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7 08:5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辉南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
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2.世界近代民主运动中,英国采用和平的、改良的、渐进的方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以革命、战争和政变的方式最终形成“两院制加总统制”的政权组织形式;美国则以其独特的条件建立起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政体。这反映了( )
A.革命是实现民主的基本方式 B.总统共和制是时代主流
C.美国民主制度优于其他国家 D.各国具体国情的差异性
3.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推知( )
项目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比例 54.48% 22.85% 23.16% 8.16% 5.14%
项目 解放军 归国华侨 少数民族 妇女
人数 60 30 177 147
比例 4.89% 2.45% 14.43% 11.99%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B.全国人民代表主要是由政协推选产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4.王安石变法时期,免去东京各商铺承担供应官府需求的任务,改为缴纳“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该项举措( )
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B.可防止市场物价波动
C.体现了重农抑商原则 D.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
5.“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
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C.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三省六部制 D.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6.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这种制度改革( )
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 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
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7.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针对传统公务员制度的官僚制原则和特征进行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封闭性架构逐渐被打破,出现非职业化倾向。近年来,我国推行公务员聘用制度、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制度等。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相似变化表明( )
A.公务员制度须与时俱进 B.公务员制度滋生官僚习气
C.中西方公务员制度趋同 D.公务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8.中国封建社会立法思想的价值取向与古罗马有着显著的差异,在立法过程中特别强调“秩序、教化”、家族国家本位;罗马法则强调“公平正义”。中国不同于罗马的根本原因是( )
A.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B.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模式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9.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中,除立法与司法独立外,还特别强调( )
A.法律至上 B.律师权利 C.保护个人的权利 D.基督教的教化作用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中“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修改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B.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C.只有依靠宪法才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相融合
11.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机构涉及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有( )
①御史大夫 ②宣政院 ③云南行省 ④理藩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国联和联合国都是普遍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两个最大的国际组织。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强调大国一致的原则 B.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C.宗旨都是解决人权问题 D.都接受和容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加人
13.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来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
A.率先获得解放 B.率先进行土地改革
C.率先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D.率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重大活动。这反映出的我国的外交策略是( )
A.谋求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建设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D.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5.1944年,美、英、中等国召开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战后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 )
A.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 B.有利于英国经济扩张
C.有助于“一战”的结束 D.加速了两极格局解体
16.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政策( )
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
17.中国历代都设立了不少义仓、常平仓和惠民仓等。义仓属于地方性济民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廷兴办,另有惠民仓作为辅助,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民。由此可知( )
A.社会救济方式多样 B.以民间的救济为主 C.仓储制度的多元化 D.人民社会福利完善
18.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减少贫富差距、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公有制 B.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C.推行“自由经济”政策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斋要而做出的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20.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墓穴中,有的墓穴随葬品很多,有的墓穴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说明了( )
A.社会财富的数量不断增加 B.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C.当时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D.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21.中餐菜系众多,各有特色。如川菜重麻辣,代表作品有辣子鸡丁、水煮鱼等;湘菜重香辣,代表作品有剁椒鱼头、辣椒炒肉等。据此判断,川菜、湘菜上述特色的形成应不早于( )
A.南宋 B.元代 C.明清 D.民国时期
22.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使人口得到增长。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C.工业化带来的粮食产量增加使世界人口激增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
23.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 )
A.产业化 B.智能化 C.无人化 D.工业化
24.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案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据此可知( )
A.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B.食品生产标准体系确立
C.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 D.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国家重视
25.“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 停未 禾苗待我灌醉。”唐朝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反映的是什么工具( )
A.筒车 B.翻车 C.水排 D.提花机
2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①②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采集经济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27.现代工厂制生产在早期呈现的显著特色是( )
A.作坊式集中劳动 B.大机器集中生产 C.大企业聚合生产 D.为垄断资本生产
28.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
A.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9.自从有了“美团”“饿了吗”等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时间。这一材料反映了( )
A.交通运输业推动餐饮业的革命 B.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C.人们饮食习惯发生革命性变化 D.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0.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是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它运用了新科技革命中的( )
①原子能技术②航天技术③生物工程技术④计算机网络技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第Ⅱ卷
本卷共3个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2分)“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今日中国应用发展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审视人类各种不同的文明模式。”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英美模式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改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3分)
(2)“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1分)为了克服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美国在政治制度上做出了哪些重大创新和改变?(8分)
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建立起包括救济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孟子认为要使百姓接受统治,先从救济老幼、鳏寡孤独开始。汉代光武帝曾命“郡国有谷者,给禀(官府供给粮食)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宋代将坊郭十等户中的下五等户作为“贫弱之家”予以救助。朱熹主张设“社仓”救济百姓,还强调赈济要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元代延续前代的基本规定,并在《刑法志》“户婚”项目下,有设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的制度,明清大致沿袭。
——摘编自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材料二 从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之父”。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遐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20世纪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收支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主编《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似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6分)
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材料二 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营养的供给速度加快。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有玉米、马铃薯、 豆类、番茄、辣椒、花生、树薯、番木瓜、番石榴、鳄梨、 凤梨和可可,还有一个不那么有营养的移植品种是烟草。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三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 95%,主要的“杀手”是从旧大陆带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 “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土著民族方面也起了关键作用。这些民族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
——摘编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交换”有什么特点。(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粮食作物、牲畜交流的路线和主要内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4分)
历史答案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D 14.答案:C 15.答案:A
16.答案:B 17.答案:C 18.答案:D 19.答案:B 20.答案:B
21.答案:C 22.答案:B 23.答案:B 24.答案:A 25.答案:A
26.答案:D 27.答案:B 28.答案:B 29.答案:D 30.答案:D
31.(12分)
(1)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选拔官员;民本思想。(3分)
(2)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1分) 创新改变:针对在一个大国建立民主共和的需要,创立了联邦制国家;为了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中央政府的构建实行三权分立制;同时实行民选制度,扩大享有民主的范围等;总统和议员采用间接选举方式产生,体现民主性同时克服直接民主所带来的弊端。(8分)
32.(14分)
(1)相似之处:通过立法手段实施;国家(政府)推行;以弱势群体为主要救济对象;都形成了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或理论。(8分)
(2)新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种类多,覆盖面广(全民化、全面化);欧共体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20世纪80年代,削减社会保障支出。(6分)
33.(14分)
(1)特点:地理范围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交流内容更丰富,涉及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6分)
(2)路线和主要内容:欧洲的家禽家畜、葡萄、小麦传入美洲;美洲的作物玉米、马铃薯、辣椒、番茄、可可等传入亚欧非各洲。(4分)
(3)影响: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传染病的传播导致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