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3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登高
年级
高一
学期
下期
学段
第1学段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杜甫“沉郁顿挫” 的诗风
教
学
重
点
1.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2.感受杜甫“沉郁顿挫” 的诗风
教
学
思
路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指导朗读------
合作探究------教师小结------比较阅读------布置作业
主要
教学
方法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
学
资
源
杜甫生平经历资料
《望岳》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以杜甫诗《望岳》导入课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请谈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感受
1.让学生再次感受杜甫作品的宏伟气魄
2.为与此篇文章对比做好铺垫
二、明确目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1、 课 题(播放幻灯片)
2、 教学目标(播放幻灯片)
3、 杜甫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投影)
1、齐读教学目标
2、结合杜甫生平经历,说说各自心目中杜甫的形象。
1、使学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2、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
3、学会“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三、指导朗读
1、《登高》(播放幻灯片)
2、朗读提示(播放幻灯片)
个人朗读
听录音朗读。
齐读
学会“因声求气”的诗歌鉴赏方法
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1、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颈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让学生学会通过鉴赏名句从而把握整首诗歌的鉴赏方法
2.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⑴、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⑵、此联归于和缓的理性思索,在这种自我反思,自我劝勉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的内容?
此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情怀。
3、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
风——-急 (急风猎猎)
天——-高 (秋高气爽)
猿——-哀 (啼猿悲秋)
渚清—沙白(色彩如画)
鸟——飞回(静中有动)
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
讨论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三峡秋景图?
让学生学会通过找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的方法
4.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颔联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他体现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飘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谈谈本诗歌的艺术风格?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 的诗风
六、比较阅读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悲壮,诗风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小组讨论,书面做答,推荐发言
了解杜甫生平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七、作业布置
结合本首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写一篇鉴赏短文
写在小作文本上
学以致用
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先从名句欣赏开始,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再由情入景,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进行对比阅读教学。
3、设计富有启发性,善于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1、颈联的八层意思学生难以穷尽。。
2、沉郁顿挫的风格学生把握有点难度。
经评审选拔后,该设计和录像课将被用作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教研网资源,如有异议,请事先申明。
【课前阅读材料】(教师投影资料)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课件14张PPT。海南省农垦三亚高中老彭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登高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杜甫“沉郁顿挫” 的诗风。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zhǔ) 首联上句要读得高亢激昂,下句要读得回环婉转。
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作延长音(木、江)
第三联的“悲”“常” “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
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一、朗诵提示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盖“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二、(1)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的内容?此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①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②此联归于和缓的理性思索,在这种自我反思,自我劝勉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2)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讨论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三峡秋景图? 风 ——急 (急风猎猎)
天 ——高 (秋高气爽)
猿 ——哀 (啼猿悲秋)
渚清——沙白(色彩如画)
鸟 ——飞回(静中有动)(3)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颔联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4)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三、教师小结四、比较阅读《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悲壮,诗风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1.结合本首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写一篇鉴赏短文
五、布置作业衷心感谢前来听课的各位领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