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油画》教学设计
课程类型:欣赏·评述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画与油画在绘画工具、技法、装裱上的不同特点对画面效果的影响。
2、通过感受中国画与油画作品的艺术境界,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懂得欣赏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
认识中国画与油画在绘画工具、技法和装裱上的不同,并学会欣赏作品。
教学难点:
培养审美情趣,懂得简单地评析中国画与油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作品,激发兴趣。)
先展示中西方传统绘画形式——中国画作品和油画作品的图片给学生,导入课题。再展示中国画和油画实物作品,让学生对比区分,并简答出两幅作品画面的直观感受。
(一般学生能说出画风上中国画多写意即意境美,油画多写实)
二、对比欣赏作品,初次分类绘画工具
请一名学生,根据中国画与油画作品各自特点,尝试进行分类,师生配合互动。
基本工具:
1宣纸(柔软地特点使中国画易营造晕染效果;加工程度:生宣和熟宣)
亚麻布(油画在布上作画)
2底料(油画布打底)
3钉枪(固定油画布)
4水、墨和松节油(中国画又称水墨画,其重要媒介为水和墨,油画主要媒介为松节油等调和油)
5毛笔、油画笔、刮刀(毛笔为圆头,笔毛软,适合在宣纸上作画,笔杆上下一般粗,则握笔更舒适;油画笔为扁头,适合在布上作画,笔杆上细下粗,则握笔更舒适)、刮刀(尖锐工具在油画布上作画,其作品笔触明显)
6颜料(国画颜料多为矿物质、植物等胶性颜料;油画颜料为油性颜料)
7调色盘、油壶(油画调色盘附带油壶,并演示手握调色盘的方式)
8毛毡(吸水)
再次感受中国画和油画绘画工具的不同,对画面效果的影响
观看课件,回顾感受中国画与油画绘画工具的不同。
中国画:工具讲究,托物言志,更具情怀。重点讲毛笔和宣纸的文化
油画:1简单介绍画前,油画框及画布制作流程;2刮刀:展示作品,笔触明显
四、对比分析作品绘画技法的不同,深入了解油画与中国画的特点
西方油画最突出的特点是求真写实,追求真实地表现事物的形貌色彩(写实)。
中国画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真实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写意)。
对比分析作品:
《太白行吟图》和《阿尔若芬尼夫妇像》——线条上中国画更显著
《多寿桃框图》和《水果篮》——油画更注重立体感
《庐山高图》和《林间小道》——中国画更注重视域之广
《淮扬洁秋图》和《睡莲》——色彩上油画多艳丽、国画多淡雅
《古人造像》和《倒牛奶的女仆》——油画注重背景,中国画也“注重”背景
五、回顾与小结——中国画与油画技法上的区别
不同点 中国画 油画
线条 显著 不显著
立体感(光影) “不注重” 注重
色彩 多淡雅 多艳丽
视域(透视) 广(散点) 较广(焦点)
背景 “注重” 留白艺术 注重
装裱
1 中国画多为卷轴形式;油画多为油画框进行装裱。简要说明装裱与画面的色调和谐,让学生对装裱作品有初步审美判断
2 三分画七分裱(突出装裱重要性)
七、课外延伸
感受中国画大师——倪瓒作品《六君子图》的艺术境界
简要介绍倪瓒作品画风和生活状态及癖好。
播放:相关视频
八、总结:不同绘画的表现形式是多元文化的表现形式
教学反思:
美术欣赏课是很多老师都不愿触及的课程。知识性较强的课程不如实践类的课程容易上的生动活泼,更容易调动学生。没有知识性的课程即使在形式上眼花缭乱,也只是华而不实,当然,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解更是远远背离了学生学习规律和新课改的精神。如何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所有课程都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在欣赏课上尤为突出。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课型,课前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风格特点,感受其给人们所带来的美感享受。在执教这一课时,如何才能上得既不失趣味性又让人感觉很有美感很有深度是我比较关注的。但是上完后,我突然觉得这一课的设计内容还是少了一些,而让学生充分思考,积极参与远远胜过课堂上有限的讲解。
当然,美术课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我觉得这一课还是要充分体现老师“导”的作用。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控制课堂的气氛,把握课程的节奏。在关键点上要点到位。在本课中,有几个关键点,一个是出示了两幅实物作品,使大家有意识地对比油画和国画究竟哪一个更美?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发现国画和油画的区别,了解中国画和油画的特点,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也是为了让大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观,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画和油画是不同文化下的产物。一个是让大家思考是不是只有画的像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指明好的作品既有形似也有神似,审美标准不应是片面单一的。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懂得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追求笔墨韵味与情感思想合二为一,通过对中国画工具的讲解和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画艺术不求形似,而求神似,是画家追求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除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也让学生掌握今后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牢牢把握画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欣赏艺术作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上完这一节课,我的体会是:上欣赏课,一定要鼓励学生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样既可以防止课堂枯燥、成为老师一言堂,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