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1课时
10 端午粽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课前导入
粽子
助学资料
屠再华
笔名杜鹃花。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常有灯为伴》等,儿童散文诗集《娃娃闹海》等,童话集《卖花小鹿》等。
粽子
由箬竹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字词乐园
我会读
duān
zòng
jié
zǒng
mǐ
ròu
zhī
jù
jiān
dài
niàn
端
粽
节
总
米
间
肉
带
知
据
念
豆
dòu
分
fēn
识字方法
总
字谜:八口人一条心。
组词:总是 总理
念
字谜:今天有心。
组词:思念 想念
米
甲骨文“米”字像一些散开的米粒,中间有一横画,表示放置稻米的架子的间隔。
肉
甲骨文“肉”字像一块切好的肉。
粽
偏旁是“米”,叫作米字旁。
“米”最开始指粟的籽实,字形像粟禾结的粟子。带米字旁的字一般与粮食有关。如:粮、粽、粉等。
端
偏旁是“立”,叫作立字旁。
“立”原指一个人站在地上,因此带立字旁的字一般与站立有关。如:站、端等。
jiān ( )
jiàn( )
这个楼房设计的很巧妙,每两栋楼之间( )间( )隔着一个小花园。
间
例句
中间
间隔
jiān
jiàn
端
看谁拿得最快
米
节
总
粽
豆
肉
带
知
据
分
念
间
真
分
豆
(大米)
(天真)
(分开)
(大豆)
(中午)
(节日)
(叶子)
午
节
叶
米
我会写
知结构
上下结构
独体结构
午
米
真
分
豆
节
结构:独体结构
组词:端午 中午 午后
造句:夏天的中午非常热。
wǔ
部首:丿
书写指导:上横短,下横长,下横写在横中线上。末笔竖写在竖中线上,要写得又直又长。
点击播放
知书写
结构:上下结构
组词:节气 节日 节拍
造句:我们最喜欢的节日是六一儿童节。
jié
部首:艹
书写指导:上宽下窄。“艹” 的横写平,横折钩的折钩稍向左斜;竖要写直,写在横中线上。
点击播放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竹叶 树叶 叶片
造句:秋天到了,树叶从树上落了下来。
yè
部首:口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十”的横写在横中线上方,不要太长,最后一笔要写直。
点击播放
结构:独体结构
组词:大米 米饭 小米
造句:我很喜欢吃米饭。
mǐ
部首:米
书写指导:左右对称。先写点、撇,再写“木”,横竖分别写在横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点击播放
结构:上下结构
组词:认真 真相 天真
造句:我们一定要学会区分事物的真假。
zhēn
部首:十
书写指导:“十”窄扁。“具”里面的横画间距相等,长横要写平,“八”窄扁。
点击播放
结构:上下结构
组词:分开 分类 分工
造句:他们俩关系很好,不分彼此。
fēn
部首:八
书写指导:上宽下窄。“八”稍宽,撇、捺要舒展,撇低捺高,撇伸到左下格,捺不能超过横中线,“刀”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点击播放
结构:上下结构
组词:红豆 黄豆 豆芽
造句:妈妈炒的豆芽非常好吃!
dòu
部首:豆
书写指导:上窄下宽。“口”稍扁,底部在横中线上;末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
点击播放
看谁划得快
真
节
分
叶
豆
午
米
解词义
裹着:
包着,缠着。
饺子皮中间裹着鲜嫩的馅儿。
造句:
掀开:
使遮挡覆盖的东西向上离开;揭。
一掀开锅盖,我就看到了妈妈为我准备的饭菜。
造句:
剥开:
去掉表面的皮或壳。
我剥开橘子的外皮,几口就把果肉吃了。
造句:
清香:
清淡的香味。
晨风吹来野花的清香。
造句:
美滋滋:
形容很高兴或很得意的样子。
妈妈带她去吃美食,她心里美滋滋的。
造句:
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1、朗读全文,看一看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读课文,说一说外婆的粽子有哪些种类啊?
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鱼肉粽。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啊?
1.认识了“端、节、总、粽”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米”等生字。
2.了解了粽子是什么样子的,明白了吃粽子的意义。
课堂练习
一、我会给画横线的字写上正确的读音。
鲜肉 ( )
粽子 ( )
知道 ( )
红豆 ( )
ròu
zòng
dòu
zhī
( )的箬竹叶
( )的糯米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 )的枣
白白
青青
红红
课后作业
1.记住本课的生字词,并抄写。
2.说一说你会包粽子吗,把包粽子的过程写一写吧。(共34张PPT)
第2课时
10 端午粽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课前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端午粽》,一起看看外婆怎样包粽子,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品读鉴赏
煮粽子
第1自然段,介绍了外婆端午节做什么啊?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一到……总会……”“盼” 写出了外婆对端午节的期待,她盼望一家人团聚。
读一读
用欢快的语气朗读,重读“一到”“总会”“盼”。
你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吗,有什么习俗吗?
说一说
农历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
赛龙舟
挂艾叶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第2自然段,介绍了外婆的粽子是什么样子啊?
用轻快的语气朗读,边读边想象粽子的样子,“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要读得轻柔、动听、富有节奏感。
表示颜色的叠词
粽子特征
粽子颜色美
作者对粽子的喜爱
连一连,记住这些词语吧!
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外婆一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外婆的粽子闻起来怎么样啊?
“一”“就”“飘”写出了粽子诱人的清香,要重读。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的粽子吃起来是什么味道啊?
“剥”“咬”“又黏又甜”写出了吃粽子的动作和粽子的味道,让人感同身受。
词语积累
又黏又甜
又高又大
又大又圆
又惊又喜
红枣粽,红豆粽和鲜肉粽。
第3自然段,介绍了外婆的粽子有多少种类啊?
红豆粽
鲜肉粽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说明外婆很会包粽子,也说明外婆非常重视端午节。
读一读
用开心的语气朗读,重读“十分”“也多”,读出作者吃粽子时的高兴心情。
外婆还会装一小篮子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外婆的粽子除了给我们吃,还会怎么样啊?
读一读
写出粽子好吃,表达了“我”对粽子的喜爱。句子较长,注意停顿。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子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词语积累(ABB式词语)
美滋滋
笑盈盈
乐呵呵
甜蜜蜜
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第4自然段,介绍了端午节吃粽子有什么意义啊?
读一读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写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读的时候,要慢一些、重一些。
说一说
你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吗?和同学们说一说。
我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民间有吃粽子的习俗,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虾鳖蟹吃他的尸体,就往江里投食物。年复一年,每逢端午节,人们就做粽子投到江里,成为了一种纪念屈原的仪式。
主旨提炼
本文从第一人称的角度,以儿童的口吻描写了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具体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材料
青青的箬竹叶
清香
多(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花样
味道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又黏又甜
端午粽
纪念屈原
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
教材习题答案
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朗读示例: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叙述的语气)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开心的语气)
.
.
.
.
.
.
.
.
.
.
.
.
.
你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吗?和同学说一说。
示例: 关于粽子的故事
为了纪念屈原,每到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入汨罗江,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
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也就是粽子。从此世代相传,粽子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的节庆食品。
课后拓展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挂香囊;
五彩线,手腕绑;
吃粽子,沾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随堂练习
一颗 一股 一锅
清香 粽子 红枣
一、用红线将搭配恰当的词连起来。
二、找规律,写词语。
美滋滋( )( )
( )( )
乐呵呵
气冲冲
笑嘻嘻
甜津津
三、照样子,写词造句。
又黏又甜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
真是又黏又甜。
又( )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
大
树上的苹果又大又圆。
课后作业
请把课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你喜欢端午节的粽子吗,你还知道端午节哪些习俗,说一说并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