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6 17:0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课堂导入
图片表明:二战前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课堂导入
评价目标
评价任务
思维导图
中考演练
*知道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启示、苏联解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苏 联
波兰
罗马尼亚
匈牙利
保加利亚
民德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巴尼亚
亚洲六国:
中国
老挝
越南
朝鲜
蒙古
柬埔寨
拉美一国:
古巴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
从图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课本83页,联系下图,说一说二战后欧亚诞生了哪些社会主义国家?
评价任务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 外,经济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1)经济:
苏联模式的推广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政治:
实质:
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建立经互会
建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材料: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探究:如何评价经互会的影响?
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对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其它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而同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中苏关系
(2)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1)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回顾苏联(俄)的发展历程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逝世
1926年,工业化
1928年
“五年计划”
1936年,新宪法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改革的背景:
(1)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协调 ,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
(2)苏联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why
1、赫鲁晓夫改革
主要措施
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D
评价: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弊端,且存在严重偏差。
评价任务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
掘墓人: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守墓人:从根本上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新政策
重工业
军事
②评价:其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戈尔巴乔夫改革
a、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果。
b、后又进行政治改革。
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53年 1964年 1985年
重心措施
结果 评价
比较苏联三任领导人的改革
经济改革,
尤其是农业
经济改革,
尤其是重工业
先经济改革,
后政治改革
失 败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虽然突破了苏联模式,但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年任苏共总书记)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有人评述苏联的改革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僵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具体表现:
①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②经济上: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其实质就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典型事例: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两德合二为一(德国统一)
南斯拉夫联盟一分为五
改国名、改国旗等等
评价任务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波兰
东欧剧变:罗马尼亚
2、苏联解体
经过回放:
…………………………………………………………………………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为什么呀?
①照搬苏联模式(致国家政治、经济问题突出),进行的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1991年8月19日为了挽救苏联,苏共8名高官发动政变
东欧巨变的原因
②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
③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②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外部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
材料一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事件的爆发。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材料二 伴随着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发展,社会日益动荡。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年的历史反对马列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内部进一步分化,400多万党员退党。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个加盟共和国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3、外部原因:
苏联模式的弊端。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⒈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影响: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
2、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研讨
第一次
世界
大战

凡尔赛

华盛顿
体系

第二次
世界
大战

两极格局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超多强
如何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②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阴谋。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
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能力提升
认识:
启示: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
量的壮大
东欧剧变
① 增多,由一国发展为多国。
②1949年, 成立。
③1950年,中苏缔结 。
经互会成立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社会主义国家
没有取得成效
—直接导致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思维导图
1、(2021·辽宁阜新·中考真题)东欧剧变在政治上的表现
A.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D.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A
中考演练
2、(2021·湖南衡阳·中考真题)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成效都不大,其根本原因是没有
A.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改进新经济政策不足之处
C.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实行多党执政的政治体制
C
3、(2021·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1991年底苏联解体,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是( )
A.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体制
B.依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C.以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
D.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