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守株待兔课件+素材(2课时,24+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守株待兔课件+素材(2课时,24+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9 09:28:10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语文要素
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单元主题
寓言故事
习作要求
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
◎精读课文
◎略读课文
◎口语交际
环环相扣
关系紧密
学习方法
迁移运用方法
◎习作
看图画,写一写
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语文园地
归纳方法
◎快乐读书吧
小故事大道理
第1课时
5 守株待兔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片中的故事。
守株待兔
课前导入
助学资料
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但他的学说不被当时的国君采纳。后来韩非出使秦国,被李斯陷害,惨死狱中。韩非生前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进一步发展了法家思想、学说,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
韩非的著作收录在《韩非子》中,主要有《五蠹(dù)》《说难》《内储说》《外储说》等。《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大多构思精巧,语言幽默,寓意深刻,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很有说服力。《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都出自《韩非子》。
《韩非子》
寓言是一种带有讽刺或劝诫意味的文学体裁。寓言往往通过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给人以启示,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寓言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精练,但主题非常深刻。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多为民间口头创作。
寓言
字词乐园
sòng
宋朝 耕种 释放 希冀
gēng
宋朝 耕种 释放 希冀
我会认
shì





“加一加”法
识字方法


















(守护)
(植株)
(等待)
(耕田)
(触摸)
(颈部)
(释怀)
(北宋)
我会写

(其中)
重点字讲解
结构:左右
组词:耕田 耕种 耕耘 春耕
造句:常言道:一分耕耘,一
分收获。
gēng
部首:耒
书写指导: “耒”首笔是横,末笔捺改为点。“井”撇笔从竖中线右侧起笔,撇向“耒”下侧。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
组词:释放 注释 释疑
造句:我们俩终于把误会解释
清楚了。
shì
部首:采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首笔是平撇。右上“又”从竖中线起笔,收笔于横中线。
点击播放
结构:上下
组词:其次 其实 其中
造句:读书很有趣,我常常沉
迷其中。
部首:八
书写指导:两竖左低右高,下边的撇、点呼应。
点击播放


dāi
(待一会儿)
(等待)
dài
多音字
表示“停留,逗留,迟延”的意思时,读dāi。其余情况下一般读dài。
辨析
车子二十分钟后到站,您再耐心的待( )一会儿,我们等待( )一下好吗?
例句
dāi
dài

gěng
(脖颈子)
(瓶颈)
jǐng
在“脖颈子”中读gěng。其余情况一般读jǐng。
辨析
这个实验遇到了瓶颈( )已经忙碌了一天他晃动了一下酸痛的脖颈子( ),准备休息一下。
例句
jǐng
gěng
趣识字
会意字,由“宀” 和“寸” 两部分组合而成,“宀”指衙门,“寸”表法度。
本义指官吏职责。后又引申出“防卫,守卫”“守候”“遵守”等意思。
整体感知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朗读指导
朗读时,注意节奏、停顿和重音,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用讲故事的口吻读前两句话,用嘲讽的语气读最后两句话,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源于古代寓言的成语
邯郸学步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刻舟求剑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杯弓蛇影 揠苗助长 抱薪救火 狐假虎威
课外拓展
因释( shì sì )其耒( lěi fēng )而
守株,冀( jì yì )复得兔。
一、读一读,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
.
随堂练习
二、一字多组词。
守( )( )( )
触( )( )( )
驻守
守护
防守
触碰
触角
接触
待( )( )( )
等待
待遇
对待
A.田中有株 B.折颈而死 C.冀复得兔
(1)扭断了脖子而死。( )
(2)田地中有一个树桩。( )
(3)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
三、在括号中填入对应的文言句子。
B
C
A
背诵《守株待兔》。
课后作业(共30张PPT)
第2课时
5 守株待兔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1.背诵课文。
2.认读下面的词语。
宋朝 耕种 希冀
触碰 释放 守株待兔
课堂回顾
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守株待兔的故事内容。
品读鉴赏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指战国时期的宋国。
种田的人,农夫。
树桩。
译文:宋国有一个农夫。他的田地中有一个树桩。
点明故事主人公。
点名主人公是一个农夫。
为后文“兔走触株”埋下伏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伏笔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跑。
碰,撞。
zhé (折断)
shé (折本)
zhē (折腾)
译文:有一天,一只兔子飞快地跑过来,撞到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交代了兔子撞树桩而死的过程。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于是。
放下。
译文:于是,那个农夫就放下他的农具,每天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次捡到撞死的兔子。
代词,他的。
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希望。
又,再。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自己。
宋国人。
wéi (变为)
wèi (因为)
译文:他不仅没有得到兔子,还被宋国人笑话。
讥笑,嘲笑。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画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思考:(用自己的话回答)
一、兔子为什么而死?
兔子跑的时候没注意看路,撞到树桩上死了。
二、看到兔子“折颈而死”后,农夫会有什么想法?请你说一说。
哎呀!今天真幸运,捡到一只肥兔子!如果每天都能在树桩旁捡到兔子,我就能天天吃兔肉了!这样,我也不用辛苦种地了。明天,我还要守着树桩等兔子。
三、农夫不仅没有再次得到兔子,还被宋国人嘲笑,这是为什么呢?
兔子撞树桩而死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农夫却把这当作经常发生的事情,妄想不劳而获,这种行为愚蠢可笑,所以他被宋国人嘲笑。
(课后习题第2题)
四、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五、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守株待兔”这样的事?
示例:有一次我没认真复习,居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之后就想着不用好好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但再一次考试成绩很差,妈妈为此批评了我。从这件事中我知道了心存侥幸、只想着不劳而获是错误的,因为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勤奋努力。
起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经过:放下农具,守株待兔
结果:兔不复得,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
想要不劳而获
终将一事无成
板书设计
一个宋国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掉了,便放下手里的农具整天守着树桩,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最后农夫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兔子,他的田地也荒芜了,自己也被宋国人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主旨提炼
教材习题解答
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停顿得当。读“因释其耒而守株”时可以先借助注释,弄明白“因”“释”“耒”“株”的意思,再完整地翻译这句话,最后对照现代汉语的意思进行断句。
背诵课文时,可以按照“理层次”中“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先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背诵。
读读“阅读链接”,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要坐着马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最终离楚国越来越远。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事情时,行动和目标必须保持一致,否则,行动越卖力,目标反而会离你越远。
点拨:
首先默读这则故事,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然后认真品读文中的人物对话;
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
示例一:
坐车人错在没有根据自己的目的地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他的目的地是南边的楚国,而他却往北走。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找准方向,只有方向对了,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示例二:
坐车人错在不听劝告,不及时改正错误,一意孤行,最终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课外拓展
揠(yà) 苗助长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wèi)其人曰:“今日病矣(yǐ)!予助苗长矣!”其子趋(qū)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
注释:
揠:拔。
闵:同“悯”,忧虑。
长:生长。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谓:对某人说。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倦,劳累。
予:我。
趋:跑,疾走。
往:去,到。
槁:枯干。
解说:
宋国有一个人,他嫌自己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就用力把每株苗都向上拔高了一些。他认为这样做能让秧苗长得快一些。回家后,他对家人说:“啊!我今天干得好累啊!我已经帮助田里的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后,赶到田里一看,所有的苗都枯干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兔走触株。 ( )
2.因释其耒而守株。( )
3.冀复得兔。 ( )
树桩
放下
希望
课堂练习
二、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兔子撞树桩而死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农夫却把这当作经常发生的事情,妄想不劳而获,这种行为愚蠢可笑,所以他被宋国人嘲笑。
三、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把这个故事讲个家人听,并和他们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搜集三个出自《战国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