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4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4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7 09:0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东汉
隋朝
魏蜀吴
北魏
北周
西魏
东魏
北齐
北朝
南朝
宋 齐 梁 陈
十六国
东 晋
西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迭
新课导入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时代背景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并且统一了南方地区。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南北对峙
东晋一心想收复中原,挥师北伐;而统一北方的前秦在苻坚的领导下为了实现南北统一,挥师南下在淝水爆发了著名的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
双方:
特点:
结果:
影响:
典故:
383年
淝水(今安徽寿县)
前秦87万VS东晋8万
以少胜多
东晋大败前秦
前秦很快瓦解,北方陷入混乱;东晋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淝水之战
基本信息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
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
有30万人。
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本,
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
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
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淝水之战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
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苻坚拥兵80多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问题
思考:淝水之战之前有哪几次战争与之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后,前秦兵败,随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重新统一北方呢?
439年
民族:
统一时间:
统一影响:
鲜卑族 拓跋部
时间:
都城:
4世纪
平城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格局的局面。
北魏的建立:
北魏孝文帝改革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北魏面临的问题(改革的原因)
民族矛盾
生产生活
习俗差异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五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他继续推行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冯太后
孝文帝拓跋宏
改革的目的
孝文帝改革内容
1.迁都洛阳(494年)
悲平城, 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
荒松无罢风。
——北魏·王素《悲平城》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比较项目 洛阳
地理位置
经济
政治
军事
历史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农业发达
当时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利于控制中原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优势
讨论: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
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2.平城位置偏北,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构成威胁;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洛阳的自然条件优越;洛阳地理位置优越能更好地接受汉族文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之后的改革措施
材料一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材料二
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北魏孝文帝改革
姓氏:改鲜卑族为汉姓。
材料三: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尉迟 尉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材料四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措施总结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用汉制
学汉礼
与汉人通婚
改汉姓
穿汉服
孝文帝的改革的历史意义
有利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改革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2)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最主要的原因);
(3)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统治者的支持。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请你想一想孝文帝改革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谈谈论论
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
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不同点 内容
目的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实现富国强兵
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局面
侧重于法制创新
侧重于汉化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请问各民族交融的表现有哪些?
边境汉人《放牧图》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北魏陶俑
民族交融的方式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相互交融的过程
根据以上图片材料分析什么是民族交融?
分析分析
生活方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方面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乐器、歌舞受汉族人欢迎。
民族心理方面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地域方面
内迁的各族人民与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的表现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①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
②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③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④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⑤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问 题 思 考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促进民
族交融
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前秦
东晋
北朝
南朝
知识小结
1、“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描写的是(  )中前秦军队。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时期。洞中的佛像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商鞅变法
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
随堂演练
3、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4、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5、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莽改制 D、北魏孝文帝改革
6、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7、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下列政权曾经统一过北方的是(  )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北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