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案+课件(28张PPT)+练习(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案+课件(28张PPT)+练习(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6 21:55:45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重点难点】
1.诵读文本文言知识积累。
2.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为我们留下许多治世为人的智慧。他周游列国,不辞劳苦;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今天我们读《论语》,不仅在于了解儒家思想,更在于瞻仰孔子之为人。
二、解题。
1.《论语》: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2.四弟子: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侍坐:古代臣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起陪伴长辈。“陪长者闲坐”,这样的语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3、自主阅读。
(一)参照注释,翻译文章。
(二)梳理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2.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3.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4.句式
状语后置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
(2)摄乎大国之间。(在大国之间夹处。)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用军队施加给他,用饥荒接续。)(直译)
(4)异乎三子者之撰。 (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5)浴乎沂,风乎舞雩。 (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6)为国以礼。(用礼治理国家。)
宾语前置:(1)毋吾以也。  (没有人用我了。) (2)不吾知也。( 别人不了解我。)
(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呢?)
5.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2)比及三年:比及,到。   
(3)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4)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5)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6)咏而归:咏,唱歌。    (7)吾与点也:与,赞成。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6.一词多义
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如 (1)如或知尔(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为 (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 (2)愿为小相焉(做)
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任用,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1、四人“侍坐”,所谈话题是什么?
明确:他们谈的是“志向”。一个人的志向会影响到他一生的努力和发展。可见孔子对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
2、围绕这个“志”,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是写了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弟子言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评志
五、研读文本。
(一)弟子言志
1.四人的志向分别是什么?摘录原文,并作解释。
明确: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要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侧重强国)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 ……咏而归”
春游图: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个二十岁的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把自己融会进去,与天地在一起共同迎来一个蓬勃的时候,当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了。
2.四个人有怎样的个性?
明确:(1)子路——有抱负、鲁莽轻率、性急口快、 自负。
从“率尔”一词可以看出,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
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2)冉有:谨慎小心,谦虚退让,畏缩畏脚。
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是一个外交家,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他边鼓瑟边听,当孔子要他谈谈时,他才“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稳稳地平和道来,体现出他超脱的思想,持重的举止,以及高雅的风度。
(2)夫子评志
1.对于弟子不同的志向,孔子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评价?
明确:子路——哂之;冉有、公西华——不置可否;曾皙——与之
2. 夫子对子路为何”哂“之?对冉有、公西华为何不置可否?结合文本,参考相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资料补充: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明确:对子路——微笑中带有委婉的批评,不是笑他志向低,而是不满他的鲁莽轻率,说明子路本身内心缺失一种礼让谦恭,这与孔子所提倡的礼是相违背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对冉有:孔子鼓励冉求管好一个国家,表扬其谦逊态度,但也从他的话语中也读出孔子暗示冉有不该畏缩不前。
对公西华:公西华很重礼治,年纪最小,态度更见谦恭,夫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鼓励公西华增强信心,勇挑重任。
3. 合作探究: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小组自由讨论。
资料补充: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一《论语·雍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一《论语·颜渊》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一《论语·公冶长》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一一《论语·公冶长》
参考观点:
(1)曾皙描述是一个非常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太平盛世,国泰民安,这正是孔子所向往的一个理想境界,是其治国追求的终极目标。
(2)孔子有感于自己一生际遇,孔子的思想主张没能得到列国的认可、赞同。心怀抱负,却颠沛踬醅,因而晚年采取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消极避世行为,这种想法正好得到了曾皙的迎合。
(3)《礼记》:“舞雩,祭水旱也“。曾皙结合“国情”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也符合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的思想。
(4)孔子赏识曾皙的徜徉山水、“咏而归”,赞成曾皙以“乐”从内在培养成和谐性情。而子路等三人则是从外在按“礼”行动。后者是外在的力量,前者是先从内心迸发出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首要的。这是曾皙对自我道德修养的一种体现,从内心首先让自己做到谦恭礼让,奉行真善美。
(三)通过本文对孔子的刻画,你觉得孔子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1.怀揣着以礼治国的理想,以仁为核心。
2.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循循善诱、热情地鼓励。
六、课后练笔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通过本文的学习及相关资料的阅读,请谈谈你对孔子“仁”的思想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不少于200字。(共28张PPT)
儒家文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论语》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侍坐
四弟子: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侍坐:古代臣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起陪伴长辈。“陪长者闲坐”,这样的语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自主阅读】
1.参照注释,翻译文章。
2.梳理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
【课堂检测】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2、莫春者,春服既成   
3、唯求则非邦也与
希,通“稀”,稀疏。
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与,通“欤”,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  
2、加之以师旅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
2、风乎舞雩  
3、三子者出,曾晳后   
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后,名作动,落后
风,名作动,吹风
三、活用现象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勇,形作名,勇气
四、句式 
以吾一日长乎尔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异乎三子者之撰
状语后置    
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    
在大国之间夹处。    
用军队施加给他,用饥荒接续。(直译)
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四、句式 
浴乎沂,风乎舞雩
为国以礼
状语后置    
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用礼治理国家。   
四、句式 
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    
没有人用我了。    
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呢?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  
2.比及三年
3.且知方也
4.舍瑟而作
5.何伤乎 6. 咏而归
7.吾与点也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居,闲居,平时在家。    
比及,到。   
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舍,放下;作,起。
何伤,何妨。
咏,唱歌。
与,赞成。
让,谦让
六、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且知方也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方圆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代词,你们
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六、一词多义 
3、如
(1)如或知尔  (2)如五六十
(3)如其礼乐
4、为
(1)由也为之
(2)愿为小相焉
假如   
或者
管理,治理
做  
至于   
六、一词多义 
5、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俟君子
因为,介词   
任用,(停止),动词
做、为,动词
用,介词  
而,连词   
【整体把握】
1.四人“侍坐”,所谈话题是什么?
2.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弟子言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评志
“志”
问“志”
述“志”
评“志”
【研读文本】
1.四人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他们有怎样的个性?
2.孔子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评价?
阅读文本,分析四人的志向,完成表格。
人物 志向 性格 孔子评价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侧重强国
侧重富民
愿为小相
春风沂水
有抱负、鲁莽轻率、性急口快、 自负。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畏手畏脚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哂之
不置可否
不置可否
与之
夫子对子路为何”哂“之?
对冉有、公西华为何不置可否?为何感叹“吾与点也”?
孔子评志
【合作探究】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对子路:“哂”,是微笑中带有委婉的批评,不是笑他志向低,而是不满他的鲁莽轻率,说明子路内心缺失一种礼让谦恭,这与孔子所提倡的礼是相违背的。
2.对冉有:鼓励冉求管好一个国家,表扬其谦逊态度,但也读出孔子暗示冉有不该畏缩不前。
3.对公西华:公西华很重礼治,年纪最小,态度更见谦恭,夫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鼓励公西华勇挑重任。
孔子对弟子的态度
为何感叹“吾与点也”?
孔子评志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一《论语·雍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一一《论语·公冶长》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一《论语·颜渊》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一《论语·公冶长》
吾与点也
曾皙描述是一个非常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太平盛世,国泰民安,这正是孔子所向往的一个理想境界,是其治国追求的终极目标。
孔子有感于自己一生际遇,孔子的思想主张没能得到列国的认可、赞同。心怀抱负,却颠沛踬醅,因而晚年采取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消极避世行为,这种想法正好得到了曾皙的迎合。
《礼记》:“舞雩,祭水旱也“。曾皙结合“国情”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也符合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的思想。
孔子赏识曾皙的徜徉山水、“咏而归”,赞成曾皙以“乐”从内在培养成和谐性情。而子路等三人则是从外在按“礼”行动。后者是外在的力量,前者是先从内心迸发出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首要的。这是曾皙对自我道德修养的一种体现,从内心首先让自己做到谦恭礼让,奉行真善美。
从作者对孔子在问志和评志中刻画,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形象的人?
怀揣着以礼治国的理想,以仁为核心。
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循循善诱、热情地鼓励。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通过本文的学习及相关资料的阅读,请谈谈你对孔子“仁”的思想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不少于200字
【课后练笔】《侍坐》同步检测
一、课内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毋吾以也 “以”同 2.鼓瑟希 “希”同 3.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同
(二)词类活用
1.如会同,端章甫
2.浴乎沂,风乎舞零
3.三子者出,曾后
4.异乎三子者之撰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三)特殊句式
1.不吾知也!
句式:
译文
2.则何以哉
句式:
译文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句式:
译文:
4.异乎三子者之撰
句式
译文:
5浴乎沂,风乎舞零
句式:
译文:
6可使有勇。
句式:
译文:
(四)一词多义
1、方
①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①加之以师旅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3、与
①吾与点也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③呼尔而与之
4、乎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何伤乎 ④风乎舞零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加之以师旅
③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④毋吾以也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 ②舍瑟而作 ③非诸侯而何
(五)古今异义
1.童子六七人
古义: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2.宗庙之事,如会同
古义: 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1.千乘,周制国家有事,侯出车千乘,故以“千乘”为诸侯国或诸侯的代称。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战国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2.饥馑,泛指饥荒。饥,指蔬菜歉收。馑,指谷物不熟。
3.宗庙,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是人们为亡灵建造的寄居之所。除天子设七庙、诸侯五庙,大夫、土、庶人皆可设庙,以祭先祖。
4.冠者:成年人。古时,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5.相,文中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七)默写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诸侯祭祀、朝见天子之事,他说:“ , 。”
3.曾皙描绘了在大自然里沐浴、吹风,一路酣歌而还的美丽动人的形象: , , 。
二、课外阅读。
材料一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论语·宪问》)
材料二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注]反坫(dian):厅堂上用以放置器物的土台
1.两则材料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 和 。
2.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孔子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评价管仲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参考答案】
一、(一)通假字
1已,止 2.稀,稀疏 3.暮,晚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3.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
4.动词用作名词,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5.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大相
(三)句式
1.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吾也”译文:不了解我啊!
2.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则以何哉”。译文: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3.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师旅加之,以饥因之”。译文: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
4.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乎三子者之撰异”。译文:(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5.句式:状语后置句,译文: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零台上吹吹风
6.句式:省略句,“使”后省略“之”译文: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
(四)一词多义
1.①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②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③副词,正
2.①加到…上②增加③虚夸,夸大
3.①赞成②语气助词,表示疑问③给予
4.①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②介词,与,和③语气词,表示反问④介词,相当于“于”,在
5.①因为②介词,用③做④同“已”止
6.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顺承③连词表并列
(五)1.少年,未成年的男子。2。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六)1R 2ד饥指谷物不熟,“馑”指蔬菜歉收。3×古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土一庙,庶人不准设庙4×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成年。
(七)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端章甫,愿为小相焉3.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二、课外阅读。
1.仁者,不知礼
2.材料一:社会贡献;材料二:维护礼制
孔子仁爱观主要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评价不拘泥于小节小信,从实际出发,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