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古城区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卷
春秋时,诸侯争霸,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结为联盟,抵抗夷狄(包括秦楚)因此( )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周德虽衰,其命未改
C.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D.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秦灭,刘邦说:“吾与父老(关中)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统一后,“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萧何恢复秦法,并增三篇。至汉武帝时,律共增至六十余篇。由此看来,汉前期法律的变化( )
A. 吸取了秦朝苛刻律法治理教训 B. 反映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C. 根植传统并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D. 由皇帝和大臣共同制订
胡麻又称巨胜。汉书《孝经援神契》载:“巨胜延年”;晋《广志》载:“胡麻一名方茎,服之不老”;在民间传说中“胡麻饭”成为仙家食物……。这反映出( )
A. 外来物种被赋予新意 B. 汉晋时期宗教盛行
C. 汉朝时期胡麻已传入 D. 胡麻能够延年益寿
明朝儒家东林学派“贵实行”,重视“躬行”,提倡做学问要“参求”、“理会”、“判明”、“印证”、“体验”和坚持,要“讲”、“习”结合并进行“印证”。这种主张( )
A.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 B. 吸取了西方的实证精神
C. 否定“奇技淫巧”观念 D. 是针对心学务虚的反动
从明清时期府县社会治安维护情况来看,在任期间,有些府县官“行之半年,四境之内,夜不闭户,鸡犬不惊,俨然太平景象”有些府县官“欺诳上司,以卸己责,而盗贼因得以肆志,无所忌惮矣”。由此看来,此时期( )
A. 为政贵在得人 B. 为政重在得法 C. 地区差异很大 D. 地方监督缺失
鸦片战争后,英国伦敦一座专门陈列世界名人伟人的蜡像馆为林则徐塑像。1877年,清朝派驻英国的刘锡鸿参观记载说:“文忠(像)前有小案,摊书一卷,为禁鸦烟条约。上华文,下英文。”材料能够反映( )
A. 禁鸦片烟条约成为禁毒典范 B. 林则徐禁烟的世界影响
C. 虎门销烟得到国际普遍认可 D. 英国政府欺世盗名作风
如表为1894年前新式企业实存资本构成表。表格说明( )
表 1894年前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单位:万元)
资本类别
企业种类 国家
资本 外债
资本 买办、官僚股本 一般商人股本 增值
资本Ⅰ 增值资本
Ⅱ 实存资本总计
军用工业 931 140 / /
1071
官办民用工业 913 41 / /
954
官督商办工业 1088 587 526 526 140 140 3007
商办工业 / / 280 560 292 585 1717
合计 2392 768 806 1086 432 725 6749
占总数% 43.44 11.38 11.94 16.09 6.40 10.74 100
A. 外资在晚清经济中占比较低 B. 甲午战后外国资本大量输入
C. 国家资本具有相对主体地位 D. 民间资本增长速度逐步加快
茅盾和同伴四处散发传单,请各地百姓写下1936年5月21日(随机选定)这一天发生的事情,获得各地、各阶层的回函三千余封。这些回函异口同声地严厉谴责蒋介石的新政策和意识形态,嘲笑新生活运动的虚伪……;抨击那些与日本人合作的汉奸……。茅盾的调查( )
A. 有鲜明的随意性与倾向性 B. 反映了国民联共抗日的愿望
C. 局限于国民党的统治区域 D. 是对民意心声的追诉与表达
改革开放前建立起来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新中国的经济独立和国防安全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腾飞和民生改善准备了技术条件。这种评价( )
A. 把握了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 B. 全面肯定了30年社会主义建设
C. 客观上证明改革开放的胜利 D. 强调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
我国领导人今年内(1978年)访问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一系列国家,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完成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谈判。这些外交成就( )
A. 成功瓦解了美、苏对华敌视政策 B. 是中国强大国家力量的世界显现
C. 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 D. 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国际环境
古代罗马国家是一个由门第、出身、财富、权力组成的等级金字塔型社会。共和时期,朴素清贫、自给自足的农夫被捧为罗马公民的道德榜样,而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城市平民则被视为道德堕落的“寄生虫”。这种职业理想( )
A. 折射出罗马工商业的发达 B. 符合《十二铜表法》的精神
C. 客观上反映了社会不平等 D. 是此时罗马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16世纪中叶,英国议会一位下院议长在发言中指出,由于没收教产(宗教改革)致使教区牧师收入微薄,大学教育衰落,各地学校紧缺,“知识衰败”,“智慧之树在枯萎而不是在生长”。该议长的发言( )
A.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B. 体现出了人文主义精神
C. 否定传统教育模式 D. 反映传统教育受到冲击
1641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废除皇室法庭及主教的审查权力(出版)。当年,英国的期刊种类不足五种,1642年30余种,1643年45种,至1644年60余种,其中不少是政治和讽刺性的小册子。英国期刊的变化( )
A. 得益于造纸与印刷技术进步 B. 与当时社会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C. 顺应了议会反国王斗争需要 D. 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内涵
1810年,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对工业造成的环境危害实施管控的国家立法,即《设施分类法》,确立了以分类设施行政许可体系为基石的工业环境监管制度。这项立法( )
A. 深受英国工业革命影响 B. 属于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C. 反映法国工业污染严重 D. 试图调和生产自由与公共安全
被尊为“美国记者之父”的大卫?哈珀斯塔姆说,朝鲜战争后,“中国一直就是最让共和党头疼的一个问题,他们不敢直面挑战,回应指责,更无法解释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这让共和党在政治上倍感煎熬。中国是他们最大的心病”。该记者的言论( )
A. 赞成民主党而反对共和党
B. 认为朝鲜战争给共和党造成心理冲击
C. 没有受冷战意识形态影响
D. 因其卓著记者地位而具有权威可信性
有学者认为,从客观上看,后冷战时代,以美国的全球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是不受约束的自由放任的全球化,它导致了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这种不受约束的自由模式在人类生产中,也带来了生态……等许多全球性的问题。这从客观上要求( )
A. 人类共同治理全球化 B. 规范自由放任的全球化
C. 深层次反对霸权主义 D. 积极推动政治多极化发展
从主客观因素来看,“历史的客观条件与人类之主观创造作用是统一而不容分离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以考试选举的科举制度取代了魏晋以来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
——摘编自白寿彝等主编《中国通史》(第二版)
材料二边疆史地,特别是西北、东北和西南史地,是清代兴起的学科,成就很大。清政府非常重视边疆史地的研究,主持撰修了一批边疆史地著作。在此影响下,一些学者也从事相关研究。清人记述清代历史的各种边疆史地著述约 22部350多卷,几乎涉及边疆全部。
——摘编自白寿彝等主编《中国通史》(第二版)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主客观因素。
(2)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清代边疆史地兴起的主、客观因素,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16世纪,欧洲兴起新的消费时尚“棉布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摘编自曹瑞臣《棉全球化视野下近代英国社会对棉的消费及其社会论争》
(1) 依据材料,指出一组彼此对立的态度或举措。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影响其态度或做法的历史因素。
(2) 综合上述,结合所学,概述你对当时英国政府决策的认识。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深刻、剧烈而又无可避免的社会革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就近代中国而言,现代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三大问题,即三个方面的现代化。
(1) 政治现代化:即政治民主化,反对和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树立民主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实行民主的政治生活。同时,现代化的国家还必须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国家。
(2) 经济现代化:包括生产技术、生产方法、生产组织形式、经济制度、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的现代化。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变革生产关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3) 思想和生活现代化: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现代化。从整个社会来说,现代化要求创造一代新人,具有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技能的人,从事新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活。
——摘编自白寿彝等主编《中国通史》(第二版)评析上述材料所示中国现代化所要解决的问题。(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要解决问题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3年,国务院成立科技领导小组,逐步确立科技改革要有利于促进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原则开启科技体制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先后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决定性因素,……根本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广泛地应用于生产……”。此后,科技体制改革主要包括进一步开放技术市场、扩大科研机构的自主权等。此外,国家还启动、实施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 简析20世纪80年代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 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科技体制改革。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张衡(78-139),字平子,今河南南阳人。张衡兴趣广泛,自学了《五经》,贯通了六艺的道理,而且还好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青年时,他的志趣大多在文学——诗歌、词赋、散文,留世有《二京赋》《南都赋》等。111年,汉安帝以公车特请他到京都任郎中职位;15年,任太史令(主管天文、历法等),顺帝复任,前后13年。132年,他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地震仪),后著成《灵宪》《算罔论》,论述极其详尽。针对东汉以来图谶(巫师、方士制作的一种宣扬迷信的预言、隐语)盛行欺骗百姓现象,张衡愤其虚妄,上疏论其言而无征,欺世愚民,要求“一禁绝之”也曾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与典籍不合者十余事。136年他为河间相,打击豪强、整齐法度,使上下肃然,有条规地得到治理。
——摘编自白寿彝等主编《中国通史》(第二版)
(1) 简述张衡取得的成就。
(2) 概述张衡取得成就的社会条件。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2.【答案】C3.【答案】B4.【答案】D5.【答案】A
6.【答案】B7.【答案】C8.【答案】D9.【答案】D10.【答案】D
11.【答案】D12.【答案】D13.【答案】C14.【答案】D15.【答案】B
16.【答案】A
17.【答案】【小题1】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打破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豪强地主操纵选拔官僚)。
【小题2】因素:清政府重视边疆史学的研究;学者对边疆史学研究的重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了解,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密切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8.【答案】【小题1】对立的态度或举措:印度棉布刺激了毛纺织品和其他欧洲布料的消费;立法禁止印度棉布消费与进口支持的原因:棉布进口扩大了国内国际贸易,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和国家财富,适应了重商主义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批判的原因:影响了传统毛纺织和亚麻制造商的利益和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新崛起的棉产品竞争力低。
【小题2】客观上推动了新旧大陆不同文明区域棉物种、棉文化、棉纺织技术的交流融合,(尤其欧洲在印花、印染工艺等棉纺织技术上对印度技术的模仿和学习,成为欧洲各国棉纺织技术革新的重要动力)而且棉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的消费、传播和社会论争引发了“东西”财富大分流加剧,推动英国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剧烈社会变革,加速了(以棉为核心的纺织技术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到来,而棉的工业化则铸就了英国新棉花帝国的霸权地位。
19.【答案】【小题1】本题属于历史评析题,依据材料信息,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发表自己的态度,然后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评述。如赞成材料中关于政治现代化的主张,即政治现代化要实现政治民主化,同时现代化的国家还必须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国家。然后结合近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及其史实进行阐述,涉及的知识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等。最后得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随着民主革命的进程不断推进,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难以实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让政治实现民主化的结论。也可赞成经济现代化和思想和生活现代化,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评述,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评析:赞成材料中关于政治现代化的主张,即政治现代化要实现政治民主化,同时现代化的国家还必须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国家。
阐述: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不断入侵下,主权沦丧,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为了追求政治的民主化,掀起了多次政治运动。甲午战争后,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康有为等人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通过政治改良来确立君主立宪制。但是由于慈禧太后的反对,运动失败;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壮大,以孙中山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大大推进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革命果实落在了袁世凯手中,并未实现政治民主化,国家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放战争后,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迎来了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在195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宪法,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
综上所述,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随着民主革命的进程不断推进,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难以实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让政治实现民主化。
20.【答案】【小题1】背景:“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特点:逐步深入,不断推进;设有专门的领导机构;先试点后推广;不断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实行承包责任制。
【小题2】评价: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有利于教育和人才培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21.【答案】【小题1】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地震仪);著成《灵宪》《算罔论》;揭露图谶的欺世愚民;打击豪强、有效治理地方。
【小题2】东汉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学识渊博、政府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