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精品教学示范课(视频实录+课件+教案+练习+反思+建议)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精品教学示范课(视频实录+课件+教案+练习+反思+建议)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23 18:43:1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反思
石岐中学 杜蔚
本课的教学理念是“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以乐学为目标。”让学生通过图片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直接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来,通过看图片、畅谈建议和感想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挖掘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一)导入的环节,通过欣赏中国馆的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大家明白是什么力量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活起来?是科技的力量。此环节的进行比较生动,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的环节,教师设置问题,学生通过看课件,思考问题,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形式去解决问题。
1.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里经常使用的电器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电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2.学科知识整合:请你结合物理学科的有关知识说一说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电力成为新的能源。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电力作为一种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明确电能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传送,并按用户需要科学分配能量等。 并引导学生结合物理学科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电能转化成机械能。从而掌握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取代蒸汽,进入“电气时代”。 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德国走在前面。
4.学生讨论: 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汽车的大量使用具有什么样的破坏性?应该如何发展汽车工业?
5. 针对本课的内容较少,容易掌握。我用列表格的方法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即可以复习第一次工业革命又能使本课变的生动起来。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更详细的讨论,也没有让所有小组都能发表本组的建议,让学生带有一点遗憾。
(三) 总结环节,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累累硕果,说说这些历史事实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引导学生得出启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令人钦佩,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还是不够丰富,在次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问题。如由于时间的限制,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即使给予详细的点评,有时侯忽略了一些不够主动大胆的学生。学生也因为是公开课,变得非常回答问题过于严谨,没有了平时的活跃轻松。面对这个情形,我未能及时给予引导,把他们的活跃性调动起来。我强调了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影响重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与影响。感觉非常的生硬,好像把这种概念灌到学生头脑中。经过这次教学,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在以后的教学做得更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20课《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教学建议
石岐中学
一、关于教材地位的认识:
本课内容讲述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从考试(期考、中考)的角度来看,本课都是重点章节、重点课文。本课的三条线索:新能源的开发、新通讯手段的运用以及新交通工具的创新,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技领域的重大飞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而影响到世界近代的政治、社会生活。通过对比工业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前后变化,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认真备课、精心施教。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始终围绕学生这一教学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在学习讨论探究中释疑,在释疑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成就感。教师则以更高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拓展学生视野,跳出教材学教材,跳出历史看历史。教师除了要认真备好教材外、还要认真研究教参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课堂上才能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群体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做引导、协调和点评。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有针对性,要起到拓展教材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开阔学生视野的作用。但如果学生整体的基础和能力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或者平时很少做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提不出相对比较成熟的问题,那么也可以以教师为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解疑,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关于媒体的选择运用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上,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料的呈现形式,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而又.多姿多彩。但物极必反,滥用媒体会冲淡课堂的聚焦点,分散学生精力,让学生变得无所适从,影响课堂效率。本节课图片性的资料不宜多用,文字性资料(如导入课文导语资料,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的资料以及必要的课外资料)要精选,课堂板书必不可少。无论是以学生为主提出的问题还是教师为主提出的问题最好是手写板书,课堂的精华部分要板书。要恰当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历史,服务教学,真正做到妙心妙用。
四、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学习电力的应用,认识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学习”发明大王”爱迪生的事迹中,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本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
五、关于教材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本课的重点有两大方面:1.电力的发明和应用;2.汽车和飞机的问世.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对策:1.组织学生讨论.了解电力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感知电力的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2.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了解汽车和飞机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汽车和飞机的出现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本课的难点: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解.教师采用的对策是:由于教材中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事例有限,学生难以深入感知,教学中需要适当补充相关资料,调动学生合理想象,达到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到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将两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让学生谈谈感想.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比较能力。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自主探究的教学创新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2张PPT)
石岐中学 杜蔚
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我们的先人采取哪些方法照明?
这些方法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许多家用电器打不开,夜晚漆黑一片等等,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不方便。
那时人们多使用煤油灯、煤气灯、蜡烛来照明,照明范围较小,亮度差,不利于广泛使用。
科技之旅:
《第二次工业革命博览会》
展厅一
展厅二
展厅三
法拉第
德国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发电机
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
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
使用更加方便和广泛,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有利于环境保护
电力与蒸汽动力相比有哪些优点?
1870—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生产比重中的变化
国家
年份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年 31.8% 10% 23.3% 13.2%
1913年 14% 6% 35.8% 15.7%
这个图表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
发明数量多:正式注册的有1300种
著名发明有:留声机 、活动电影机 、电灯、第一架 实用打字机……
他最伟大的发明:电灯(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把“电”的福音传播到人间的天使。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爱迪生
天才靠是辛劳和勤奋。我们从中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我们要 开拓创新,创造出自己 的成功和辉煌。
1874年,美国人
比尔布莱克斯发
明了第一台洗衣机。
1882年,美国霍伊拉,最早发明电风扇
1901年,英国土木工程师布斯
时空畅想:
1910 年世界上第一台压缩式制冷
的家用冰箱在美国问世。
1906年 美国人德雷斯特 发明真空电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机的始祖。
科技之旅:
《第二次工业革命博览会》
展厅一
展厅三
新能源---电气时代
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
展厅二新通讯技术
展厅二 新通讯技术
科技之旅:
《第二次工业革命博览会》
展厅一
展厅二
展厅三新交通工具
新能源的使用---
电气时代
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
新通讯技术的发明
----电讯时代
科技加强世界的联系
展厅三 新交通工具
卡尔·本茨先生是世界汽车工业的先驱之一(1844-1929),是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被称为“汽车鼻祖”。
汽车的大量使用是利大还是弊大?
中国汽车产量已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未来5-10年还将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10年汽车产量增速在10%左右,有望达到1500万辆。
汽车的大量使用是利大还是弊大?
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汽车工业的发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后果,合理利用科技新成就,趋利避害。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把飞机送上天空。
科技之旅:
《第二次工业革命博览会》
新能源的使用---
电气时代
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
新通讯技术的发明
----电讯时代
科技加强世界的联系
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汽车时代
科技扩大人类活动范围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动力
成果
影响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蒸汽机
电力 内燃机
珍妮机 火车 汽船
电灯 汽车 飞机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想一想它们能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两次工业革命,想一想它们能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2 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令人钦佩 。
3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单项选择题
A
B
C
D
1.读图判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是:( )
C
2.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下列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
A B C D
A
B
C
D
D
3、下列当今社会生活里,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创造发明无关的是
A.打电话拜年
B. 乘公交车上班
C.用电脑办公
D.坐飞机旅游
4. 1912年,当“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触冰山沉没时,有600多人能很快获救。这是因为当时运用了 ( )
A.雷达技术   B.声纳技术  
C.无线电技术   D.通讯卫星技术
C
5. 19世纪末,一位生活在美国的公民,如果他远行欧洲,他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
① 轮船   ②火车   ③汽车    ④飞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A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引导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调动课外学习中得到的相关知识,学会从课本内外多渠道获取信息,学会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
(2)充分利用插图、故事及其他资料,并结合自己已有的亲身体验,直观感受社会历史的变化,形成形象思维和历史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
相关网站
相关网站
历史教学在线 http://www./
中 http://www.dshistory.com/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和问题教学法,学科联系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0月底刚刚结束的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大家看过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是什么力量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活起来?科技的力量。18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又有一次重大飞跃。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照明,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我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工业革命”。
讲授新课: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1.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里经常使用的电器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电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2.学科知识整合:请你结合物理学科的有关知识说一说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电力成为新的能源。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电力作为一种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明确电能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传送,并按用户需要科学分配能量等。 并引导学生结合物理学科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电能转化成机械能。从而掌握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取代蒸汽,进入“电气时代”。 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德国走在前面。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1. 爱迪生为什么被称作“发明大王”?(他发明了电灯等许多电器产品,其中正式注册的就有1300种之多)
2. 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请你根据这句话和书本、网络上的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A.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所谓“天才”,虽然比常人聪明,但是更比常人勤奋。青年学生要想成才,首先必须具备勤奋的品格。)
B. 爱迪生等科学家为什么能够在科技领域取得杰出成就?除了科技成果之外,他们还为后人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爱迪生等科学家志存高远,年轻时就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们为了改善人类生活,热衷于发明创造,自愿献身于科学研究,专心致志地勤奋试验,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终于获得成功。他们这些崇高品格就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3. 根据125页“动脑筋·想一想”:
A. 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这可以联想到今天偶然停电的日子,许多家用电器打不开,夜晚漆黑一片等等,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不方便。)
B. 在没有电灯之前,我们的先人在夜晚采用哪些方法照明?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那时人们多使用煤油灯、煤气灯、蜡烛来照明,照明范围较小,亮度差,不利于广泛使用。)
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1. 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具有哪些优越性和破坏性?
A. 汽车的动力机器是什么?(使用汽油等液体燃料的“内燃机”)
B. 这种动力机器何时发明?发明者是谁?(19世纪80年代,西门子)
C. 第一辆汽车在什么时候、由谁试制成功?(1885年,本茨)
D. 与人力车、牛车、马车等旧的交通工具相比,汽车具有哪些优越性?(它的动力是新型的,既稳定又强大,行驶速度快,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E. 汽车的大量使用具有什么样的破坏性?(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
2. 根据127页“动脑筋·想一想”:他们谁说得有道理?究竟应该怎么办才好?
A. 老人: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应该积极发展汽车工业。(老人看到了汽车工业的积极作用,忽略了消极影响。)
B. 小孩:汽车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许多问题。因此,应该停止发展汽车工业。(小孩看到了汽车工业的消极影响,但过于偏激)
C. 答案提示:他们说的话都有一定道理,又都不够全面。应该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后果;同时加强科技研究,用科技成就来趋利避害,满足人类需要。
3. 运用课件再现历史情景,探索感知飞机的发明过程:
A. 最早使用机器发动的空中交通工具是什么?谁发明的?(飞艇,齐柏林)
B. 飞机在什么时候、由谁发明制成?(1903年,莱特兄弟)其实中国也有近代飞机设计师,知道他是谁呢?冯如
巩固、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课内容,作全课小结,投影如下: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累累硕果,说说这些历史事实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动力 蒸汽机 电力 内燃机
成果 珍妮机 火车 汽船 电灯 汽车 飞机
影响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启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令人钦佩,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我们下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1. 新能源领域:电力、石油
2. 新通讯领域:无线电报、电话
3. 新交通领域:内燃机、汽车、飞机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及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实录
石岐中学 杜蔚
导入新课:
师:10月底刚刚结束的盛会是什么?
生:世博会。
师:中国馆的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大家看过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是什么力量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活起来?
生:科技的力量。
师:18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大家还记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吗?
生:蒸汽机
师:100多年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又有一次重大飞跃。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照明,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我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工业革命”。 请大家打开课本124页,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讲授新课: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里经常使用的电器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
生:电灯,电话,电报
师:我们可以感受到电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结合物理学科的有关知识说一说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
师:谁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生:法拉弟
师:谁研制出发电机?
生:西门子
师:电力在什么时候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生:19世纪70年代
师: 随后发明了哪些电器和电力交通工具?
生:电话、电报、电灯、电车等
师: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
生:使用更加方便和广泛,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有利于环境保护
师: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哪些国家走在前面?
生:美国、德国
师: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师:你知道世界上的发明大王是谁吗?
生:爱迪生。
师:他一生中有哪些成就?
生:1879年发明的耐用炭丝灯泡。留声机、电灯、电影摄影机、碱性电池等。
师: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我们的先人采取哪些方法照明?这些方法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生:这可以联想到今天偶然停电的日子,许多家用电器打不开,夜晚漆黑一片等等,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不方便。那时人们多使用煤油灯、煤气灯、蜡烛来照明,照明范围较小,亮度差,不利于广泛使用。
师:谁能讲讲有关他的故事?
生:托马斯·阿尔沃·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就是其中之一。美国《生活》周刊不久前评出的过去1000年的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中,爱迪生名列第一。 仅从1869年到1901年,就取得了1328项发明专利。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誉为“发明大王”。
爱迪生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在研制电灯时,记者对他说:“如果你真能造出电灯来取代煤气灯,那你一定会赚大钱。”爱迪生回答说:“一个人如果仅仅为积攒金钱而工作,他就很难得到一点别的东西——甚至连金钱也得不到!”他一直被称作现代电影之父,可是在电影界人士为他77岁寿辰举行的盛大宴会上,他说:“对于电影的发展,我只是在技术上出了点力,其他的都是别人的功劳。”
1931年10月18日清晨3时24分,爱迪生带着宽慰的微笑,闭目辞世,享年84岁。临终时他坦然地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力了;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举行葬礼的那天,全美国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
师:人们都说爱迪生是个天才,可你知道他是怎样回答的吗?
生: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师:你对这句话是怎样认识的?
生: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
师:我们可从中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发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
三、 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1、汽车的问世
师: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种汽车,你能说出一些吗?
生:奔驰、林肯、宝马等等。
师:你知道汽车的动力机器是什么?
生:内燃机。
师:谁能说说有关内燃机的情况?
生:19世纪80年代,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
师: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 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师:与人力车、牛车、马车等旧的交通工具相比,汽车具有哪些优越性?
生:它的动力是新型的,既稳定又强大,行驶速度快,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师:讨论:汽车的大量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哪些变化?根据127页“动脑筋·想一想”:他们谁说得有道理?究竟应该怎么办才好?
辩论:正方: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应该积极发展汽车工业。
反方:汽车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许多问题。因此,应该停业发展汽车工业。
师: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汽车工业的发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后果,合理利用科技新成就,趋利避害。
2、飞机的发明。
师:请同学们观察插图“飞艇”、“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其实中国也有近代飞机设计师,知道他是谁呢?
生:冯如
师:1910年7月,冯如根据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 ( http: / / baike. / view / 5401.htm" \t "_blank )的“飞行者一号”,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
  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到中国。辛亥革命后,冯如被广东革命军政府委任为飞行队长。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 ( http: / / baike. / view / 908757.htm" \t "_blank ),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巩固、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课内容,作全课小结:
师:下面我们用列表格的方法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动力 蒸汽机 电力 内燃机
成果 珍妮机 火车 汽船 电灯 汽车 飞机
影响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师: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累累硕果,说说这些历史事实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生: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2 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令人钦佩 。
3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师: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我们下节课的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堂上教学检测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发明汽车的是德国人(  )
A.爱迪生  B.卡尔·本茨  C.法拉第  D.西门子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能源是(  )
A.煤炭  B.太阳能  C.核能  D.电力
3. 1831年,电磁感应现象被发现,它提供了制造发电机的基本原理。这一现象是由谁发现的(  )
A.爱迪生  B.法拉第  C.西门子  D.莱特兄弟
4.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  )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钢铁时代  D.棉花时代
5.下列各项发明中由爱迪生完成的是(  )
A.电灯  B.留声机  C.电话  D.电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