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上12-15课)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上12-15课)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7 16:3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三单元(上12-15课)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件)
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复习
评价目标
时空学史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中考演练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汉武帝(剧照)
时空学史
知识点一: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政治措施
经济措施
思想措施
对外措施
结果意义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
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朝廷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学立为正统思想
多次出兵匈奴:有利于缓解边疆局势和社会稳定
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沟通交流
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发展,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促进了儒学文化的传播,沟通了西域各族往来,开拓了我国边疆
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标要求
知识梳理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措施:主父偃-推恩令
巧妙之处:不费一兵一卒削弱诸侯势力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对地方的统治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焚书坑儒
实质:思想专制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汉代讲经图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汉-五铢钱-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图说历史
辨别异同
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相同点 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实质 文化专制的表现。 不同点 方式 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极其粗暴野蛮的破坏。 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结果 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巩固了统一。
新时代下如何对待儒家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相结合,促进时代进步与发展
前140年策问董仲舒
前131年举天下贤良
前127年颁布推恩令
前124年设立太学
前118年铸五铢钱
前119年漠北之战
前119年盐铁官营
前112年酎金夺爵
前110年置平准
前89年罪己诏
汉武帝的一生
前期
中期
晚期
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局面。但连年征战,耗费巨额钱财,大肆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
核心素养
考点二 东汉的建立和衰亡
1.东汉的建立
(1)时间: 建立者: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公元25年
刘秀(光武帝)
洛阳
知识梳理
2.东汉的衰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后期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2)黄巾起义
创立太平道的张角于184年领导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3)都城: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早逝
幼主继位
_____听政
皇帝长大
依靠____
诛杀_____
夺回君权
____得宠
把持朝政
权力的游戏
太后
宦官
外戚
宦官
_____专权
大权旁落
外戚
核心素养
母后临朝,
外戚势力膨胀,君权旁落,
要掌权,依靠宦官
夺回君权
把持朝政
皇权衰弱、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社会混乱、东汉衰亡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示意图

外宦乱政 朝纲不振
核心素养
1、原因:
2、表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
(2)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1.直接原因是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皇帝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太后主持。
其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3、危害: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核心素养
考点三 丝绸之路
课标要求
    两汉时,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公元前138年,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为了加强与西域的联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
(2)目的:
(3)意义:
知识梳理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3)作用:
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再到欧洲。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西汉
唐太宗
武则天
元朝
康熙
乾隆
1876—1878
西域都护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北庭都元帅府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伊犁将军
土尔扈特部回归
平定准葛尔叛乱
左宗棠收复新疆
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辖
3.西汉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长安
河西走廊
敦煌
鄯善
阳关
玉门关
于阗
疏勒
大宛
葱岭
塞琉西亚
西

大月氏








西安西北
和田南
若羌
巴格达
(古 罗 马)




咸海
(波斯湾)
喀什
敦煌西


河西
走廊




西



欧洲
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把这条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核心素养
陶器
苜蓿mùxu
苜蓿
葡萄
汗血马
丝绸
胡琴
核桃
铁器
造纸术
魔术
佛教
凿井技术
瓷器
魔术
胡琴
佛教
玻璃
玻璃
核桃
对号入座
西域传入中原
中原传入西域
瓷器
造纸术
丝绸
铁器
陶器
凿井技术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一带一路增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促进了经济共同发展,完善了世界贸易体系,顺应了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核心素养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考点四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1.造纸术
(1)发明:
(2)改进:
(3)作用:
课标要求
西汉时期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术的传播
公元4世纪(朝鲜)
公元7世纪(日本)
公元8世纪 阿拉伯国家
公元12世纪(非洲)
公元12世纪(欧洲)
公元16世纪(美洲)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公元19世纪(大洋洲)
核心素养
2.医学
(1)张仲景:
(2)华佗:
东汉末年
发明 “麻沸散”,创编 “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①时间:
②成就:
③评价:
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①时间:
②成就:
东汉末年
3.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
(2)内容:
(3)体例:
(4)特点:
司马迁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兼具文学和史学价值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
《史记》为何是二十四史之首,千百年来为世人传颂?他有何特别之处?
(从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和著史原则等方面思考)
历史的思想者
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辱使命也是英雄。例如项羽本纪。
特别之处之一 价值观
材料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特别之处之二 底层视角
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共同组成历史。为刺客列传,为布衣立言。例如为荆轲等撰写刺客列传。
特别之处之三 秉笔直书
材料二:司马迁著史难能可贵之处,是其观察历史、再现历史有突出的平民视角,…… 成为真正记载社会各阶层人物活动的一代“全史”。 ——陈其泰,《为平民阶层出身的人物立传》,《求是学刊》。2015年04期,第140页。
材料三:司马迁在《史记》……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姿态,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秉笔直书,……正是他"史德"的集中体现。
——周虹云,《司马迁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09期,第40页
站在一个史学家的高度,对历史上颇受争议的帝王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例如秦始皇本纪。
核心素养
4.佛教和道教
(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开始广泛传播。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兴起于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都是道教早期的创始人。
构建单元知识体系:7分钟
要求:
(1)体现单元重点知识,理清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适当延伸拓展;
(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3)形式多样:思维导图、知识框架、时间轴、知识树等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1、(2021·湖南中考真题)汉武帝为筹措对匈奴作战的经费,向地方富商借贷,但有些富商大贾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对此,汉武帝
A.颁布推恩令 B.统一度量衡
C.实施盐铁官营专卖 D.命张骞通西域
C
中考演练
2、(2021·广西中考真题)历代王朝的变革,都必须顺应时代需求。汉武帝用惊人的“智慧”开创了大一统局面,在其多种“智慧”中,思想上推崇的是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A
3、(2021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历史试题)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表现在
A.推行郡县制度 B.实行分封制度
C.建立刺史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C
4、(2021·山西中考真题)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婶,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B
5、(2020年山东临沂)毛泽东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批注中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该皇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督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D
6、(2020年广东)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C
7、(2021·四川宜宾市·中考真题)在下列村料中,属于研究“古丝绸之路”第一手史料的是( )
A.长篇历史小说《张骞大传》 B.连环画《安西都护府》
C.邮票《玄奘西行求法》 D.丝绸之路上唐代遗址出土的罗马金币
D
8、(2021·辽宁中考真题)公元前60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B
9、(2021·贵州中考真题)中医是中国“国粹”之一,中国古代中医学人才辈出。东汉名医张仲景的成就是
①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②发明了“麻沸散”
③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 ④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C
10、(2021·辽宁中考真题)《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辩正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这部著作的作者是( )
A.华佗 B.蔡伦 C.张仲景 D.王祯
C
11、(2021年广西柳州市中考历史试题)“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调、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这句话说明丝调之路促进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民族融合的加强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中外文明的交流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