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蜜蜂 课件+素材(2课时,共42+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蜜蜂 课件+素材(2课时,共42+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9 09:57:08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法布尔先生做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本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看看法布尔先生是怎样完成实验,以及取得了什么结论。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哪些内容是法布尔观察到的?哪些是他思考的?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观 察 思 考
蜜蜂向四面飞散
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刮起狂风,飞得很低
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飞得这么低
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
把你找到的内容填入表格中。
通过分析表格,你从中感受到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法布尔是一个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小结:法布尔不仅认真观察,而且勤于思考,这都是因为他有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读下面的句子思考:你觉得哪一句的表达更好些?圈出句中你觉得用得好的词。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二十只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寻找着回家的方向。
第一句好,因为“左右”“好像”用词精准,这两个表示不确定的词语表达出法布尔自己内心的猜测。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我”推测这些蜜蜂可能找不到家的根据是什么?
①“我”把蜜蜂放在了纸袋里,它们不可能看得见路,也不可能凭记忆回家。
②“我”把蜜蜂带到了四公里远的地方。
③天刮着狂风。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初步证明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傍晚时,我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了回来,身上也都带着花粉。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实验的第三步:检查蜂窝
蜜蜂飞回时间 蜜蜂飞回数量
朗读第3-7自然段,完成表格。
两点四十分
两只
傍晚
另外三只
第二天
至少十五只
交流:这些数据法布尔是怎么得来的?
从“两点四十分”“第二天”这些时间及不同时间点记录的蜜蜂数量,可以看出法布尔能坚持观察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飞回的蜜蜂数量和时间)。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点明实验结果,充分验证蜜蜂具有认路的能力
体现实验准确性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得出结论:蜜蜂辨认方向靠的是一种本能
“不是……而是……”的句子,表述了作者对实验结果的思考,坦率说出自己也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或句子。
几乎、大概、将近、大约、至少、准确无误、确确实实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几乎、大概、将近”等表示不确定的词,使表达更准确,也体现了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至少、准确无误、确确实实”,反映了法布尔在实验被验证后的信服和释怀的心理。
这些词语用得好在哪里?
①捉些蜜蜂放进纸袋,让它们与外界隔绝;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实验的过程。
②走到四公里外的地方给蜜蜂做上记号后放飞;
③记录蜜蜂飞回的数量和时间。
通过实验证明蜜蜂辨认方向靠的是一种本能。
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法布尔为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项实验,重点介绍了实验的经过,体现了法布尔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蜜 蜂
实验
目的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捉蜜蜂放进纸袋
到四公里外做记号放蜜蜂
至少有十五只蜜蜂回到了家
——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蜜蜂辨认方向靠的是一种本能
善于思考 严谨求实
记录蜜蜂飞回的数量和时间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面对“听说”,有的人选择把它当真理,而作者选择做实验,验证结论。在实验过程中,作者实事求是,勤于思考,终于把结论从“听说”变成了“确确实实”。我也应该学习作者这种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默读课文,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点拨
先看看题干中的图表,然后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这个图表其实就是本文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先把课文内容梳理清楚,尤其要梳理清楚实验过程,然后边读相应的段落边归纳整理。
参考答案: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①捉一些蜜蜂把它们放进袋子里
②接着带着蜜蜂走四公里,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记号并放飞蜜蜂
③观察、记录回家的蜜蜂的数量
和时间
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但靠的是一种作者无法解释的本能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语句,和同学交流。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
.
.
.
.
.
.
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
.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点拨
先读这三句话,然后把“左右、好像、大概”删掉,看看句意有什么不同,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
.
.
.
.
“二十只左右”说明蜜蜂的数量是不准确的,“好像”说明蜜蜂寻找家的方向的行为是作者猜测的,这两处加点的内容都是不太肯定的说法,体现作者语言的严谨性。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
.
.
.
.
第二句中“大概”是大约的意思,也有不确定的意味,在这里表示作者的猜测,作者并不确定蜜蜂低飞的原因。
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
.
这些加点的内容表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三句中加点的部分是准确的数字,体现了作者的认真、严谨和一丝不苟。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
.
.
.
.
①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
类似的语句:
②傍晚时,我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回来了,身上也都带着花粉。
③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资料袋
科学精神:严谨、求真务实。
.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描写蜜蜂的古诗
采花酿为粮,仓廪(lǐn)自充实。
——宋·连文凤《蜜蜂》
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
——宋·姚勉《咏蜂》
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
哪里就有蜜蜂奔
忙。蜜蜂啊,你
采尽百花酿成了
花蜜,到底为谁
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名叫圣莱昂的小村子里。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
一天傍晚,爸爸妈妈忙完农活正要回家,
装满昆虫的衣袋
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他们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边跑边呼喊儿子。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妈妈一看,儿子的手里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
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八九岁的时候,
父亲叫他去放鸭子。
他把鸭子赶进池塘
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
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有一次,法布尔正
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
切,忽然,一只闪烁着
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
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
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母亲也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
手中毒才怪呢!”
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子,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躲起来偷偷地玩。
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
一、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无论……都…… 虽然……但是……
不仅……还…… 尽管……还是……
1.( )飞到哪里,蜜蜂( )可以回到原处。
2.她( )我的朋友,( )是我的老师。
3.( )路途遥远,蜜蜂( )能够飞回来。
无论

不仅

尽管
还是
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改陈述句)
2.蜜蜂向四面飞散。(扩句)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找来法布尔的《昆虫记》
读一读。(共48张PPT)
猜谜语
一路欢歌嗡嗡嗡,
飞来飞去花丛中。
别人甜蜜它辛苦,
团结合作爱劳动。
(打一动物)
谜底:蜜蜂
同学们,蜜蜂在离蜂窝很远的花朵上采完蜜后,还能“跋山涉水”地回到家,为什么它们从不迷路呢?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证实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他是怎么做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文中看看吧!
法布尔(1823—1915)
生平介绍: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文学家,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
“科学界的诗人”。法布尔从小热爱
大自然,喜欢花鸟虫鱼,成年后利
用业余时间观察、研究昆虫,并创
作了大量与之相关的作品。
主要作品:《昆虫记》。
《昆虫记》共十卷,每卷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展示了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等昆虫的生活场景。在这本
昆虫记
书中,法布尔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相结合,娓娓道来。他在对每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进行描述的同时,还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兼具科学和文学价值。
蜜蜂,体表有很密的绒毛,喜欢成群居住。前翅比后翅大,雄蜂触角较长,蜂王和工蜂有毒刺,能蜇人。工蜂能采花粉酿蜜,帮助某些植物传粉。不少种类的产物或行为与医学(如蜂蜜)、农业(如作物传粉)、工业(如蜂蜡)有密切关系,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
蜜蜂
kuò





gài


我会读










沿




chāo











小蜜蜂采蜜忙

fēng
biàn





kuà

甜蜜
蜜糖
蜜蜂
蜂巢
辨别
分辨
阻止
阻力
跨越
跨步
我会写
kuò

包括
概括
jiǎn
chá
què







检验
检查
查找
查账
确定
的确
失误
误差
途中
路途
我会写
chāo

超市
超常
点击生字,
播放动漫












结构:上下结构
组词:蜜蜂 采蜜 蜜月 口蜜腹剑
造句:勤劳的小蜜蜂是我们学
习的榜样。

部首:宀
书写指导:上大下小,结构紧凑。卧钩写
在横中线上,撇略长。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蜂王 工蜂 一窝蜂
造句:人们一窝蜂似的涌了进
来。
fēng
部首:虫
书写指导:“虫”的第五笔变提,“夆”的三横间距均匀,长短不等,上面两横略短,竖为悬针竖。
点击播放
结构:左中右结构
组词:辨认 辨别 不辨真伪
造句:由于年代久远,纸上的
字已经无法辨认了。
biàn
部首:辛
书写指导:三部分都要写窄,结构紧凑。左边“辛”最后的竖变竖撇,右边“辛”的末笔是悬针竖。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阻力 阻挡 劝阻 畅通无阻
造句: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阻塞
了河道。

部首:阝
书写指导:“且”横画间距要均匀,末笔
横较长。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跨过 跨越 跨栏
造句:我刚一跨进家门,小弟
弟就扑进了我的怀里。
kuà
部首:足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夸”起笔稍高,“大”横短,撇捺舒展,“亏”上横稍短。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包括 总括 囊括 括号
造句:长江三峡包括西陵峡、
巫峡和瞿(qú)塘峡。
kuò
部首: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长右短。“舌”
的横画稍长,“口”小而扁。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检查 检讨 检举 检修
造句:开工之前,工人师傅们
认真检修设备。
jiǎn
部首:木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木”的捺变点,
右上部“人”的捺写舒展。
点击播放
结构:上下结构
组词:检查 抽查 调查
造句:老师说明天早上检查作
业。
chá
部首:木
书写指导:“木”横竖略短,竖在竖中线上,撇捺舒展,“日”小而扁,末横长。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准确 正确 确认 证据确凿
造句:爸爸对这件事的看法是
正确的。
què
部首:石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石”小而居中,
“用”的竖撇舒展。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误解 误导 误会 误入歧途
造句:经过一次长谈,他们俩
的误会解开了 。

部首:讠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吴”的“口”略
扁,“天”托住上面的“口”。
点击播放
结构:半包围结构
组词:沿途 归途 半途而废
造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坚持
到底,决不能半途而废。

部首:辶
书写指导:“余”笔画紧凑,“辶”托住
“余”。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陌路 巷陌
造句:一个人在家时,不要随
便给陌生人开门。

部首:阝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阝”起笔靠上,
“百”的第一横较长。
点击播放
卧钩写在横中线上

三横分布均匀
fēng
biàn
中间一点不能少
重点字讲解
注意绿框部分,不要写错哦
①加一加识记法
氵 + 则 = 测 组词:推测 预测
阝 + 且 = 阻 组词:阻力 阻止
讠 + 吴 = 误 组词:失误 无误
识字方法
辶 + 余 = 途 组词:路途 沿途
扌 + 舌 = 括 组词:包括 括号
辨(分辨)—— 辩(争辩)
②对比识记法
石 + 角 = 确 组词:确定 确实
+ 夸 = 跨 组词:跨越 跨步
蜜(花蜜)—— 密(密集)
蜂(蜜蜂)—— 峰(山峰)
字谜:除去一半,还留一半。

字歌:真假难辨,极力争辩。
扎个辫子,撒满花瓣。

③字谜字歌识记法

sàn(散步) (散心)
sǎn(散文)(散居)
爷爷总是一边散(sàn)步,一边默诵朱自清的经典散(sǎn)文。
例句
多音字
辨析
表示“没有约束,松开”“零碎的,不集中的”“药末(多用于中药名)”时,读sǎn;其他情况一般都读sàn。

chòng(冲劲儿)
chōng(冲锋)(冲动)
战士们冲(chòng)着负隅(yú)顽抗的敌人发起了冲(chōng)锋。
辨析
表示“对着,向”“猛烈”“介词,凭,根据”时,读chòng 。其他情况一般都读chōng。
例句

jǐ(几个)(几何)
jī(几乎)(茶几)
为了早日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他们几(jǐ)个经常忙到很晚,几(jī)乎没有怎么睡好觉。
辨析
表示“询问数量多少”“不确定的数目”时,读jǐ。表示“小或矮的桌子”“差一点儿,近乎”“苗头”时,读jī。
例句
解词义
①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 ( )
辨认
②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
无论
③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 ( )
几乎
④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 )
大概
⑤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 )
推测
⑥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
( )
包括
⑦弄不清(方向);走错(道路)。( )
迷失
⑧形容非常精准,没有误差。 ( )
准确无误
朗读下面的词语,读准字音。
蜜蜂 辨认 能力 阻力 将近
包括 检查 迷失 准确 尽管
沿途 陌生 确实 记忆 本能
无误 跨栏
辨一辨
相同点:这三个字是同音形近字,都是左中右结构,左边和右边的部分相同,中间部分为形旁,形旁表义。
不同点: ①“辨”表示区分、辨别,用于区别人或事物。②“辩”表示辩白、解释,即为消除误会或指责而说明事实真相,多用于争辩是非曲直。 ③“辫”指把头发分股编成的带状物。
辨 辩 辫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谁听说了什么?谁能辨认什么?谁做了实验,结果发现了什么?
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发现蜜蜂确实具有这样的能力。
实验目的
(1)
实验过程
(2-7)
实验结论
(8)
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法布尔为什么要做实验?
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他想做个实验验证一下,这就是实验的目的。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实验。
实验目的
验证
不能删掉。“听说”是听别人说的意思,表示不确定。因为“我”不确定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所以才想做实验验证一下,这体现本文的语言十分严谨、客观。
第1段中“听说”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实验。
“无论……总是……”表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
①学习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总是迎难而上,绝不轻言放弃。
试着用“无论……总是……”仿写两个句子。
②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妈妈总是在早晨准时送我上学。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法布尔做了什么?

实验的第一步:捉蜜蜂

实验的第二步:做记号,放蜜蜂
思考:法布尔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
让蜜蜂方向不明
叫女儿在蜂窝旁等着
记录蜜蜂飞回时间
走了四公里路
使结果更具说服力
蜜蜂身上做白色记号
与其他蜜蜂区分
体现了法布尔做事严谨、讲求科学
用“先……接着……然后……”,有序概述实验准备工作。
法布尔先捉了一些蜜蜂,放进纸袋里;接着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然后在蜜蜂身上做好记号,将蜜蜂放飞。做完准备工作后,法布尔就开始观察、记录。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大概
(gài kài)
包括
(guò kuò)
推测
(cè chè)
超常
(chāo cāo)




.
.
.
.
阻力
(zú zǔ)
跨越
(kuǎ kuà)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蜜( ) 辨( ) 阻( )
密( ) 辩( ) 组( )
蜂蜜
茂密
辨别
辩论
阻止
组织
括( ) 检( ) 蜂( )
活( ) 捡( ) 峰( )
包括
活力
检查
捡起
蜜蜂
山峰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辨认——( ) 能力——( )
大概——( ) 减少——( )
推测——( ) 激动——( )
辨识
本领
大约
削减
猜测
冲动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遥远——( ) 减少——( )
阻力——( ) 激动——( )
附近
增加
动力
平静
一、正确、规范地书写
本课生字、新词。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