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2014年他在河南兰考调研时会见并称赞焦裕禄的子女们继承了好家风,2016年12月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公民道德养成的起点,好家风支撑的社会必然是公民道德弘扬的社会。由家庭这个私德领域到反映社会风气的公德领域,优秀家风的传承,特别是先进模范人物的优秀家风,起到了榜样和表率作用。
公民道德是每一个国家公民都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从宏观层面来说,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履行公民道德规范是维护良好公共秩序的基本保障,实施的手段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发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化作用,使得履行道德规范的意识内化为公民的自觉意识。从微观层面来说,作为公民对自己的国家负有责任,其中包括在道德上身体力行,遵纪守法,履行道德责任并享受相应的道德权利。这种公德的养成虽然有着国家道德教育体系内的硬举措,但是仍然需要社会成员自觉达成家庭教育和国民教育的一致性,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社会的德,个体家庭作为私德存在的主要场所,所形成的好家风能够为公民道德养成创设良好家庭环境,成为公民道德养成的社会细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家风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家训中的优秀道德规范已经广为流传。这些优秀家风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是社会风气的稳定器。
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有机构成仍然是千万个家庭,诸多现代社会公共道德理念例如忠诚、责任、亲情、公益等需要在家庭中涵育,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为公民美德培育厚植情感基础。中国家庭传统注重言传身教,重视感恩、孝敬、尊老爱幼等良好道德品行的传承,由此形成的优良家风构成了社会风气的底色,其中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支撑。我国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中的家庭美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
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还须更好地传承红色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我们需要全面把握老一辈共产党人在家风建设中铸就的“红色”之魂,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使自己始终成为红色家风的优秀传承者和模范建设者。
(摘编自刘琳《弘扬优良家风营造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光明日报》2020年8月1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公民道德养成的起点,是公民道德弘扬的主要阵地。
B.不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来讲,公民道德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
C.《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已经广为流传,这两本家训是社会风气的稳定器。
D.我们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的首要条件是: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家风建设的经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几次引用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目的是论证家庭家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重要作用。
B.文章论述了弘扬优良家风的重要性——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作风支撑起社会的好风气。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
D.文章第4段论述现代社会公共道德理念时,举了“忠诚”“责任”“亲情”“公益”等例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社会成员必须履行公民道德规范,要做到这点,实施的手段主要是道德教育。
B.在道德上身体力行,遵纪守法并认真履行道德责任的公民也享受相应的道德权利。
C.作为私德领域的个体家庭,其形成的好家风能够为公民道德养成创设良好家庭环境。
D.家风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资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不错。尽管今年局部旱涝灾害较重,但灾后生产恢复及时有效,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秋粮长势普遍好于上年。
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对维护粮食安全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曾几何时,面对国内粮价高于国外粮价的情况,有人提出“自己产粮不如从国外买粮”;面对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收购和仓储面临“甜蜜的烦恼”,有人提出“种粮储粮越多,财政负担越大”。在这些议论面前,中央始终重视粮食生产,没有改变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向。
从长远来看,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一是,耕地保护形势比较严峻。未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势必将占用部分农田,要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好占补平衡政策,发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二是,粮食单产提高面临瓶颈。这就要求不断攻关占领科研高地,不断推广新技术,把成果送进田间,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三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积极性。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必要的利益激励,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材料二:
“节约粮食,浪费可耻”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一些人往往难以做到。有的觉得点菜必须满满一桌才“够排场”,有的认为“光盘”会被瞧不起,还有的感觉打包食物“跌份儿”……在“面子文化”的驱使下,“吃什么”成了身份的象征,“点多少”有了攀比的意味,助长了浪费现象。
事事顾“面子”,难免丢“里子”。点一桌菜、铺张浪费并不是餐桌礼仪的一部分。相反,勤俭节约、合理消费才是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四川成都一些餐馆开展了“光盘”即送优惠券的活动,陕西西安将存在浪费严重的单位列入“黑名单”并通过媒体曝光。多措并举,树立起让浪费者丢面子、让节约者有面子的新理念,必将推动形成反对浪费、节约粮食的好氛围。
(摘编自孟祥夫《破除面子文化》,《人民日报》2020年8月21日)
材料三:
法治是解决食物浪费、树立节约新风的重要方式。必须加强防治食物浪费立法,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和杜绝粮食收储过程中和食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浪费现象,以法治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和各相关环节中的粮食、食物、食品浪费行为,改变餐饮消费陋习,倡导以节约节俭为核心理念和价值导向的文明消费方式、生活方式。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要求的必然要求和实际行动,也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反对餐饮浪费、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8月27日18版)
4.下列对“粮食安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年我国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不错,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秋粮长势普遍好于上年,即使如此,粮食安全这根弦也需要再绷紧一些。
B.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之一,在国内外一些不当议论面前,中央始终重视粮食生产,从来没有改变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向。
C.从长远看,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可以实施两战略;一是保护耕地,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二是推广新技术,实施“藏粮于技”战略。
D.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不论形势如何变化,对维护粮食安全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其战略眼光可见一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未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势必将要占用部分农田,所以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对此,除了加强对耕地保护外,还要发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B.目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国家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必要的利益激励,并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C.“破除面子文化”需要多措并举,除了公民自身加强修养外,媒体也可以对浪费严重的现象予以曝光。使得全社会形成反对浪费、节约粮食的氛围。
D.法治是解决食物、树立节约新风的重要方式,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尚的重要途径。
6.如果学校开展“节约粮食,浪费可耻”的倡议活动,你打算如何响应学校的倡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当 家
马宝山
旧时候的当铺几乎都是一个样子,进门是厅堂,左右两侧各摆着两把椅子,当间是小茶桌。这是为一些有颜面的当家预备吃茶歇脚用的。当铺的柜台搭得都很高,上半截是格栏窗,中间开一个小窗口,是收当货用的。当铺的老板或是伙计高高站在柜台里,居高临下接货。不管什么人来当货,只要站到这个高高的柜台下面,人就矮了半截儿。
有人来当的是九成新的小羔羊皮袄,递进窗口。伙计打开只翻两下就喊:“一件皮袄,有皮没毛,当银元四块。”
当家立马急了:“我这皮袄去年八十块大洋买的,怎么就成了有皮没毛,只当四块大洋呢?”
伙计再打包起来,推出窗口:“先生,要不您到别的铺瞧瞧,兴许多当俩钱呢。”
谁都知道,天下当铺是一家,哪家都一样,白跑腿不说,弄不好还受一顿奚落,划不来。又都是急着用钱的主儿,哑巴亏就这样吃了。
也有当家倒架不倒威,照样称爷。他来当铺不去站柜台,而是坐到厅堂里的椅子上喊:“掌柜的在吗?叫刘掌柜出来。”
胖胖的刘掌柜笑盈盈地迎出来:“哦,是那爷呀,您老赏光。”
那爷是什么人?
那爷,那显璋,地道的清朝遗少,一辈子就做一件事,玩儿!那爷玩儿虫子、玩儿鸟、玩儿麻将、推牌九,别的什么事都不做,也不会做。那爷先前吃爹的、吃爷的,再吃朝廷的俸禄。民国了,朝廷俸禄断了,就吃祖上留下来的遗产,这个月当幅字画,下个月当件玉器,都当到刘掌柜这里来了。
一年又一年,那爷来当的东西越来越不值钱了,一个挂件,一副耳坠,一对银镯子。刘掌柜看出来了,那爷这是水干见底没啥玩意儿啦,渐渐失去了热情,不仅自己不迎出来了,还阻止伙计从柜台上走下来接他的当货。没办法,那爷也得屈尊站到高高的柜台下,将要当的玩意儿送进窗口,听伙计吆喝:“一把蓝玉烟壶,当银元三块。”
那爷知道,讨价还价没用,拿上三块银元唉声叹气走人。
今儿,那爷忽然神气活现地来了,不知道要当什么。
这次,刘掌柜破例迎出来:“那爷,是当货吧,手头周转不开啦?”
刘掌柜真会说话,他不说那爷缺钱了,而是说周转不开了,给那爷留着面子。
那爷自然顺杆爬:“谁说不是呢,昨天搓麻将手背,愣是八圈不开和,输了身上的钱不说,还欠下一些债。找朋友去借吧,不是借不来,爷丢不起那个人。”
说着,那爷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打开纸包是黄缎子包,再打开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锦盒。那爷打开锦盒推过去,说:“刘掌柜,开开眼吧。”
锦盒里一颗核桃大小绿莹莹的翡翠珠子。刘掌柜立马眼睛一亮,一手捏着,一手托着拿到眼前仔细瞧了半天,放回到锦盒里。经营半辈子当铺的刘掌柜看出来了,这应该是一对珠子,北方叫“雄雌翠”,南方叫“姊妹翠”,单个珠子不亮,你只要把两颗珠子放在一起,双双发亮熠熠闪烁。这是一对稀世珍宝啊!
刘掌柜呷了一口茶道:“那爷,这应该是一对珠子吧?”
那爷“哗啦”一声卷起扇子,不去正面回答刘掌柜的话,只说:“今天只当这颗珠子,给个价吧。”
刘掌柜心里想的是一百块大洋,嘴里却报出二百块。
那爷再“哗”地展开扇面子“呼呼”扇着说:“那就二百块。我知道刘掌柜一向是不还价的,把钱包好,我带走。”
送走那爷,刘掌柜收好珠子,心想,不出半年另外一颗珠子也得当到我这里来,那自己可就发了几辈子都用不完的大财啦!
刘掌柜一天天等,一月月等,等来那爷当的却不是珠子,而是一些小挂件、小饰品等不值钱的玩意儿。不急,刘掌柜盼的等的是他另外一颗翡翠珠子。
刘掌柜一直等了五六年,直到解放了也没等来那爷的另一颗珠子。
新社会不养闲人,政府给那爷安排了工作,在市文物处做文物鉴定收藏工作。那爷想新社会真好,养活他这个废人、懒人、没有用的人。那爷感念政府,把他那颗宝贝珠子献给了国家。接受翡翠珠子的是一位研究翡翠的老教授,他说:“这颗珠子应该是一对,先生可知另一颗在何处?”
那爷有些难为情地搓着手说:“七年前被我当到刘掌柜的当铺里了。”
“姊妹翠”是国之瑰宝,岂能被一个资本家私藏。正在轰轰烈烈搞公私合营接受改造的刘掌柜在政府的教育下,在店员们的批评帮助下,也无奈地献出那颗珠子。
这件事都上了报纸了,大段文字表扬那显璋大公无私献宝,也有一小段批评刘掌柜的文字。那爷很是认真地看过,收起报纸说:“什么时候了,刘掌柜还钻在钱眼儿里拔不出来,糊涂!”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7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小说前半部分对那爷的介绍,我们可想象出这个清朝遗少的基本特征:会玩,不做事,也不会做;靠吃祖上留下的遗产生活。
B.因为那爷来刘掌柜当铺当的东西越来越不值钱了,刘掌柜看出来那爷家里再没有什么可以当的了,所以对那爷的态度变得冷淡。
C.“掏出”“打开”“再打开”“推过去”,“刘掌柜,开开眼吧”,这些动作语言描写了那爷打开锦盒的过程,也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
D.“什么时候了,刘掌柜还钻在钱眼儿里拔不出来,糊涂!”那爷这句话一语道破七年前他把一颗翡翠珠子当到刘掌柜的当铺的原因。
8.小说开头不直接写“当家”那爷,有哪些好处?(6分)
9.小说标题是“当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个标题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逊,字友道,魏申公发之后,赵郡所谓申公房者,客居荆州。始署山南东道掌书记,累迁濠州刺史。初,濠州兵谋杀其将杨腾,腾走扬州,因灭腾家,曹亡剽劫。逊至,镌谕利害,众释铠自归。观察使旨限外浮敛,逊一不应。入为虞部郎中。由衢州刺史以政最擢浙东观察使。当贞元初,福建军乱,前观察使奏益兵三千屯于境,以折闽冲,遂为长戍,几三十年。逊署事,即停其兵。
入为给事中。故事,天子以畸日听政,对群臣。逊奏:“陛下求治,而下有所陈,当不时上,岂宜限以日?如是,毕岁得望天子者几何?”宪宗悦,从之。迁户部侍郎。
代严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时方讨蔡,析山南东道为两节度,以唐、邓、隋三州授高霞寓,得专攻讨,而逊督襄、复、郢、均、房五州赋馈之。初,襄阳兵隶霞寓者多逃还,后霞寓战贼不胜,言为逊所桡。帝欲按状,宰相请置不问,下迁太子宾客。中人诬之,更贬恩王傅。久乃历京兆尹、国子祭酒。以检校礼部尚书为忠武节度使。时吴元济始平,治条疏缺,逊召会大众,申严约束,明谕赏罚,上下皆感畏,众遂安。逊于为政,抑强植弱,贫富均一,所至有绩可纪。
长庆初,幽、镇继乱,逊首建诛讨计不听诏以兵万人会行营即日上道先诸军至由是进检校礼部尚书未几徒节凤翔过京师以疾求解为刑部尚书。卒,年六十三,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逊首建诛讨计不听/诏以兵万人会行营/即日上道/先诸军至/由是进检校吏部尚书/未几/徙节凤翔/过京师/以疾求解为刑部尚书/
B.逊首建诛讨计/不听诏/以兵万人会行营/即日上道/先诸军至/由是进检校吏部尚书/未几/徙节凤翔/过京师/以疾求解为刑部尚书/
C.逊首建诛讨计/不听/诏以兵万人会行营/即日上道/先诸军至/由是进检校吏部尚书/未几/徙节凤翔/过京师/以疾求解为刑部尚书/
D.逊首建诛讨计/不听/诏以兵万人会行营/即日上道先/诸军至/由是进检校吏部尚书/未几/徙节凤翔/过京师/以疾求解为刑部尚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署,有代理、暂任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摄”“行”等词皆有相似的含义。
B.贞元,皇帝年号&根据历史记载,贞元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共计21年。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名。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逊处理事情,讲究方法。他在担任濠州刺史期间,对于谋杀他们将领未遂但却杀了杨腾全家且在外逃亡的士兵们晓谕利害,这些人便放下铠甲自己返回。
B.李逊面对问题,直言进谏。天子在单数日期临朝处理政务,对答群臣的议论;李逊对此直言进谏,发表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最后,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C.李逊为官一方,毁誉参半。他任官时,抑制豪强扶植贫弱,对贫户富家一样对待,因而所到之处有政绩传颂;同时,也有人嫉妒其才能而向皇帝进谗言。
D.李逊维护稳定,很有谋略。他任忠武节度使时,吴元济的叛乱刚被平定,治理的条令疏缺,他召集大家,申明制度和纪律,使上下感到畏惧,众人于是安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前观察使奏益兵三千屯于境,以折闽冲,遂为长戍。(5分)
(2)帝欲按状,宰相请置不问,下迁太子宾客。(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南北朝】何逊
兔园①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②。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注】①兔园:汉代梁孝王所建的园林,后人称为“梁园”,内有奇花异草,其中梅花开得最早。②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曾遗弃陈皇后于长门宫,司马相如为她写过一篇《长门赋》。临邛:汉县名,司马相如曾在临邛饮酒,结识了卓文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标物序”,是向人们昭示着时序的迁移,也就是说春天的降临。
B.第二句中的“惊”字,非常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们惊异于梅开之早的情态。
C.第三、四句采用正面侧面结合的描写手法写出了梅披霜而发,迎寒而开的姿态。
D.全诗以“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为标题,开篇以“早”入文,结尾以“早”结束。
15.诗歌主要写“梅花盛开”一事,为什么还要写“朝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充分表现作者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强劲有活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士同仇敌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时,荆轲咏唱的两句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礼记》告诉我们:夜明,祭月也。自《礼记》记下这五个字以来,__________,却洗不脱月华光明,即使风霜如刀,也无法削残中秋明月。我们小镇,中秋祭月虽然是金汤千古的一个习俗和传统,但小镇人并不知道为何祭月,甚至不知道祭月的由来。别怪我们小镇人的__________,即使__________的读书人,纵然把一部《礼记》翻成碎片,也不能够知道祭月的起源。古人尽管在竹简上,在陶器上,在铜鼎上,镂下了“夜明,祭月也”那样几个嵌着月光、浮着歆飨的文字,但他们也不能够知道“天下何人初祭月,明月何时初照祭月人”。然而,虽然不能探望渊源,却并不影响我们小镇人理解“夜明,祭月也”的深刻含义,也不影响我们小镇人心怀虔敬祭月拜月。祭月并非祭神,月亮在小镇人的心目中不是神,也不是仙,即使嫦娥,也只是人间一个平常女人,她从传说中走进了月宫,与白兔、吴刚、桂殿、凉蟾,结成冰玉芳邻,完成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如婴儿般在民族文化的疼痛期诞娩,成为辉耀千古的一个婵娟,一位姮娥,一息月魂,一缕魄光。因此,明月应该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是我们精神世界里最可贵的品质,是我们能够游走于__________的灵魂。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岁月如流 孤陋寡闻 汗牛充栋 五湖四海
B.岁月如流 目光短浅 卷帙浩繁 长城内外
C.时光如梭 目光短浅 汗牛充栋 五湖四海
D.时光如梭 孤陋寡闻 卷帙浩繁 长城内外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小镇上,中秋祭月虽然是一个金汤千古的习俗和传统,但小镇人并不知道为何祭月,也不知道祭月的由来。
B.在我们小镇上,中秋祭月虽然是一个金汤千古的习俗和传统,但小镇人并不知道为何祭月,也不知道祭月的由来。
C.我们小镇上,虽然中秋祭月是一个金汤千古的习俗和传统,但小镇人并不知道为何祭月,也不知道祭月的由来。
D.在我们小镇上,虽然中秋祭月是一个金汤千古的习俗和传统,但小镇人并不知道为何祭月,也不知道祭月的由来。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夜明,祭月也”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
B.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C.“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D.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春天到处都是花,花粉过敏大家容易理解。秋天花都开过了, ① ,过敏症状也更严重呢?因为春天花粉大都来自于鲜艳花朵,这些花大多是虫媒花,靠昆虫传播授粉。虫媒花花粉颗粒比较大,花粉从花朵脱落后容易沉降,较少在风中飘散:花粉量也相对较少。因此, ② 。秋天的花粉主要来自于蒿属、藜科、葎草属这些不起眼草类,生命力强,旷野、田间、小区院子里到处都有。这些草也会开很小的花,叫风媒花,也就是通过风完成传粉。风媒花的花粉颗粒小且花粉干燥, ③ ;而且风媒花数量比较多。花粉小而多,更容易引起过敏。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9月22日,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在开封市祥符区西姜寨村举行。省委书记王国生一行和农民群众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与大家共话农事、共庆丰年,征求大家对“十四五”期间“三农”工作的意见建议,向全省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问候。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小康”一词的最早出处。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在西汉初期的《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材料二: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在20世纪末我国要进入“小康社会”的构想。
材料三: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这一年,我们每位中国人都会体会到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
学校举办“我身边的小康故事”征文活动,请你根据自己的经历、见闻、感受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主要阵地”的说法于文无据。C项,“《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已经广为流传”错,应是“家训中的优秀道德规范已经广为流传”;“这两本家训是社会风气的稳定器”错,应为“这些优秀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稳定器”。D项,无中生有,主要信息在第5段,文中没有说“首要条件”。)
2.A(第5段引用习近平同志讲话是为了论证“弘扬优良家风还须更好地传承红色家风”。)
3.D(“家风家训文化……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资源”错,原文第4段“我国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中的家庭美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
4.B(“国内外”,范围扩大,根据文意只是国内的议论。)
5.D(根据原文,“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尚的重要途径”的主语不是“法治”,而是法治的具体实施过程。)
6.(1)在餐桌上,做到“光盘”,剩下的食物实行打包。(2分)(2)破除面子文化,合理消费。(2分)(3)在校内外,做好“反对浪费,节约粮食”的意义宣传。(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本题目前面设置一个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回答问题,首先要找到回答问题的信息区间,很明显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中,对材料二信息的筛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D(“那爷这句话一语道破七年前他把一颗翡翠珠子当到刘掌柜的当铺的原因”错,那爷这句话是针对解放后刘掌柜无奈地献出那颗翡翠珠子一事而说的。)
8.(1)小说开头写旧时当铺的样子以及当家与当铺老板或伙计之间的尊卑关系,为下文那爷来当铺当货情节做铺垫(2分);(2)与下文那爷这位当家形成对比,使得那爷的形象更鲜明(2分);(3)闲笔,提升小说的娱乐性,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情节作用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情节、人物形象、审美角度来思考,基本思路是:先确定开头没有直接写“那爷”的段落,然后结合小说主人公那爷的形象来谈,最后从读者审美欣赏角度来谈即可。
9.(1)小说中的“当家”主要指那爷,他作为一个当家到当铺当货。(2分)(2)小说线索,贯穿全文,小说中所有情节都围绕“当家”来进行。(2分)(3)标题“当家”,有当家作主的意思。解放前,那爷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清朝遗少,一个废人、懒人、没有用的人,靠当货生活;解放后,政府给他安排工作,养活了他,他感念政府,把一颗翡翠珠子献给国家。(2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对标题的理解,包括标题的含义,标题与小说要素之间的关系,标题与主题的关系等等,从以上角度思考即可得出答案。
10.C(原句标点:逊首建诛讨计,不听,诏以兵万人会行营,即日上道,先诸军至,由是进检校吏部尚书。未几,徙节凤翔,过京师,以疾求解为刑部尚书。)
11.D(“带有褒奖意义”错,应是“带有褒贬意义”。)
12.C(“同时,也有人嫉妒其才能而向皇帝进谗言”说法无中生有。)
13.(1)前任观察使上奏请求增加三千士卒来驻守边境,用于击退闽军冒犯,增加的三千士卒于是成了长期戍守。(关键词:益:增加;折:击退;冲:冒犯。每词1分,共3分;大意2分)
(2)皇帝打算查办此事,宰相请求搁置不予追问,因而李逊被降任为太子宾客。(关键词:按:查办;置:搁置;迁:降任;每词1分,共3分;大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逊,字友道,是北魏中公李发的后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赵郡中公家族的一支,寄居在荆州。最初他代理山南东道掌书记,后经过多次迁升担任濠州刺史。当初,濠州士兵们要谋杀他们的将领杨腾,杨腾逃跑到扬州,于是杀了杨腾的全家,然后又四处逃亡抢劫。李逊到任后,向士卒们晓谕利害,众人便放下铠甲自己返回。观察使主张在限额之外多征收些赋税,李逊一概不答应。召入朝廷任虞部郎中。因考核优等由衢州刺史升任为浙东观察使。当贞元初年之时,福建军叛乱,前任观察使上奏请求增加三千士卒来驻守边境,用于击退闽军冒犯,增加的三千士卒于是成了长期戍守,前后已近三十年了。李逊就任后,当即撤出了那些戍守边境的增兵。
后来李逊被召入朝廷任给事中。旧例,天子在单数日期临朝处理政务,对答群臣的议论。李過上奏说:“陛下希望求得治理,而在下之臣有所陈述。应当随时奏上,怎能受日期的限制呢?如果是单数日期临朝处理政务,那一年到头臣下能见天子几次呢?”宪宗欣然同意,采纳了他的这一建议。升任户部侍郎。
李逊替代严经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当时官军正在讨伐蔡州,朝廷把山南东道分为两个节度使管辖,将唐、邓、隋三州交给高霞寓,使他能够专门出击讨伐,而李逊督促襄、复、郢、均、房五州赋税以供给军粮。开始,隶属于高霞寓的襄阳籍士卒有许多人逃了回去,后来高霞寓与贼军交战没有获胜,便声称是受了李逊的干扰。皇帝打算查办此事,宰相请求搁置不予追问,因而李逊被降任为太子宾客。加上宦官也诬陷他,所以被再贬为恩王傅。长时间后才开任京兆尹,国子祭酒。李逊以检校礼部尚书出任忠武节度使。当时刚平定了吴元济,治理的条令疏缺,李逊把大家召集在一起,申明各项规章和纪律,晓谕功赏罪罚的条款,上下都感到畏惧,众人于是也安宁了。李逊任官时,抑制豪强扶植贫弱,对贫户富家一样对待,因而所到之处有政绩传颂。
长庆初年,幽、镇相继叛乱,李逊首先提出诛讨的计谋。皇帝未能采纳他的建议,下诏叫他率领一万兵马到行营会合,他接到诏书后即日上路,比诸军提前到达行营,因此升任检校吏部尚书。不久,改任凤翔节度使,经过京城时,因患病请求解除凤翔节度使职务而任刑部尚书。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贞。
14.C(没有侧面描写,只是运用了正面描写。)
15.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是因为它们与儿女之情相关,可以造成一种多情、幽怨的情调,(2分)这梅花曾经洒上陈皇后的眼泪,又曾经使卓文君停杯欣赏。(1分)可见,这是用两位著名的女性,来衬托梅花的美丽与幽情,为后两句的惜花之意做铺垫。(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1)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
(3)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
17.A(根据“洗不脱月华光明”,首个词语可以选“岁月如流”,排除C项和D项。孤陋寡闻,侧重学识浅陋,见闻不广:目光短浅,侧重没有远见。根据语境应填写“孤陋寡闻”。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根据语境应填写“汗牛充栋”。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排除B项,选A项。)
18.D(画横线句子主要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一是语序不当,所以首先应该把“我们小镇”这个主语变成状语,即“在我们小镇上”,因为后面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前后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因此,需要把“虽然”放在“中秋祭月”前面。)
19.A(“夜明,祭月也”中的引号作用是突出强调。A项,与此作用相同。B项,直接引用别人说的话;C项,特定称谓;D项,表示否定。)
20.①为什么过敏的人更多(2分) ②大朵鲜花引起的过敏相对较少(2分) ③容易在风中飘散(2分)
【解析】根据前文与后文语境,第①处,填写的核心词应该是“过敏”。再根据句式一致原则,即可给出答案;第②处,根据前面说明春天之所以过敏较少的原因,“因此”后面一定是个结果句,即可得出答案;第③处,根据前文“较少在风中飘散”和“风媒花”等提示,答案即可得出。
21.关键信息:①2020年9月22日;(1分)②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在开封市祥符区西姜寨村举行;(2分)③省委书记王国生与农民群众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2分)
【解析】新闻语段压缩要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要素,在这些要素中寻找关键词。
22.【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我身边的小康故事”是征文的选材范围,写成记叙文,不得写成议论文、说明文等。写好本文选择身边的素材是关键,考生要善于从平常生活中找到适合的材料,要做到平中见奇。虽然衣食住行都可以选,但要注意选的角度,如从着装角度,可以摒弃样式的套路化,说颜色的变化,由原来的灰白到现在的五颜六色,人们审美的变化正是小康生活的一种体现;如从吃的角度,可以说自己成长经历中关于“吃”的几个片段来表现小康生活;如从居住角度,可以写自家居住环境的变化以及整个国家居住条件的变化;从行的角度,可以写交通工具的变化来展现小康生活的幸福美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