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2页的例12,例13,完成72—73页“想想做做”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情意,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计算顺序,学会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谈话:孩子们,你们见过农场吗?今天施老师带领你们一起去农场参观,让我们一起乘“口算号”列车准备出发。
1、口算。
4+1= 5+2= 5-2= 5+3= 7+1= 3-2=
2、口算接龙
4 +2 +3 -5 +6 -3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教学连加
课件依次出示例12主题图。
(1)你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怎样列式呢?农场的小主人小红又干什么了?现在你能完整地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师:小结图意。
原来有4个南瓜,小红先运来2个,又运来1个。一共运来几个南瓜?
(2)要求一共运来几个南瓜?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
生说,师板书4+2+1=7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会读这个算式,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3)像这样连续加几个数的算式,我们把它叫连加(板书)
师:这里的4表示什么?2呢?1呢?这样的连加算式怎样计算呢?(同桌互说)
师小结:这样的连加算式一般情况下,我们先算前两个数,再用结果去加第三个数,
(4)谁能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说计算过程。
2、巩固连加
(1)左边摆3根小棒,中间摆3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
(2)谁能把你摆的小棒图意说一说?怎样列式?
3、教学连减
课件依次出示例13主题图。
(1)观察图,你发现哪些信息?先数数一共有几条丝瓜,玲玲摘了几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谁来列式。
(2)看!玲玲又在干什么?谁能把这幅图意完整的说出来。
学生看图,师讲述: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玲玲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3)讨论怎样列式?生说师板书:8-3-1=
谁愿意读这个算式?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减法算式不一样在哪?可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连减)
(4)连续几个数相加我们把它叫做连加,像这样连续减去几个数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减。(板书)
这道算式怎样计算呢?同桌互说。
(5)小结:这样的连减算式一般情况下我们先算前两个数,再用结果去减第三个数。
谁能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说计算过程。
4、巩固连减(第1题第2小题)
(1)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在根据图意填写算式。
(2)让学生明确第二个图中的虚线框表示“去掉”的意思。
(3)独立完成后,指明口答。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完成“想想做做”第2~6题。
2、第2—3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填算式、算得数。
3、第4题
(1)要求学生仿照例题的格式,先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写在算式下面,在接着计算。
(2)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4、第5题
独立列式,讲评时对答案不同的算式都要给予肯定。让学生知道这题既没有大括线,也没有虚线框,所以连加、连减都可以。
5、第6题
指导学生在日字本上写算式,并计算。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学到哪些知识?回家后出题给爸爸、妈妈做,好吗?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4 + 2 + 1 = □ 8 – 3 – 1 = □
↓ ↓
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