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学习目标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重点把握商贸活动的特点和贸易通道的变迁。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重难点
重点:商贸活动的特点和贸易通道的变迁;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概念及作用。
难点:古代中国及世界商业的发展。
01.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02.
目录
CONTENTS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2.原因: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3.目的: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1.古代中国
(1) “市”的出现: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
(2)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的概况
①商朝:
②战国时期:
③秦汉时期:
④隋唐到两宋:
⑤元、明、清时期:
2.古代世界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商人
3.东西方贸易:
(1)路线:
(2)商品:
(3)管理
①唐宋以后,官府设立“市舶司”;②清政府在广州设立公行。
(4)贸易方式
①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政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三)影响
1.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通道,与国外进行物种和物品交流。
(1)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2)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3)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1)含义:是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是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
(2)产生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产生。
(3)发展表现:
①中国在商朝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4)意义:
①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使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②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信贷
(1)含义: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
(2)特点:偿还性;增殖性;流通性。
(3)原则:①以流动性为基础;②以安全性为条件;③以收益性为目标。
(4)世界古代各地区信贷的发展
(5)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3.商业契约
(1)含义: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2)特点:
①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②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③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④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
(3)发展
(4)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拓展
1.古代中国是商业发展的三次高潮
战国时期 商人势力成长,很多大、中都会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
唐宋时期 ①从唐朝后期开始,粮食茶叶、瓷器等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②北宋以后,南方经济不断发展,日用品贸易兴起,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明清时期 明中后期以后,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加深、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等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2.商业发展与古代的货币金融制度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化的两个重要特征是信用性的纸币制度的早产和贵金属流通的不发达。
(1)秦朝统一全国币制,中国进人了稳定的铜本位的商品货币制度时代,在这一过程中铸币权一直为封建政府所垄断,货币的“政府信用性”日益突出。
(2)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铜本位基础上建立了纸币制度,北宋时出现了地区性的可兑换纸币,南宋时期已经开始发行全国通用的纸币。
(3)元朝以后白银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加之白银流通量的巨大增长,这一时期白银货币化趋势明显。
3.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借战争手段增加国家财力与积累金钱,比较重视商业发展。
(2)商鞅变法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发展。
(4)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5)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致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巩固提升
1.《易 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三国谯周《古史考》:“神农作市。高阳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据上述材料可得知( )
A.当时“市”被限制在固定区域 B.神农时官府已开始垄断商业
C.我国古代的“市”起源比较早 D.当时的“市”并无时间限制
2.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福建、广东、台湾一带称之为妈祖)所取代。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宋元时期
A.商品经济提升女性地位 B.航海事业得到发展
C.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闽粤社会影响力大
3.北宋时期,附城草市发展迅速。如宋真宗时,东京郊区出现了“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的盛况。由此可知,北宋时( )
A.草市发展侵占了城市空间 B.农业生产开始服务于城市
C.城乡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D.草市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4.宋代,无论是城中的商铺酒楼、瓦舍驿站、燕馆歌楼,还是城外的园林、寺庙等的墙壁,都成了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彰显才华的场所,大量的题壁文学就在这里创作并传播开来。材料能够用来说明宋代
A.创作方式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民众的价值取向 D.通俗文学的产生
5.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解体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6.1523年,李梦阳在为商人王现所作的《明故王文显基志铭》中写到:“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1525年,王阳明在为商人方麟所写的《节罨方公墓表》中说到:“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表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动摇 B.商人地位日益提高
C.社会奢靡之风盛行 D.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7.“这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这帝国”最有可能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8.明代洪武四年起实施“开中法",政府为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晋商以“极临边境"的地理优势,通过运输军粮获得“盐引",借此累积大量资本,成为最有势力的商人群体。这反映出当时
A.区域位置影响商业发展 B.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C.抑商政策开始有所放松 D.长途贸易制约金融创新
9.《东京梦华录》已载东京为民间吉凶筵会服务的四司人“亦各有地,承揽排备,自有则例,亦不敢过越取钱。”由此可知
A.北宋城市服务业受到政府直接控制
B.其目的在于维持行户的机会均等
C.宋工商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相差悬殊
D.是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结果
10.宋代江南地区民间因财产纠纷而闹上公堂的诉讼已普遍,催生了“诉学”和专门教授诉学、培养诉师的机构及协助他人打官司为业的“书铺" (学校)。官府规定“书铺"须在政府注册,由官方发给牌记(执业证书)。材料说明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恶化
B.科举制度改革催生民间办学之风
C.司法传统有向近代司法制度转型的可能
D.政府有效管理促使民间维权意识的觉醒
11.西汉昭帝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会议之后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改以适当的税收形式,而不是经营一般性商业的形式,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制度。这些举措
A.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B.有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助长了社会上奢侈享乐之风 D.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学家研究已经证明富国与穷国的主要区别不在于资源稟赋的不同,而在于资源配置方式不同……1000多年前的中国就是开放的官场,封闭的商场中国从隋唐以后只要通过科举考试,一个平民的孩子也可以做到宰相,最有才能的人都被吸引到政府里去了,所以1000多年前中国人干的事就是头悬梁、锥刺股,重仕轻商,造成商场的封闭……中国人力资源在这种错误的激励之下进行了错误的配置,…… 这种配置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有好处,但是对于商业的发展是不利的。这也是中国近代停滞的原因。
——摘编自《是什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
结合所学中国历史知识,从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中国古代制度政策看法,任选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论证有力)
答案
示例一:重仕轻商 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下,所有的政治措施与政策都是围绕维护专制皇权而制定。中国古代的职业排名为土衣工商,士就是官员,地位最高,商的地位最低。这是因为官
员是维护皇权统治的中坚力量,所以官员这个职业地位最高。而商业带来的是流动与通达,
商人带来的是信息的流通与交融,最终导致思想的活跃,不利于皇权专制统治,所以皇帝实
行抑商政策,商人地位最低。抑商政策在明清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所以,重仕轻商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示例二:科举制对 于社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科举制度是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拔人才为官的政治制度,其特点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公平公开,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明清之前,它以积极作用为主。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科举制度还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科举制度促进了儒学的发展,科举制度还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科举制度把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被统治者掌控,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实质是一-种为皇权服务的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被选拔的人多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这种脱离社会实际的学风,使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科举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一把双刃剑。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时,对外贸易的陆上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通往印度的“永昌道”,在东北有去朝鲜、日本的“乐浪道”。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唐朝始设市舶使,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设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当时皇帝及相当一部分大臣认识到“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神宗诏令: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查验是否有“公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税凭据)即可通行。——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重商主义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英国的海外贸易快速增长,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和北美市场,形成一个世界市场网络。英国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的关税获利甚巨。18世纪后,英国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工业品,其中大部分产品是纺织品,棉纺织品出口年增长率为16.4%。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并最终废除延续了近3个世纪的《航海条例》,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从关税转为消费税。——摘编自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之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海外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
答案
(1)变化: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政治目的到兼顾经济利益;出现专门的管理机构。
(2)变化:从贸易保护主义(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机器工业品取代手工业品成为主要出口商品;共同影响: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及影响力;推动周边国家或世界经济的发展;密切了各地文化交流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