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江城子》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江城子》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7 16:11: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江城子》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积累文化常识
2.初步鉴赏四首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准确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思想情感,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将进酒》
一、文化常识
1.了解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将进酒(qiāng) 岑夫子(cén) 钟鼓馔玉(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须沽取(gū)
2.解释词义
①将:请。
②会须:应当。
③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④馔玉:美好的食物。
⑤径须:干脆,只管。
⑥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⑦尔:你。
⑧销:同“消”。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三、核心鉴赏
1.诗歌的前六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明确 ①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②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③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④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2.整首诗歌情感是如何变化的,找到相应语句并分析。
明确 ①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写青春不再的感慨,个体的渺小,流露出无尽的悲伤。
②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③愤。“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辞。
④狂。“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反客为主,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这狂,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集中体现。
3.试概括情感主旨。
明确 诗人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四、理解性默写
1、《将进酒》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
2、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自我的诗句: 。
3、《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 。
4、《将进酒》“ , ”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明确 1、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3、天生我材必不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文化常识
1.了解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2.写作背景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7岁时就去世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三十九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3.了解词牌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乙卯(mǎo) 思量(liáng) 鬓如霜(bìn)
2.解释词义
①思量:想念。
②纵使:纵然,即使。
③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④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⑤顾:看。
⑥料得:料想,想来。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核心鉴赏
1.尝试梳理整首词的思路。
明确 “记梦”为贯穿全词的线索,联结梦前、梦中、梦后三个层次。上片,梦前思念
下片前五句,梦中相逢;结尾,梦醒悲凉。
2.试赏析“十年生死两茫茫”
明确 生离死别后,逝者对人间是茫然无知的,而生者也是一样。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两茫茫”写出了苏轼面对生死离别的思念和惆怅。
3. “尘满面,鬓如霜”,是什么让不过40岁的苏轼如此憔悴?
明确 ①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为伊消得人憔悴”);②岁月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艰难苦恨烦霜鬓”)
4.艺术手法概括
明确 ①时空对比;②虚实结合;③白描和细节描写;④对写;⑤以景结情。
5.小结
明确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四、理解性默写
1、苏轼《江城子》 句道出了词人对亡妻阴阳永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为全词奠定了凄哀的感情基调。
2、苏轼《江城子》看似写梦,实则是以前夫妻恩爱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诗句是 , 。
3、苏轼《江城子》十年死别,苦苦思念,一旦相见,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视无语,默默凝咽,此情此景正应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的两句是 , 。
4、苏轼《江城子》“ , ”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
明确 1、十年生死两茫茫
2、小轩窗,正梳妆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4、尘满面,鬓如霜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背诵诗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将进酒》《江城子》
学习目标
1.了解概念的含义及关系,掌握逻辑规律,辨别潜藏的逻辑错误。
2.理解推理规则,掌握逻辑推理的三种有效形式。
3.了解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方法,构建和完善论证。
教学重难点: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的目标。
一、文化常识
1.了解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将进酒(qiāng) 岑夫子(cén) 钟鼓馔玉(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须沽取(gū)
2.解释词义
①将:请。 ②会须:应当。
③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④馔玉:美好的食物。
⑤径须:干脆,只管。 ⑥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⑦尔:你。 ⑧销:同“消”。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核心鉴赏】
1.诗歌的前六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①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②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③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④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2.整首诗歌情感是如何变化的,找到相应语句并分析。
①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写青春不再的感慨,个体的渺小,流露出无尽的悲伤。
②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2.整首诗歌情感是如何变化的,找到相应语句并分析。
③愤。“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辞。
④狂。“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反客为主,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这狂,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集中体现。
3.试概括情感主旨。
诗人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理解性默写
1、《将进酒》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自我的诗句: 。
天生我材必有用
3、《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4、《将进酒》“ , ”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文化常识
1.了解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2.写作背景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2.写作背景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7岁时就去世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三十九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3.了解词牌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乙卯(mǎo) 思量(liáng) 鬓如霜(bìn)
2.解释词义
①思量:想念。 ②纵使:纵然,即使。
③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④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⑤顾:看。 ⑥料得:料想,想来。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核心鉴赏】
1.尝试梳理整首词的思路。
“记梦”为贯穿全词的线索,联结梦前、梦中、梦后三个层次。上片,梦前思念
下片前五句,梦中相逢;结尾,梦醒悲凉。
2.试赏析“十年生死两茫茫”
生离死别后,逝者对人间是茫然无知的,而生者也是一样。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两茫茫”写出了苏轼面对生死离别的思念和惆怅。
3. “尘满面,鬓如霜”,是什么让不过40岁的苏轼如此憔悴?
①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为伊消得人憔悴”);
②岁月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艰难苦恨烦霜鬓”)
4.艺术手法概括
①时空对比;
②虚实结合;
③白描和细节描写;
④对写;
⑤以景结情。
5.小结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理解性默写
1、苏轼《江城子》 句道出了词人对亡妻阴阳永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为全词奠定了凄哀的感情基调。
十年生死两茫茫
2、苏轼《江城子》看似写梦,实则是以前夫妻恩爱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诗句是 , 。
小轩窗,正梳妆
3、苏轼《江城子》十年死别,苦苦思念,一旦相见,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视无语,默默凝咽,此情此景正应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的两句是 ,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4、苏轼《江城子》“ , ”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
尘满面,鬓如霜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背诵诗歌。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