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复习试题(教师版+学生版+答题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复习试题(教师版+学生版+答题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7 15:50:24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试题
答 题 卡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二、非选择题
41.(1) (2)
42.(1) (2) (3)
历史答题卡第1页(共2页)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1930年发现的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一批石器、骨器、角器,还出土了一批穿孔的兽牙、海蚶壳、钻孔的石珠和小砾石等装饰品。”材料表明山顶洞人(  )
A.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原始人类 B.已经有了审美的意识
C.手工制造业已达到发达水平 D.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还出土了一批穿孔的兽牙、海蚶壳、钻孔的石珠和小砾石等装饰品”可知,材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审美的意识。距今3万年的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故选B项;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排除A项;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故排除C、D项。
2.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以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共同见证了(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开放的时代 D.中原文明的演进
【答案】D
【解析】二里头遗址反映的是夏朝的遗址,安阳殷墟遗址反映的是商朝的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遗址。因此,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原文明的演进,故选D项;早期国家产生于夏朝,排除A项;统一国家的建立是在秦朝时期,排除B项;繁荣开放的时代是在隋唐时期,排除C项。
3.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
A.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有“灰烬”和被“烧炙”的痕迹可推断在山顶洞人时期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故选C项。使用打制石器在材料中并未体现,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的是半坡人而不是山顶洞人,排除B项;实行禅让制在尧舜禹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
4.“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研究“北京人”的直接证据是(  )
A.神话传说 B.化石遗迹 C.口述史料 D.史书记载
【答案】B
【解析】“直接证据”指能够直接说明历史主要事实的证据。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使用火。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由于北京人存在年代距今久远,研究北京人主要靠化石遗迹,化石遗迹成为研究“北京人”的直接证据,故选B。神话传说和口述史料都带有主观性,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故排除A.C选项。我国到商代才出现文字,所以没有当时记载北京人情况的相关史书,故排除D选项。
5.北京是旅游胜地,在这里可以看到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确,能够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火并保存火种。迄今为止,考古学家已经发现40多个个体直立人的化石和近10万件玉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故B符合题意。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不符合题意,故A排除。河姆渡人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不符合题意,故C排除。半坡人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不符合题意,故D排除。
6.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了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直立人遗址。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之一、材料最齐全的(  )
A.云南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D.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7.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片,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是(  )
A.图①中北京人没有穿衣物,图②中北京人穿了皮裙子,自相矛盾,说明画错了
B.图①和图②反映了北京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C.图①和图②反映了北京人勤劳勇敢,说明他们已经进化为晚期智人了
D.图①和图②反映了北京人有时在南方,有时在北方,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答案】B
【解析】北京人靠打猎为生,已懂得用树叶、动物毛皮等遮蔽身体,故A错误;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故B项正确;北京人是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为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及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考的证据,故C项错误;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不会种植农作物,故D项错误。
8.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上映时获得不错票房,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最好选择去(  )
A.云南 B.北京 C.浙江 D.陕西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体验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应该去170万年前的云南。
9.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答案】D
【解析】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因此,材料中“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的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其它选项所表达的内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为D。
10.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判断“山顶洞人”应在什么位置(  )
【答案】D
【解析】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因此,答案选D。
1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答案】C
【解析】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这种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因此,答案为C。
12.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北京人能够(  )
A.制造和使用工具 B.饲养家畜
C.从事农业耕作 D.人工钻木取火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表明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BC出现在原始农耕时期,D出现在山顶洞人时期。故选A。
13.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  )
A.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 B.《史记》中关于农业起源的记载
C.半坡粟类粮食作物的遗存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半坡粟类粮食作物的遗存属于考古发现的实物,最为可信,故选C项;玉器与农业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史记》的史料价值不如实物史料,故排除B项;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属于神话传说,可信程度较低,排除D项。
14.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打磨的石器、骨器、碳化稻谷、猪和水牛等家畜的骨头,还有陶器木制船桨和木制建筑残件等。这说明当时(  )
A.农作物品种得到改良 B.人们过着游牧生活
C.牛耕技术得到了发展 D.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答案】D
【解析】据“石器、骨器、碳化稻谷、猪和水牛等家畜的骨头”可知,其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说明原始农业已经产生,故选D项;河姆渡遗址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无法说明农作物品种得到改良,排除A项;据“木制建筑残件”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排除B项;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与“河姆渡遗址”不符,排除C项。
15.考古发现,地处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4300—4000年)出土了分别来自浙江良渚、山东大汶口和辽河流域的玉器。据此推测合理的是这些区域(  )
A.经济发达贸易频繁 B.存在文化交流
C.手工业的技术精良 D.农耕技术先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考古发现,地处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4300—4000年)出土了分别来自浙江良渚、山东大汶口和辽河流域的玉器”。据此推测合理的是这些区域存在文化交流。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经济发达、手工业和农耕技术,故排除A、C、D项。
16.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A.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 B.长江流域文化领先
C.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D.炎帝鼓励发明创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表明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彩陶的技术,并不断传承,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C项;彩陶最早出现在西北地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彩陶历史悠久,并未说明长江流域文化领先,排除B项;彩陶早在炎帝之前就已经产生,排除D项。
17.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
A.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可以得出本题的关键词句为,“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不仅包括各种动物作为食物,还有植物作为食物,因此可以推断出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故A正确;材料当中并没有涉及干栏式建筑的相关知识,所以B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家畜饲养范围的扩大,所以C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食物的多样化,而不是说动物和植物作为食物谁的占比更大,故D错误。
18.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D
【解析】据“粟”、“彩陶”等可知,该遗址可能是半坡遗址。半坡遗址是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D符合题意;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尚未培植农作物,排除A.B;河姆渡人培植的是水稻,排除C。故选D。
19.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原始社会半坡居民农耕生活的是(  )
A.铁制农具 B.司母戊鼎
C.鱼纹彩陶盆 D.刻有文字的甲骨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知识可知,最能反映原始社会半坡居民农耕生活的是鱼纹彩陶盆,故选C。
20.2019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
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C.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 D.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证明中国早期已经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而这些都是早期国家形态的表现,故选A;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领先世界和水平高,排除BD;C项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
21.“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有助于印证和推测“上限”的是(  )
A.北京人的发现 B.半坡遗址发掘 C.青铜工艺成就 D.铁制农具出现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上限指的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业遗址之一。B正确;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A错误;夏朝开始出现了最早的青铜器,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CD错误。综上故选B。
22.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栗粒 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作新石器时代。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是能够支撑题干论点的论据,故③符合题意;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是能够支撑题干论点的论据,故④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元谋人和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①②,ACD不符合题意
23.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不同 B.使用的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远古居民根据所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他们的住宅、食品、工具等都不尽相同,形成各自特色。如半坡人地处北方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冬冷夏热,住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冬暖夏凉;河姆渡人地处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雨,住干栏式建筑可以通风防潮,防蛇虫猛兽之害,上面住人,下面可以饲养牲畜。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等。因此,这种现象是自然环境不同造成的,故选A项,排除B.C.D项。
24.据考古发现,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等,都发现了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遗存,时间在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其中粟是下列哪一远古先民栽培的作物(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最早栽培了粟,C符合题意;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属于史前人类,尚未开始农作物栽培,排除AB;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栽培了水稻,排除D。故选C。
25.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城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与良渚古城遗址经济支撑最相似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答案】D
【解析】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D符合题意。距今约170万年前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人使用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的半坡原始居民在新石器时代已学会了人工取火以及保留火种,排除A.B.C。故选D。
26.中华文明主要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图1所示的文物出土于(  )
A.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辽河流域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会制造彩陶。故如图所示的文物出土于黄河流域。
27.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有关我国古代科技的公益广告,片中,袁隆平院土动情地说:“我们国家从六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袁隆平院士的结论来源于我国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该遗址所在地区是(  )
A.长江下游 B.长江中游 C.黄河中游 D.珠江流域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学生对于中国原始农耕区域的代表性农作物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造址是位于我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遗址,故选A项。
28.下列属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特点是(  )
A.已学会种植农作物 B.建造干栏式房屋
C.广泛使用打制石器 D.使用木结构水井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半坡原始过定居生活,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能够饲养家畜。河姆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是农作物是水稻,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陶器,能够饲养家畜,使用木结构水井,A选项符合题意。
29.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A.洞穴 B.干栏式房屋
C.搭上草棚的水井 D.半地穴式房屋
【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居住干栏式房屋,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30.按时间顺序,下列原始人类排列正确的是(  )
①山顶洞人 ②半坡原始居民 ③河姆渡原始居民 ④炎黄时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答案】D
【解析】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遗址。其中,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最具有代表性。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原始聚落遗址,这处遗址距今约6000年,定名为半坡遗址。因此,答案为D。
3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聚落 ④磨制石器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和聚落(定居生活),以及磨制工具的发展。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答案选D。
32.“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意在说明华夏族(  )
A.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 B.诸夏并存邦国林立
C.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 D.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的特点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的不同部落在不断的交流交往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故A项符合题意内容,故选A项。
33.“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华夏是也。”从这材料反映的是(  )
A.华夏民族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B.诸侯混战形成了华夏民族
C.民族融合杂居相处不断交往形成华夏民族
D.华夏民族是优秀的民族
【答案】C
【解析】根据“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币大同,渐化合以成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及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远古时期的部落互相交错,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故选C项;均与题干所述信息不符,排除A、B、D三项。
34.黄帝时代,先民学会了打井和养蚕缫丝,发明了文字,制定出历法和甲子,并开始“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据此可知,黄帝时代(  )
A.农耕文明高度发达 B.早期文明国家形成
C.聚族而居格局打破 D.华夏文明得以奠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黄帝时代,先民学会了打井和养蚕缫丝,发明了文字,制定出历法和甲子,并开始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可知,黄帝时期已经出现了早期文明形态,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故选D项;黄帝时代属于部落时代,农耕文明不发达,排除A项;早期文明国家形成于夏商周三代,排除B项;黄帝时代还属于聚族而居的时期,排除C项。
35.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丛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答案】C
【解析】从考古的文物中证实了传说的内容,说明传说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故选C项。传说与神话难免有虚构夸张的成分,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历史,排除A项;除了考古,文字史料也是了解历史的途径,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考古发现具有科学性,而传说并不一定准确且真实,说法错误,排除D项。
36.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可知,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先民的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A选项正确。民族意识已经超越了宗族观念,而不是对宗族观念的强化,故B选项错误。皇帝的地位得到了夏商周三族的认同,而不是各族,故C选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世袭制,故D选项错误。
37.“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等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游牧文明 C.海洋文明 D.神话传说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播种五谷”,因为播种五谷要耕地,所以叫农耕,属于农业。“养蚕缫丝”,是农业中的副业,也属于农耕的范畴。因此,题干材料“播种五谷”、“养蚕缫丝”都与原始农业生活有关,故选A项;游牧文明是中国北方、西北方才有,是随着水草的生长而迁徙,并不是中华文明核心,排除B项;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我国不属于海洋文明,排除C项;神话传说从本意来讲没有哪个国家文明的核心是神话传说,排除D项。
38.“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各去小异而 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中,使华夏民族“合以成一族” 的是(  )
A.尧、舜、禹 B.盘古、女娲 C.炎帝、黄帝 D.黄帝、蚩尤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传说中的炎帝、黄帝两个部落,在融合中形成中华民族的主干——华夏族,炎帝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9.下列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可知,本题的关键词为“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并结合所学可知。A尧、B黄帝、C舜、D禹。其中A.B.C均为部落联盟酋长,而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故大禹既是部落联盟首领又是奴隶制国家国王。故答案为D。
40.《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什么制度?(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上古尧舜禹时期,部落首领的更换采取禅让制,禅让制下选材的标准是能力与品德。所以选贤与能指的是禅让制。所欲,答案是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1.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一种制度?写出一位由这一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4分)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指哪一制度代替了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这一制度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4分)
【答案】
(1)禅让制(2分),尧舜禹任写一位。(2分)
(2)世袭制(2分)夏朝。(2分)
【解析】
(1)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完敲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阶级分化愈加严重。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4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几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12分)
(方式一:时政学史)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1)“轩辕”指的是谁?(2分)他和另一位神农氏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分)
(方式二:歌谣学史)
夏建国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从此家天下变公天下。夏 A (人名) 本是亡国君,商汤灭夏建商朝。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商周决战在 B (地名),纣死商亡西周立。
(2)请在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将歌谣补充完整A. B. (2分)
(方式三:图片学史)如图
(3)上面两幅图片表明原始人类已经过上定居生活。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居住 的房屋。(2分)如果你有幸到两地做客,他们招待的食物是什么?(2分)造成上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
(1)黄帝;人文初祖。
(2)桀;牧野。
(3)半坡人;河姆渡人;粟;水稻;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
【解析】
(1)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带的商部族逐渐强大,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族,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3)图一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半坡人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图二为,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第1页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1930年发现的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一批石器、骨器、角器,还出土了一批穿孔的兽牙、海蚶壳、钻孔的石珠和小砾石等装饰品。”材料表明山顶洞人(  )
A.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原始人类 B.已经有了审美的意识
C.手工制造业已达到发达水平 D.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2.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以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共同见证了(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开放的时代 D.中原文明的演进
3.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
A.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
4.“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研究“北京人”的直接证据是(  )
A.神话传说 B.化石遗迹 C.口述史料 D.史书记载
5.北京是旅游胜地,在这里可以看到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6.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了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直立人遗址。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之一、材料最齐全的(  )
A.云南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D.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7.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片,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是(  )
A.图①中北京人没有穿衣物,图②中北京人穿了皮裙子,自相矛盾,说明画错了
B.图①和图②反映了北京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C.图①和图②反映了北京人勤劳勇敢,说明他们已经进化为晚期智人了
D.图①和图②反映了北京人有时在南方,有时在北方,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8.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上映时获得不错票房,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最好选择去(  )
A.云南 B.北京 C.浙江 D.陕西
9.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10.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判断“山顶洞人”应在什么位置(  )
1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12.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北京人能够(  )
A.制造和使用工具 B.饲养家畜
C.从事农业耕作 D.人工钻木取火
13.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  )
A.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 B.《史记》中关于农业起源的记载
C.半坡粟类粮食作物的遗存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
14.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打磨的石器、骨器、碳化稻谷、猪和水牛等家畜的骨头,还有陶器木制船桨和木制建筑残件等。这说明当时(  )
A.农作物品种得到改良 B.人们过着游牧生活
C.牛耕技术得到了发展 D.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15.考古发现,地处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4300—4000年)出土了分别来自浙江良渚、山东大汶口和辽河流域的玉器。据此推测合理的是这些区域(  )
A.经济发达贸易频繁 B.存在文化交流
C.手工业的技术精良 D.农耕技术先进
16.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A.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 B.长江流域文化领先
C.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D.炎帝鼓励发明创造
17.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
A.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18.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19.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原始社会半坡居民农耕生活的是(  )
A.铁制农具 B.司母戊鼎
C.鱼纹彩陶盆 D.刻有文字的甲骨
20.2019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
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C.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 D.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
21.“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有助于印证和推测“上限”的是(  )
A.北京人的发现 B.半坡遗址发掘 C.青铜工艺成就 D.铁制农具出现
22.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栗粒 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不同 B.使用的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
24.据考古发现,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等,都发现了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遗存,时间在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其中粟是下列哪一远古先民栽培的作物(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5.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城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与良渚古城遗址经济支撑最相似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26.中华文明主要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图1所示的文物出土于(  )
A.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辽河流域
27.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有关我国古代科技的公益广告,片中,袁隆平院土动情地说:“我们国家从六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袁隆平院士的结论来源于我国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该遗址所在地区是(  )
A.长江下游 B.长江中游 C.黄河中游 D.珠江流域
28.下列属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特点是(  )
A.已学会种植农作物 B.建造干栏式房屋
C.广泛使用打制石器 D.使用木结构水井
29.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A.洞穴 B.干栏式房屋
C.搭上草棚的水井 D.半地穴式房屋
30.按时间顺序,下列原始人类排列正确的是(  )
①山顶洞人 ②半坡原始居民 ③河姆渡原始居民 ④炎黄时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3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聚落 ④磨制石器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2.“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意在说明华夏族(  )
A.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 B.诸夏并存邦国林立
C.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 D.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33.“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华夏是也。”从这材料反映的是(  )
A.华夏民族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B.诸侯混战形成了华夏民族
C.民族融合杂居相处不断交往形成华夏民族
D.华夏民族是优秀的民族
34.黄帝时代,先民学会了打井和养蚕缫丝,发明了文字,制定出历法和甲子,并开始“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据此可知,黄帝时代(  )
A.农耕文明高度发达 B.早期文明国家形成
C.聚族而居格局打破 D.华夏文明得以奠基
35.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丛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36.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37.“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等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游牧文明 C.海洋文明 D.神话传说
38.“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各去小异而 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中,使华夏民族“合以成一族” 的是(  )
A.尧、舜、禹 B.盘古、女娲 C.炎帝、黄帝 D.黄帝、蚩尤
39.下列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
40.《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什么制度?(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1.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一种制度?写出一位由这一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4分)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指哪一制度代替了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这一制度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4分)
4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几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12分)
(方式一:时政学史)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1)“轩辕”指的是谁?(2分)他和另一位神农氏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分)
(方式二:歌谣学史)
夏建国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从此家天下变公天下。夏 A (人名) 本是亡国君,商汤灭夏建商朝。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商周决战在 B (地名),纣死商亡西周立。
(2)请在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将歌谣补充完整A. B. (2分)
(方式三:图片学史)如图
(3)上面两幅图片表明原始人类已经过上定居生活。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居住 的房屋。(2分)如果你有幸到两地做客,他们招待的食物是什么?(2分)造成上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