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6 22:5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尊孔复古是为了复辟帝制吗?
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复古尊孔,就要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而这些礼仪和制度,和封建君主制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尊孔复古实质就是复辟帝制。因此,袁世凯尊孔是为复辟帝制服务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
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
袁世凯实现独裁专制,规定“ 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独裁专制
迷信盲从
旧道德
用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同胞???
民主
科学
新道德
提倡 反对
旧文学
新文学
思想解放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青年杂志》
2.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往北京。
陈独秀(1879—1942),他创办了《新青年》,并在第一卷第一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以爱国主义激情,启示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历史的发展。他热望青年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为恶社会所征服。”他把振兴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全面批孔的文章,论证孔子旧礼教不适合现代社会。
旧体制
旧思想
3.旗号:民主、科学
4.主要阵营:
1917年,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蔡元培(1868-1940)
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倡学术上“兼容并包”,聘请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执教,使得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相关史事:
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大学是否应该开放女禁,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蔡元培、胡适等人都赞成大学开放女禁,很多女性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北大的教授们
1917年底,北大文、理、法三科分别成立了研究所。
不同思想流派的知识分子展开学术争鸣。
时间
兴起标志
主要人物
旗帜
阵地
1915年
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
胡适、李大钊、鲁迅、陈独秀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民主和科学
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阵地)
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中心)
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代表)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终身以“新青年”自居
“横眉冷对千夫指”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获有35个博士学位的
“中国自由主义之父”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摘自《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西方近代科学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2)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 主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要求以民主政治反对专制和独裁,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国。
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李大钊
科 学
指西方近代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信。
我们物质生活上需要科学,自不待言;就是精神生活离开科学也很危险。
——陈独秀
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
——鲁迅
(3)文学革命:
(1).主张: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代表:
胡适、陈独秀、鲁迅。
积极倡导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的白话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还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是二十世纪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思想家。
胡适提倡白话文,是因为白话文的形式适合于新思想、新文学的内容。他主张使白话文成为新的文学形式。他说:“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公开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号,主张变革文学内容,倡导通俗易懂、反映现实、抒发真情的新文学,摆脱八股文只顾。
鲁迅( 1881—1936),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抨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中国 几千年来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吃人的礼教”一语,就是从这篇小说来的。
狂人日记
鲁迅
文学革命的表现
人物
胡适
陈独秀
鲁迅
文章
影响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狂人日记》
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号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
材料一:《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虽然存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
三.新文化运动意义
反对旧道德为什么要打倒孔子?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及其思想?
讨论
新文化运动 兴起标志 《新青年》杂志创刊;1915年
旗帜(口号)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意 义 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新文化运动
(技术)器物
制度
思想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陈、李、鲁、胡等
由表及里
派别 代表
人物 思想主张 主要活动 结果及影响 阶级
属性 学习层面
洋务派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运动 自强迷梦破灭
近代化开端 地主阶级 器物
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兴民权
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失败,但促进思想解放 资产阶级
制度
革命派 孙中山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激进派 陈独秀
鲁迅
胡适 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新文化
运动 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思想界空前解放
思想
文化
新文化运动 兴起标志 《新青年》杂志创刊;1915年
旗帜(口号)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意 义 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3.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指向(  )
A.北洋军阀 B.封建迷信思想
C.帝国主义 D.维护封建制度的礼教
D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