表现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答案】D
【解析】商人不得购买土地(“名田”),是为了防止商人兼并土地,保护小农;违反禁令者,没收田地与财物。A项符合史实,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材料体现对商人购买土地进行处罚,并不是加强商人户籍管理,排除C;B项也与材料含义无关。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掌握。
本题旨在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元代随着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说明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但不是决定因素,所以A错误;
B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根据题干并联系所学可知,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即推动了手工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所以C符合题意;
故选:C。
解答的关键是从“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意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切入,结合中国古代手工业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纺织业,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排除;
B.根据材料所述,商人必须要用政府的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这表明此时的盐业仍然受政府的严格限制,B项正确;
C.材料无法体现食盐市场已出现官商勾结,排除;
D.材料无法体现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及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注意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的把握。
5.【答案】A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中“‘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明清时期并没有废弃。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坊市制度于宋朝时期逐渐被打破,这与题干中“明代万历时”不符。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于鸦片战争后,逐渐瓦解,这与题干中“明代万历时”不符。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并正确掌握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6.【答案】D
【解析】材料是对洋务运动兴办军用企业的描述,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的典型代表,D正确;
AB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排除;
C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洋务运动,关键信息是“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洋务运动,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7.【答案】C
【解析】材料“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说明封建势力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所以C符合题意;
A是在一战期间,排除;
B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D说法错误,列强也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因素。
故选:C。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切入,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该题相关的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原因也要注意掌握。
8.【答案】D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外部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
ABC三项是内部原因,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外部原因”,结合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9.【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中上海、天津、武汉三地纱锭占全国纱锭总量的62%,内地所占极少可以判断出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多集中于东部沿江、沿海通商口岸地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故C项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民国初年,镇江和扬州婚俗的变迁,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且政府推行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故A项正确。
BC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
新式婚礼的出现不能说明传统婚俗退出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民国初期婚俗的变迁及其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民国初期婚俗的变迁及其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我国一五计划的成就,粮食与棉花属于农产品,钢、煤和原油属于工业产品,从数据上看,从数据上看,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长率明显大于农产品,故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BCD三项表述正确。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表格数据。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2.【答案】C
【解析】题干中“一是对外开放;二是对内搞活”是解题的关键,A与D符合“对外开放”,不合题意,排除;
B只是对“对内搞活”的一个方面的阐述,并不能完全面概括,排除;
“对内搞活”需要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结合,故C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是“一是对外开放;二是对内搞活”。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
13.【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题的关键是“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互对立的传统观念。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得知这主要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讲的,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故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西欧封建制度解体的速度加快”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影响,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5.【答案】B
【解析】材料中“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非洲奴隶…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强调对美洲的殖民掠夺对工业化革命的重要性,即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化革命”,因此B符合题意。A表述不合史实,C表述不合题干,D与材料无关。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早期殖民扩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解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本题考查的是早期殖民扩张难度一般,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早期殖民扩张的背景、特征、手段、影响等相关知识。
16.【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时间“19世纪末”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转向具有功利与实用价值的工科,并且工科院校的数量急剧增加”是为了适应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
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项中的过剩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时间“19世纪末”、“转向具有功利与实用价值的工科,并且工科院校的数量急剧增加”。
本题考查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随着企业的兼并,出现了垄断组织,据此依据材料“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可知C正确。
A说法本身不合史实,排除。
B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排除。
D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出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垄断组织形成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结论,难度适中。
18.【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才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它是对我们社会制度的最严重的精神威胁”,结合罗斯福性质的根本目的可以得出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故C项正确。
AD两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B项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不是目的,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才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它是对我们社会制度的最严重的精神威胁”,结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分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同时注意把握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A.当时这些国家将提高关税,并不是步调一致,联合解决危机,而是各自为政。
B.1929年经济危机以后,各个国家纷纷提高关税,设置关税壁垒,转嫁经济危机,最后导致危机进一步恶化。
C.体现不出整顿金融体系也看不出扩大内需。
D.当时还没有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他们应该是鼓励出口,而不是限制出口。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要求学生结合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还要搞清楚各国应对危机的措施的特点。
20.【答案】A
【解析】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实施了一系列福利制度。它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支出,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经济安全,并使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根据题干”安全网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可知,安全网指的就是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BCD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1.【答案】D
【解析】A.材料反映的,要建立国营农场,说明是斯大林体制,当时不是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满足战争需要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并不协调。
C.材料反映的是要农业集体化运动,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建设特征,当时是为工业化创造条件。
D.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为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要求学生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苏联经济建设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次,要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特征。
22.【答案】B
【解析】根据“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可知,保罗 肯尼迪认为能源的匮乏和官僚主义的不切实际以及忽略消费者的需求,都妨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①②③符合题意,B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经济改革,④与题意无关,排除④包含的ACD。
故选:B。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围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美元的特殊地位,所以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故A项正确。
B.美元可以随时调整与其他成员国货币的汇率不符合史实,排除。
C.美国成为世界货币中心,就不可能继续支持英镑。
D.材料反映的是货币体系,而不是贸易体系。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经济体系,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特征,还要搞清楚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24.【答案】B
【解析】材料“欧洲的联合经历了欧洲煤钢联营、欧共体和欧盟三个发展阶段”体现的是欧洲国家由经济一体化走向经济政治一体化,向更深方向发展,有利于矛盾的解决,因此①②④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AC选项排除;
③说法过于绝对,错误,D选项排除;
故选:B。
本题关键信息是“欧洲的联合经历了欧洲煤钢联营、欧共体和欧盟三个发展阶段”,结合欧洲一体化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的利益,有利于促进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25.【答案】B
【解析】A、该项是现象,不是实质问题,排除;
B、美国的汽车生产离不开其他国家,这说明当今世界呈现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特征,正确;
C、D、两项的叙述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以汽车的生产为考查背景,考查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掌握:一是要准确把握材料的提问内容指的是实质问题,二是要把握:美国的汽车生产离不开其他国家,这说明当今世界呈现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特征。
26.【答案】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考查小农经济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及其原因。
(3)本题考查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在复习中应注意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进行掌握。
27.【答案】【小题1】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电力时代);
历史事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小题2】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交通和通讯方式的进步;两极格局的结束。
【小题3】问题:全球化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全球化造成社会分配不公;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或利益分配失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第一问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概括;第二问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分析;第三问结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在利益分配方面也是不均等的,也出现了相对贫困和边缘化现象”总结。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8.【答案】【小题1】 内容:“公平竞争”、促使同行业团体合作、解决劳资纠纷、保障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等。核心:产业复兴法(或工业复兴法)。
【小题2】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一方面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起来,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使美国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是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
邓小平做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可以说是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
【小题3】共同点:①都是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都注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③都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注重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