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7.1 认识折线统计图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7.1 认识折线统计图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17 11:2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
第1课时 认识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7
1. 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 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对事物做出初步判断和预测。
3. 能根据提供的资料,在网格图中画出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表示数据的能力。
学习目标
【重点】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
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判断和预测。
课堂导入
你最喜欢下面的哪个玩具?
军模
魔方
机器人
车模
陀螺
下面是小明在全班男生中调查的结果:
你觉得应该怎样整理会更清楚一些呢?
玩具 军模 魔方 机器人 车模 陀螺
人数
5
4
8
3
4
876543210
军模
魔方
机器人
车模
陀螺
玩具
人数
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能使调查的结果更清楚、更直观一些。
新知探究
1
(教材第104页例1)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参赛队伍/支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你能绘成条形统计图吗?
教材第104页例1
520
510
500
490
480
470
460
450
440
430
420
410
400
390
0
2006
参赛队伍/支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年份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
(2006—2012)
一格代表10支
390以下折叠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520
510
500
490
480
470
460
450
440
430
420
410
400
390
0
2006
参赛队伍/支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年份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
(2006—2012)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
①描点
②连线
③标注
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应先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最后做好各点的数据标注。
520
510
500
490
480
470
460
450
440
430
420
410
400
390
0
2006
参赛队伍/支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年份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
(2006—2012)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1)你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折线统计图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它还能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既能通过点的位置高低反映出数量的多少,又能通过折线的起伏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减少
增加
答: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队伍的数量有增有减,但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感想: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队伍越来越多,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越来越受到关注,青少年参与度越来越高。
比较两种统计图。
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标题
横轴
纵轴
数量
相同点:①都有标题,都有横轴和纵轴,横轴都表示年份,纵轴都表示参赛队伍的支数,且每格都代表10支参赛队伍。②都能明确表示数量的多少。
比较两种统计图。
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不同点: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的位置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






回顾小结。
1.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晰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2. 在实际问题中,如果需要了解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选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如果只需了解各种数量的多少,一般选用条形统计图。
课堂练习
1.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身高/cm 50 74 85 93 101 108 115 120 130 135 141
50
74
85
93
101
108
115
120
130
135
141
教材第104页“做一做”
做一做
(1)陈东哪一年长得快?长了多少厘米?
74 50=24(cm)
答:陈东从0岁到1岁长得最快,长了24 cm。
(2)收集、整理自己的身高数据,利用方格纸绘制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身高/cm 52 75 86 95 103 109 116 122 128 134 140
52
75
86
95
103
109
116
122
128
134
140
答:我发现: 0 ~ 1 岁时线段最陡,说明这个时期(婴儿期)长得最快,都超过 20 cm ;其他时间的折线坡度要缓一点,基本接近一条直线,说明这段时期(儿童期)身高增长比较均匀。
2. 如图是一个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39.5
38
39
39.2
38
37.5
37
36.8
37
37.2
37.1
(1)护士每隔( )个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4月9日6:00病人的体温是( )℃。
(3)病人的体温在( )时间段里下降得最快。
6
37
4月7日6:00~12:00
40
39
38
37
36
0
6:00
体温/℃
12:00
时间
18:00
0:00
4月7日
6:00
12:00
18:00
0:00
4月8日
6:00
12:00
18:00
0:00
4月9日
3. 下面是我国农村居民2005-2011年年人均纯收入情况统计图。
7400
6800
6200
5600
5000
4400
3800
3200
0
2005
收入/元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份
2011
3255
3587
4140
4761
5153
5919
6977
(1)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呈现什么变化趋势?
答: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教材第108页第2题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增长多少元?
6977-5919=1058(元)
答:2011年年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增长1058元。
教材第108页第2题
小明跟爸爸一起去旅游,他们把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行驶情况绘制成了如下图所示的统计图。
拓展提升
300
200
100
0
路程/千米
时间/时
1
2
3
甲地
丙地
乙地
(1)从甲地到乙地一共行驶( )千米。
(2)他们中途休息了( )
小时。
(3)汽车从甲地行驶到丙地的速度大约是( )千米/时。
300
一格代表15分钟
一格代表50千米
路程没有增加,说明此段休息
15×2=30(分钟)=0.5(小时)
0.5
45分钟=0.75小时,50÷0.75=66.66…≈66.7(千米/小时)
66.7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 折线统计图既能通过点的位置高低反映出数量的多少,又能通过折线的起伏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应先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最后做好各点的数据标注。
即:描点——连线——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