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孙权劝学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治经为博士邪 改邪归正
B.即更刮目相待 更胜一筹
C.卿今当涂掌事 卿卿我我
D.遂拜蒙母 功成名遂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始就学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相待
(9)及鲁肃过寻阳
(10)肃遂拜蒙母
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即更刮目相待
C.蒙乃始就学
D.但当涉猎
4.下列对加点的人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的敬称)
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古时王侯的自称)
C.非复吴下阿蒙(吕蒙的小名,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朋友辈的敬称)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该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B.《国语》《春秋》《左传》和《战国策》都是编年体史书。
C.课文中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是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D.古代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6.默写。
(1)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 ”。
(2)成语“刮目相看”出自《孙权劝学》中的“ , ”两句。
(3)《孙权劝学》中,表现孙权对吕蒙严格要求,充满关爱和期待的句子是: , !
(4)《孙权劝学》中,表现鲁肃对吕蒙惊人长进的吃惊和赞叹的句子是: , !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卿今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B.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C.及鲁肃过寻阳 及其家穿井
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为人谋而不忠乎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肃与吕蒙“论议”后“遂拜蒙母”,只是出于礼貌。
B.课文通过“孙权劝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言简意丰,生动传神。
C.“吴下阿蒙”在文中指吕蒙,后来泛指学识浅陋的人。
D.课文主要通过鲁肃的反应和语言,从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
(一)(2020衡阳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孙权劝学》
[乙]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 ①蹊(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罢了)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C.已而复如初(又)
D.冕小儿,恬若不见(好像)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即更刮目相待 三更半夜
B.琅琅达旦 毁于一旦
C.依僧寺以居 投以骨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13.下列对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托。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仍继续发奋读书。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 ”平公曰:“善哉!”
[注] ①炳烛:点燃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恐已暮矣
(2)盲臣安敢戏君乎
(3)少而好学
(4)善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2)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6.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 (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5个字)(2分)
17.师旷认为“少”“壮”“老”三个阶段的学习,哪个阶段最好 为什么 (3分)
1. A 第一个“邪”读“yé”,第二个“邪”读“xié”。
2.(1)当道,当权。(2)推托。(3)研究。(4)应当。
(5)了解。(6)于是,就。(7)才干和谋略。
(8)擦拭。(9)经过。(10)于是,就。
3. A “博士”的古义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是“学位的最高一级”。
4. A “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5. B 《国语》和《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6.(1)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2)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3)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4)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7.C
8.(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2)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9. A 鲁肃“遂拜蒙母”,是因为被吕蒙的才略折服,愿与之深交。
10. B “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的意思。
11. D A项,另,另外;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B项,天明;日,天。C项,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词,把。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2.
(1)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2)孩子像这样痴迷(读书),为什么不任由他这么做呢
13. D “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说法错误,文中王冕面对神像“恬若不见”。
[乙]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堂,听学生们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王冕。不久(王冕)又像以前一样。(他的)母亲说:“孩子像这样痴迷(读书),为什么不任由他这么做呢 ”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夜里(他)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到天明。佛像大多是泥塑的,狰狞凶恶非常恐怖,王冕(是)小孩子,却神色平静得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他的事),认为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后来王冕)刻苦学习,成了学识渊博的儒者。
14.(1)迟、晚。(2)怎么。(3)年少。(4)好。
15.(1)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如同中午时的阳光。
(2)点燃蜡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
16.年纪太大
17.
师旷认为少壮之时,能努力学习,当然最好。因为“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主呢 ”师旷说:“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 我听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如同中午时的阳光;年老时喜欢学习,就如同点亮蜡烛照明时的亮光。点燃蜡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