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攻略】高考生物二轮学案热点10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分攻略】高考生物二轮学案热点10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8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2-17 17:5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精粹】2022高考生物二轮学案
热点10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纲要求】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Ⅰ)。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Ⅱ)。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Ⅰ)。4.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Ⅱ)。5.简述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Ⅰ)。
要点一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比较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异同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存在部位 血管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
成分来源 ①消化道吸收;②组织液回渗;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化学成分 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2.相互关系
要点二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与应用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凡是溶液都有渗透压,渗透压是溶液本身的一种特性。
溶液渗透压只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的个数有关,而与其大小无关,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溶液渗透压越低。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
(2)内环境的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等离子有关。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这是体内酶的适宜温度,通过体温调节机制来维持。一般来说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2.内环境的作用
(1)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2)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要点三 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的实质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的基础
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3.稳态的调节机制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方式,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其中主要是激素调节。
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温度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4)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CO2等)会使机体中毒。
5.稳态失调
(1)理化性质失调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2)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失衡
①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②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
③代谢废物上升,可导致尿毒症。
④O2缺乏,可导致乳酸中毒。
⑤血浆中Ca2+过低,可出现抽搐。
⑥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6.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稳态遭破坏的原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7.血浆pH维持稳定的机制
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7.35~7.45)的关键缓冲物质有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调节机制如图所示:
NaH2PO4/Na2HPO4发挥作用的原理与上图相似,H2PO4-呈酸性,可以与OH-反应生成HPO42-和H2O,HPO42-呈碱性,可以和H+反应生 H2PO4-。
考点一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典型例题】(2021·山东东昌府·模拟预测)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人体细胞外液,其中Ⅰ、Ⅱ、Ⅲ分别表示生活在甲、乙、丙中的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蛋白质含量,无机盐的浓度对其影响不大
B.若乙中有神经递质,则Ⅱ可表示神经元,淋巴细胞都生活在丙中
C.若Ⅱ表示肝细胞,则乙中的葡萄糖浓度不一定高于甲中的
D.正常情况下,甲与乙中的物质都能通过①②相互渗透
【分析】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甲表示血浆,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
【详解】
A、甲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无机盐和蛋白质,A错误;
B、神经递质可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因此若乙中有神经递质,则Ⅱ可表示神经元,血浆和淋巴中都有淋巴细胞,B错误;
C、进餐后不久,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髙,葡萄糖通过组织液进入肝细胞转变成肝糖原;饥饿时,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降低,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补充血糖,因此若Ⅱ表示肝细胞,则乙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不一定高于甲血浆中的,C正确;
D、正常情况下,甲血浆中的蛋白质不能渗透到乙组织液中,D错误。
故选C。
【变式训练】
(2021·辽宁·绥中县第一高级中学模拟预测)人体的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下图为体液转化的模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即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B.图中字母含义分别为:A组织液,B血浆,C淋巴,D细胞内液
C.B中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含量相关
D.内环境中的成分包含激素、血红蛋白,抗体等
【分析】
1、血液并不全是体液,因为血液中既有液体部分--血浆,也有大量的血细胞,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浆沿着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绝大多数组织的细胞都浸浴在组织液中,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3、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
【详解】
A、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才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
B、由图中A与B之间有双向箭头可知:D为细胞内液,B为血浆,A为组织液,C为淋巴,B正确;
C、B为血浆,其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有关,C错误;
D、血红蛋白是细胞内的蛋白质,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B。
考点二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与应用
【典型例题】(2021·江苏连云港·模拟预测)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血浆蛋白
B.神经递质、血糖和呼吸酶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D.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与它含有HCO3-、NO3-等离子有关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血浆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A错误;
B、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内环境的稳态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达到动态平衡,C正确;
D、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与它含有HCO3-、H2PO4-等离子有关,D错误。
故选C。
【变式训练】
(2021·湖北·二模)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质基质、血浆、组织液、淋巴等共同构成了内环境
B.内环境与肺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C.血液流经肝组织时,毛细血管的动脉端的血糖浓度高于静脉端的血糖浓度
D.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才会导致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
A、血浆、组织液、淋巴等共同构成了内环境,不包括细胞质基质,A错误;
B、外界气体进入肺泡中,肺泡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网,因此,内环境与肺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正确;
C、血液流经肝组织时,毛细血管的动脉端的血糖浓度可能高于或低于静脉端的血糖浓度,需要看人体所处是饭后还是饥饿状态,C错误;
D、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或者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时,均会导致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D错误。
故选B。
考点三 内环境的稳态
【典型例题】(2021·黑龙江·大庆教师发展学院一模)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激素﹑抗体、神经递质、血浆蛋白、葡萄糖、O2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C.抗原—抗体反应、碳酸氢钠与乳酸反应和肝糖原水解均可发生于内环境中
D.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生理过程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
A、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
B、激素﹑抗体、神经递质、血浆蛋白、葡萄糖、O2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B正确;
C、肝糖原水解发生在肝细胞中,不能发生于内环境,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故选C。
【变式训练】
(2021·广东汕头·三模)下表是某人的血液生化检查化验单的一部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医科大学× ×医院化验单
样本标号:N180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肌酐 CRE 1.8↑ mg/dL 0.5- -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0- -23.0
血清葡萄糖 GLU 118 mg/d 80- -120
甘油三脂 TG 227↑ mg/dL 50- -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 -220
A.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B.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
C.甘油三酯超标可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D.肌酐超标可能是肝脏的功能出现障碍
【分析】
分析表格:表中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葡萄糖、尿素氮、总胆固醇的含量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而肌酐、甘油三酯超过了参考范围。据此分析结合题目相关问题判断。
【详解】
A、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A正确;
B、进行检查时,化验单中各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说明了内环境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若血浆中甘油三酯超标,可引起高血脂,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C正确;
D、据题意,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说明此人肾功能可能有障碍,D错误。
故选D。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2021·海南·高考真题)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有的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也会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不能相互渗透
B.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
C.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
D.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
2.(2021·海南·高考真题)一些人中暑后会出现体温升高、大量出汗、头疼等症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参与体温恒定和水盐平衡的调节
B.体温升高时,人体可通过排汗散热降低体温
C.为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应给中暑者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
D.大量出汗时,垂体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3.(2021·浙江·模拟预测)媒体报告一大学生在1000米的体质检测后倒地猝死,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乃至青少年体质的讨论.检测体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内环境成分是否维持正常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产热和散热不平衡造成体温急剧升高引起的,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关
D.长期不吃早餐,虽然通过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4.(2021·湖南·雅礼中学一模)职业运动员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往往不是饮用清水,而是饮用含有特定成分的“功能饮料”,下表为某种功能饮料的主要成分。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成分 质量浓度/g·L-1 成分 质量浓度/g·L-1
蔗糖 30 氯化钾 0.1
其他糖类 10 磷酸二氢钠 0.1
柠檬酸 10 磷酸二氢钠 0.1
氯化钠 0.1 碳酸氢钠 0.1
A.运动员剧烈运动消耗了大量能量,所以蔗糖等糖类的作用是提供能源
B.大量出汗不只是丧失了水分,也丧失了盐分,所以功能饮料既含水也含无机盐
C.功能饮料中含有大量的钠离子和钾离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的主要成分
D.细胞外液中的HCO3-和H2CO3,对维持细胞外液pH值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5.(2021·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二模)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I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6.(2021·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模拟预测)长跑活动中,人体很多器官所处的状态以及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可以通过多种调节过程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长跑过程中,流出肝脏的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比流入的高
B.长跑过程中骨骼肌呼吸强度增大,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长跑过程中流出的汗液中既有水分也有无机盐,所以流汗过多也不会引起内环境渗透压改变
D.长跑过程中细胞呼吸产生的乳酸会与血浆中的一些缓冲物质反应,因此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
7.(2021·重庆巴蜀中学模拟预测)抽血化验是医生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表是某男子空腹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 213 mg/dL 80~120
甘油三酯 178 mg/dL 50~200
促甲状腺激素(TSH) 5.7 mIU/mL 1.4~4.4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只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B.血浆中各成分的含量应保持不变,否则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C.该男子可能患有地方性甲状腺肿,细胞代谢速率偏低
D.若注射胰岛素治疗无效,则该男子一定患有胰岛素受体缺陷遗传病
8.(2021·湖南·衡阳市八中模拟预测)内环境稳态是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的。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员进行马拉松运动时,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的pH显著降低
B.正常人的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尿素
C.组织液是血浆经过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静脉端生成的
D.高原性肺水肿患者的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导致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降低,肺部组织液增加
9.(2021·陕西·西安中学模拟预测)脑脊液是包围着脑和脊髓的无色透明液体,是脑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研究发现在血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屏障:血-脑屏障,使得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严格的选择性,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较容易通过,而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脑脊液是脑和脊髓的内环境
B.脑脊液可由脑毛细血管中的血浆渗出
C.脑脊液与组织液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
D.与血浆相比,脑脊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10.(2021·江苏·模拟预测)某病毒入侵机体后,受感染的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帮助抵御病毒,细胞因子会引起更多免疫细胞被激活,从而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即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风暴使血管壁变得更容易被穿透,导致毛细血管开始渗出血液,甚至多种器官衰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产生细胞因子风暴是一个负反馈调节过程
B.毛细血管渗出血液会导致其所在部位出现组织水肿
C.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的器官衰竭是免疫功能过强的结果
D.抑制过多的免疫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可缓解患者的相关症状
11.(2021·山东烟台·三模)肝脏是人体代谢最活跃的器官,肝脏衰竭患者失去肝脏的正常调节功能时,极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等现象。低钠血症(血清钠盐低于135mol/L)是肝衰竭的常见现象,患者的下丘脑产生精氨酸加压素(AVP)过多与集合管细胞膜上的AVPV2受体结合效率提高,导致稀释性低血钠和内环境中渗透压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正常人体内也存在着AVP定向运输至集合管细胞,与集合管细胞上受体结合的过程
C.肝衰竭患者极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这是由肝细胞受损引起的
D.若要缓解低钠血症,应建议患者不要长期低钠饮食
12.(2021·湖北·模拟预测)“神舟七号”上的三位宇航员在太空时脱离了地心引力,血液上浮,头部血量增加,机体误认为身体中水量过多,从而引起身体排尿增加,造成脱水。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脱水使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上述过程中存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C.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改变,细胞内液渗透压一定发生改变
D.调节水盐平衡的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13.(2021·重庆·三模)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来自淋巴和血浆
B.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导致肾小管重吸收的水减少
C.冬季从室内到室外,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但酶活性基本不变
D.空腹进餐后半小时内,胰岛素含量升高胰高血糖素含量不变
14.(2021·湖北武汉·模拟预测)某人到青藏高原后,感觉呼吸困难,同时伴有发热、排尿量减少等症状。医院检查发现其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患者可能因为散热受阻导致发热
B.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水减少导致排尿量减少
C.患者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水肿
D.该患者的症状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后的表现
二、多选题
15.(2021·辽宁·模拟预测)感染性肺水肿的病理过程中,会出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加、淋巴循环障碍等症状。如图为肺组织的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下列关于感染性肺水肿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
A.肺组织中绝大多数细胞可与A进行物质交换
B.血液流经肺组织,动脉端O2含量比静脉端高
C.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肺组织水肿
D.肺静脉闭塞症或肺静脉狭窄、输液过量均可能导致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大
16.(2021·辽宁·模拟预测)某同学利用国庆假期,去农村的亲戚家里体验了一下收割玉米的劳动,先用镰刀将玉米一棵棵地割倒,再一穗穗地去皮,该同学尽管戴了手套,手还是很快就磨出了水泡,而且又渴又累,特别是腿酸的都要站不住了,深感劳动的辛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泡中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B.水泡的成分中蛋白质含量较血浆中的高,对水泡不做任何处理也会自行消失
C.该同学没有及时喝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了下丘脑产生渴感
D.腿酸是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过多的乳酸,破坏了内环境的pH所致
17.(2021·山东淄博·三模)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反过来也能影响垂体和下丘脑,减弱它们的分泌活动。醛固酮是一种小分子、脂溶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它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后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再进入细胞核,经过一系列反应,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肾小管腔中Na+的重吸收。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醛固酮的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B.醛固酮在肾上腺皮质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
C.醛固酮可直接进入细胞核并影响基因的表达
D.醛固酮可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18.(2021·河北石家庄·一模)血液生化六项是针对人体血液的一种检查,能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是衡量肝功能的一项指标;肌酐与尿素氮为细胞代谢废物,其含量是衡量肾功能的一项指标)。下表为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部分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13 IU/L 0~45
肌酐 1.4 mg/dL 0.5~1.5
尿素氮 22.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179 mg/dL 150~220
A.此人甘油三酯偏高,建议低糖、低脂饮食并适当运动
B.血清葡萄糖超出正常范围,说明此人一定患有糖尿病
C.此人肾脏可能出现了功能障碍,导致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
D.每种成分参考值都有一个范围,说明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19.(2021·山东威海·一模)下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整理的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相关物质,Ⅰ、Ⅱ、Ⅲ、Ⅳ表示相关系统,甲、乙、丙、丁表示四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四种液体所含的物质种类和含量有差别,其中乙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当吃的食物过咸时,在垂体释放的激素作用下,B过程会加强
C.给病人输入的NaCl会按照体液中甲、乙、丙、丁的含量比进入各种体液
D.口服药物后,药物分子发挥作用离不开Ⅰ、Ⅳ系统的作用
20.(2021·全国·模拟预测)下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整理的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相关物质,Ⅰ、Ⅱ、Ⅲ、Ⅳ表示参与调节的系统,甲乙、丙、丁表示四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口服药物后,药物分子要作用于靶细胞离不开Ⅰ、Ⅳ系统的作用
B.当吃的食物过咸时,在垂体释放的激素作用下,B过程会加强
C.给病人输入的NaCl溶液会按照体液中甲乙丙丁的含量比进入各种体液
D.甲乙丙丁四种液体所含的物质种类和含量有差别,其中乙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解答题
21.(2021·云南·昆明一中模拟预测)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B表示的器官是____________,能对过程②进行调节的激素名称是____________。
(2)调节细胞外液温度稳定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_,图中______________(填字母)是参与体温调节的主要器官,当人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该器官通过_______________等途径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3)2017年,科学家研制了一个充满“羊水”的大塑料袋,并用它来抚育早产的羊羔。羊羔在此“人造子宫”中待了4周。足月后,研究者发现,它们与在母羊子宫中待到足月出生的小羊一样健康。从上图分析,该“羊水”的成分可能有水、无机盐(电解质)、蛋白质、_________等。
22.(2021·重庆·模拟预测)2020年8月11日,由“人民英雄”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并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回答下列问题:
(1)疫苗一般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注入人体的疫苗应属于_______。
(2)疫情期间,武汉金银潭医院将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恢复期血浆输注到患者体内进行临床治疗,开展新冠肺炎的“血浆疗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血浆疗法能取得不错疗效的原因是_______。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往往出现干咳、乏力、发热症状。其原因是病毒侵入肺泡细胞,免疫细胞被激活,释放细胞因子,直接刺激下丘脑_______中枢,导致身体发热。过高的体温通过影响_______进而影响细胞代谢。
(4)危重新冠患者会持续高热,内环境稳态失调。现代生物学认为,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
23.(2021·河南·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二模)下图为有关血糖调节部分过程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其理由是_______。
(2)由图可知,正常人体内参与血糖调节的信息分子包括葡萄糖、_______(填字母)。进食后,物质c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机理是_______。
(3)图中抗体与组织细胞表面的d作用所导致的糖尿病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该类型糖尿病属于_______病,可以服用_______类药物缓解该病。
(4)糖尿病患者因血糖含量偏高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但尿量会增多,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
24.(2021·陕西渭滨·二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1)向小鼠颈静脉注射3%乳酸2mL,血浆的H+浓度升高,呼吸中枢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使呼吸肌收缩(肌细胞膜电位变化与神经细胞相同),呼吸加深加快,此过程中呼吸肌细胞的膜内电位变化是 ______ ;同时,血浆中的H+与HCO-结合,生成的CO2和H2O,通过呼吸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上述调节的意义是 ______,其调节方式为 ______。
(2)临床上给组织水肿患者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高渗水溶液,消除水肿。药用机理是:静脉注射后,甘露醇不易渗入组织液且不被代谢,血浆渗透压 ______ (填“升高”或“降低”),促使水分由 ______ 向 ______ 转移,达到初步消肿目的;甘露醇经肾小球滤过后, ______(填“能”或“不能”)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导致肾小管液渗透压升高,尿量增加,消除水肿。
答案解析部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A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
A、水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因此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A错误;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因此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B正确;
C、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可参与体液免疫,因此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C正确;
D、根据题干“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可知: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D正确。
故选A。
2.D
【分析】
1、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详解】
A、体温恒定过程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过程,也有甲状腺激素等参与的体液调节过程;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抗利尿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参与体温恒定和水盐平衡的调节,A正确;
B、体温升高时,汗腺分泌增加,人体可通过排汗散热降低体温,B正确;
C、中暑者会丢失水和无机盐,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在给中暑者补充水分的同时,也应适当补充无机盐,C正确;
D、大量出汗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到渗透压变化,通过传入神经传导给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D错误。
故选D。
3.D
【详解】
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A正确;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中暑是因为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而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C正确;
长期不吃早餐,体内缺少能源物质糖类,导致血液中缺少葡萄糖,虽然通过胰高血糖素而不是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D错误。
4.C
【分析】
分析表格,“功能饮料”中的成分有糖类、柠檬酸和无机盐等,水占比最高,其次是糖类。
【详解】
A、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比平时消耗更多的能量,因此需要补充蔗糖等糖类,分解成葡萄糖后可以被细胞吸收,并用来提供能量,A正确;
B、汗液中不光有水,还有尿素和无机盐,出汗的过程中不仅丢失水分,还丢失了无机盐,因此补充水分的同时,还需要补充无机盐,以维持内环境正常的渗透压,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而不是钾离子,C错误;
D、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和H2CO3有关,如HCO3-可以中和过多的酸,D正确。
故选C。
5.B
【分析】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组织细胞会失水,导致细胞内液的量减少,A错误;
B、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
C、炎症反应引起肿胀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及组织细胞破裂,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渗透压升高,吸收水分造成组织液增加,C错误;
D、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导致钾离子外流减少,因此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D错误。
故选B。
6.C
【分析】
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
A、长跑过程中,血糖氧化分解供能,血糖浓度降低,导致肝糖原分解,故流出肝脏的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比流入的高,A正确;
B、在细胞呼吸中,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小部分转移到ATP中,B正确;
C、长跑过程中流出的汗液中既有水分也有无机盐,流汗过多会引起内环境渗透压改变,应补充淡盐水,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错误;
D、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与长跑过程中细胞呼吸产生的乳酸反应,生成乳酸钠,故长跑过程中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D正确。
故选C。
7.C
【分析】
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
B、血浆中各成分的含量应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绝对不变,B错误;
C、从表格数据可知,该男子TSH的含量高于正常值,可能患有地方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TSH含量偏高,C正确;
D、若注射胰岛素治疗无效,则该男子胰岛素受体缺陷,可能是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C。
8.B
【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血浆中存在着各种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可以和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随尿液排出,而多余的碳酸分解成CO2;CO2由呼吸系统排出,因此血浆的pH一般不会显著降低,A错误;
B、尿素是细胞的代谢产物,由细胞产生后进入内环境,组织液和血浆中都含有尿素,B正确;
C、组织液不一定是血浆经过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静脉端生成的,如血浆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成为组织液的成分,C错误;
D、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收增多,肺部组织液增加,D错误。
故选B。
9.D
【分析】
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据题可知,脑脊液是脑和脊髓生活的内环境。由于血-脑屏障使得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严格的选择性,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较容易通过,而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故脑脊液中脂质的含量相对较高,蛋白质含量相对较少。
【详解】
A、由题干可知,脑脊液是包围着脑和脊髓的无色透明液体,因此它是脑和脊髓的内环境,A正确;
B、脑脊液是脑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脑脊液可由脑毛细血管中的血浆渗出,B正确;
C、脑脊液是脑和脊髓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脑脊液和组织液化学组成大致相同,C正确;
D、由题干可知,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严格的选择性,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因此与血浆相比,脑脊液含有较少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10.A
【分析】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方式。
【详解】
AC、细胞因子能够导致更多的免疫细胞被激活,进而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这说明细胞因子风暴是一个正反馈调节过程,其导致的多种器官衰竭是免疫功能过强的结果,A错误、C正确;
B、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等可以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会使更多的水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D、细胞因子会引起更多免疫细胞被激活,从而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风暴使血管壁变得更容易被穿透,导致毛细血管开始渗出血液,甚至多种器官衰竭,从而引起相关疾病,所以抑制过多的免疫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可缓解患者的相关症状,D正确。
故选A。
11.B
【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
A、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包括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稳定,A正确;
B、AVP随体液运输定向作用于集合管细胞,B错误;
C、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是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因此肝衰竭患者由于肝细胞受损,极易发生低血糖症状,C正确;
D、若要缓解低钠血症,应建议患者注意不要长期低钠饮食,防止血液中血钠浓度进一步降低,D正确。
故选B。
12.B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
A、细胞代谢需要在相对稳定环境中才能生活,脱水会使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会引起代谢紊乱,A正确;
B、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涉及下丘脑、抗利尿激素等,存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但是神经调节为主,B错误;
C、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环境,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改变,细胞内液就会吸水或失水,渗透压一定发生改变,C正确;
D、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使其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D正确。
故选B。
13.C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组织液中的物质不能来自淋巴,A错误;
B、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导致肾小管重吸收的水增加,尿量减少,B错误;
C、冬季从25℃室内到室外,机体散热量增加,故为了维持体温恒定,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以增加产热,但体温不变,酶活性基本不变,C正确;
D、空腹进餐后半小时内,血糖浓度升高,故胰岛素含量升高,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降,D错误。
故选C。
14.B
【分析】
1、人体体温恒定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
A、产热与散热不相等,体温就会出现异常,该人可能因为散热受阻而伴有发热症状,A正确;
B、尿量随肾小管和集合管吸水增加而减少,B错误;
C、由于患者“肺部细胞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水肿,C正确;
D、该患者发热是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是人体稳态失衡的表现,D正确。
故选B。
2、多选题
15.ACD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图中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详解】
A、肺组织中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组织液是这些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因此肺部绝大多数组织细胞可与A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B、血液流经肺组织,在该部位发生其他交换,将二氧化碳排出,氧气吸收进来,显然,动脉端O2含量比静脉端低,B错误;
C、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肺组织水肿,C正确;
D、肺静脉闭塞症或肺静脉狭窄、输液过量均可导致血流速度加快,进而导致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大,D正确。
故选ACD。
16.BCD
【分析】
1、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返回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2、体内失水过多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渴觉。
3、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的大量积累,会使肌肉酸胀乏力。
4、内环境中存在的缓冲物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酸碱平衡。
【详解】
A、水泡中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由于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成分可以相互渗透,所以组织液的形成主要是血浆中的水渗出所致,A正确;
B、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血浆中的低,B错误;
C、如果没有及时喝水,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并使其产生兴奋,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而产生渴感,C错误;
D、腿酸是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过多的乳酸,但因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所以不会破坏内环境的pH,D错误。
故选BCD。
17.AD
【分析】
1、根据题意可知,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因此下丘脑通过垂体管理肾上腺,体现了分级调节;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反过来也能影响垂体和下丘脑,减弱它们的分泌活动,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
2、醛固酮是一种脂溶性小分子激素,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说明醛固酮的受体存在于细胞内,醛固酮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再进入细胞核,调控核基因的表达过程,进而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Na+的重吸收。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醛固酮的分泌过程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A正确;
B、醛固酮是一种小分子、脂溶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因此不是在肾上腺皮质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
C、由题意可知,醛固酮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后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再进入细胞核,启动相关核基因的表达,醛固酮不能直接进入细胞核,C错误;
D、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肾小管腔中Na+的重吸收,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D正确。
故选AD。
18.AD
【分析】
表格分析:表中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其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的含量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而血清葡萄糖、甘油三脂超过了参考范围。其中血清葡萄糖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高于160 mg/dL,出现尿糖,可能患糖尿病;甘油三脂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血脂高,患高血脂症。
【详解】
A、此人甘油三酯偏高,可能患有高血脂症,需要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缓解,即采用低糖、低脂饮食并适当运动,A正确;
B、此人血清葡萄糖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高于160 mg/dL,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患糖尿病,但还需进一步的化验,B错误;
C、此人肌酐、尿素氮的含量在正常范围之内,但都接近较高值,可能是因为一次食用的蛋白质类食物过多造成,不能确定肾脏可能出现了功能障碍,C错误;
D、每种成分参考值都有一个范围,说明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同时也能说明,人群中存在个体差异,D正确。
故选AD。
19.BD
【分析】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由图分析可知,甲是细胞内液,乙是血浆,丙是组织液,丁是淋巴,I是消化系统,II是呼吸系统,III是泌尿系统,IV是循环系统。
【详解】
A、乙、丙、丁依次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它们的物质种类和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甲为细胞内液,其含的物质种类和含量与乙、丙和丁相差很大,甲的蛋白质含量最高,A错误;
B、当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来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即B过程会加强,导致尿量减少,B正确;
、给病人输入的NaCl溶液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来源于Na+和Cl-,输入的 NaCl大部分在细胞外液(由乙、丙和丁组成),进入甲(细胞内液)比较少,,C错误;
D、口服药物后,药物分子要经过Ⅰ(消化系统)进入血浆中,再经过IV(循环系统)运输,作用靶细胞,D正确。
故选BD。
20.AB
【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参与调节的系统,依次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①、②、③、④表示相关物质,依次是食物、二氧化碳、氧气、尿液。甲、乙、丙、丁依次是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表示淋巴转化为血浆,B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
【详解】
A、口服药物后,药物分子要经过Ⅰ(消化系统)进入血浆中,再经过Ⅳ(循环系统)运输,作用靶细胞,A正确;
B、当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过程会加强,即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加强,从而使尿量减少,B正确;
C、给病人输入的NaCl溶液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来源于Na+和Cl-,输入的NaCl大部分在细胞外液(由乙、丙和丁组成),进入甲(细胞内液)比较少,C错误;
D、乙、丙、丁依次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它们的物质种类和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甲为细胞内液,其含的物质种类和含量与乙、丙和丁相差很大,D错误。
故选AB。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解答题
21.(1) 小肠 抗利尿激素
(2) 下丘脑 D 毛细血管收缩
(3)氧气、葡萄糖
【分析】
根据图解可知,A是肺、B是小肠、C是肾脏、D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1)据图分析,B是小肠,小肠内的营养物质通过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进入内环境;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对该过程进行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2)调节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图中的D皮肤是参与体温调节的主要器官;当人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可以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途径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3)结合题意可知,羊羔在此“人造子宫”中待了4周,它们与在母羊子宫中待到足月出生的小羊一样健康,故“羊水”中的成分应与内环境成分相似,应有水、无机盐、蛋白质、氧气、葡萄糖等营养物质。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综合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2.(1)抗原
(2)康复者血浆中含有抵御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3) 体温调节 酶的活性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分析】
1、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
2、抗体的存在部位主要是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3、最常引起发烧的原因是感染症,不论是病毒、细菌或微生物,当它侵入人体,激发免疫系统放出“热素”时,就会影响下视丘的体温调节中枢,将设定温度提高,于是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烧”。当服用退烧药,将设定温度降下来,体温逐渐回复正常,称为“退烧”。
(1)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注入人体的疫苗应属于抗原,
(2)抗体的存在部位主要是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血浆疗法能取得不错疗效的原因是康复者血浆中存有抵御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3)由身体发热可知,病毒侵入肺泡细胞之后,免疫细胞被激活,释放的细胞因子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起作用引起的。温度对细胞代谢的影响都是通过对酶的活性的影响实现的,因此可知,过高的体温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细胞代谢。
(4)现代生物学认为,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影响酶活性因素和免疫学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3.(1)排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
(2) a、b、c、e 物质c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并将其转移至细胞膜上
(3) 不能 自身免疫 免疫抑制剂
(4)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使得肾小管细胞重吸收水困难,大部分水分不能被重吸收,随尿液排出,尿量增多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当血糖浓度出现变化时,下丘脑会通过图中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A、B细胞,a、b分别表示神经递质,c表示胰岛素,胰岛素的作用机理是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e是胰高血糖素,d是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抗体可以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结合,不能降低血糖浓度,从而导致出现糖尿病。
(1)血糖浓度受食物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为排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体检测量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
(2)由图可知,当血糖浓度出现变化时,下丘脑会通过图中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a、b作用于胰岛A、B细胞,胰岛B、A细胞分别分泌c(胰岛素)、e(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因此正常人体内参与血糖调节的信息分子包括葡萄糖、a、b、c、e。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与载体和能量有关,因此进食后,物质c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机理是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并将其转移至细胞膜上。
(3)抗体可以与组织细胞表面的d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结合,不能降低血糖浓度,从而导致出现糖尿病,这种糖尿病不是细胞中缺乏胰岛素,因此通过注射胰岛素不能进行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的疾病,该病抗体会对自身细胞起免疫作用,因此该类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过强引起的,因此可以服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缓解该病。
(4)尿病患者因血糖含量偏高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导致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使得肾小管细胞重吸收水困难,大部分水分不能被重吸收,随尿液排出,导致尿量增多。
【点睛】
本题结合血糖调节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考查人体血糖调节、免疫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答题;识记胰岛素的功能,能根据图中信息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由负电位变正电位 维持机体pH相对稳定 神经-体液调节 升高 组织液 血浆 不能
【分析】
1、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原因是: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是: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2、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详解】
(1)传出神经使呼吸肌收缩,且肌细胞膜电位变化与神经细胞相同,说明呼吸肌发生兴奋,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血浆中的H+呈酸性,与HCO3-结合生成的CO2和H2O,维持机体pH相对稳定,这种方式有神经系统和CO2参与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静脉注射甘露醇后,血浆渗透压升高,促进水分由组织液向血浆转移,减少了组织液的水分,肾小管和集合管不能重吸收甘露醇,使肾小管中渗透压升高,尿量增加,消除水肿。
【点睛】
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过程、内环境中各成分的转化和渗透压调节的基本过程,考生识记其基本过程,将其与题干中的各种场景联系进行解答。
考纲解读
知识网络图
重点拓展
典例精讲
精准训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